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14-05-24刘利琼

党政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党建信息化

刘利琼

〔摘要〕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由此催生的巨量多元化信息荡涤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形成的虚拟世界既有利于优化党员组织方式,又使党面临着巩固思想舆论阵地等一系列现实挑战。如何主动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是当前需要迫切研究的新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本文从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分析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挑战,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和一系列“不适应”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党的建设;网络党建;党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1-0048-06

在革命、改革、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尤其注重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潮流调整党建工作的方法、路径和策略,趋利避害,顺势而为。诞生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迎接各种风险挑战,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失时机壮大自己,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1〕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显著的特征,这既对新时期加强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带来了诸多现实挑战,必须妥善加以应对。

一、信息化时代对党建工作的新挑战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的这本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畅销书中提出,“世界正在被抹平”:芯片、卫星、光导纤维、互联网和林林总总的即时通讯工具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急剧缩短,很大程度上清除了人们沟通的距离障碍。虽然地球是圆的,但世界是平的,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每个人都成了能够根据自身意愿发声的独立“信息源”,或真实或虚假的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2〕这样一个信息生产巨量化、内容碎片化、取向多元化、传播迅捷化的时代,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工作带来了如下挑战:

第一,网络空间多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挑战。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提升至81.0%,且仍呈稳定增长态势。〔3〕不同职业背景、文化程度、价值观念和利益阶层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信息工具沟通交流、表达诉求,促进了多元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迅速传播。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分化整合、社会运行机制转轨、社会成员利益重新调整和社会观念剧烈碰撞的时期,异质化的观点观念相互激荡,使得党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弱化并面临多方面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西方资本主义腐朽观念乘机而入,部分党员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或动摇;社会阶层意识相对独立,各种利益诉求时常产生摩擦和碰撞,有时甚至截然对立;社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被网络无止境放大或曲解,一定程度上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等等。

由于缺乏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互联网承载的信息内容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在所谓“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大V”等的蓄意安排和鼓动下,呈几何级速度被迅速传播、放大、发酵,2013年下半年以来被媒体广泛报道揭露的一系列网络谣言及其背后的“网络大谣”,严重混淆视听,扰乱舆论氛围,影响了群众生活,威胁到社会稳定甚至损坏到了党和政府形象。〔4〕

互联网还是维护、争夺、强化党和国家权力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加大利用互联网渗透力度,网络平台上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激烈。如果对这一斗争掉以轻心,应对不够及时或处置不当,很容易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当中造成思想混乱,进而形成无法估量的后果。2011年在中东国家发生的所谓“阿拉伯之春”,除了中东国家自身经济社会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借助网络渠道和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和演变,对发生在该地区的一系列社会动荡起到了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5〕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来说,如何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渠道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思想渗透,瓦解其“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占领思想舆论高地,是党的建设过程中长期面临的严峻考验。

第二,信息化增强了社会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参政议政意识、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空前增强,对加快推进党的民主化建设提出新挑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是党一贯坚持的光荣传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在带领人民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更加成熟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要继续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更加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全方位监督。2009年1月初,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87.9%参与调查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社会不良现象的有效手段。〔6〕

在信息化条件下兴起的网络反腐,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即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并迅速发展。近几年首先通过网络曝光再经相关部门查处的数个腐败案件,极大地鼓舞了网民通过网络提供反腐线索、举报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热情。党的纪检监察部门也及时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把网络作为与传统反腐方式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重要方式。中纪委、监察部早在2005年就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网上举报被正式纳入官方权威反腐渠道。2009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中共党建辞典》正式收录了“网络反腐”这一词条,官方首次正式规范使用“网络反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保持反腐高压态势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网络反腐的作用,于2013年9月2日正式开通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及时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宣传服务,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但是,在网民通过网络行使民主监督权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恶意诽谤、中伤、虚假投诉等“网络暴力”事件。如何合理开发网络平台的监督功能,避免匿名虚假举报、不实揭发等负面影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变革,使得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知情意识、参与意识、表达意识迅速增强。除了上述以网络反腐为代表行使监督权外,党员群众对党的信息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工作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了更多的期待,网上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投诉维权已经形成强大趋势。自2009年9月新浪网在国内首家运营微博服务以来,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已达2.81亿,网民的微博使用率达45.5%。〔7〕当前,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我国公民行使自身民主权利不可或缺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及时回应群众的急迫关切和知情诉求,如何引导群众以平和理性心态利用网络参政议政,已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信息化使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紧密交织,党员活动范围拓展到网络虚拟空间,对党建工作领域拓展提出新挑战。“党员活动到哪里,党的建设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自身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和宝贵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的极大发展,使得党员的活动范围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快速延伸,虚拟网络已经成为党员的重要活动空间。尤其对于青年人,互联网具有异常强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年轻党员获取知识、更新观念、社会交往、发表意见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30-3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3.9%,两者加起来超过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8〕这一形势要求党的活动领域必须拓展,逐步扩大利用网络组织活动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迅速增加,党员“离乡”即在很大程度上“脱党”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如何发挥网络和新兴即时通讯工具的优势,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也已成为摆在党建工作面前的时代课题和重要任务。

第四,信息化时代使传统思想宣传工作受到冲击,“网络矩阵式”信息传播优势迅速凸显,对教育党员、引导群众的工作提出挑战。“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反华势力妄图以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现在看来,必须要把网上斗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高度重视起来,抓紧干起来,讲究战略战术,坚持下去,久久为功。”〔9〕信息化条件下,信息传播改变了以往“金字塔式”的纵向传播模式,“网络矩阵式”的扁平化即时传播模式获得迅猛发展,党员和群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内容日益丰富,传统的依靠党组织由上至下传播信息的方式受到挑战。一段时间以来,所谓的“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论”、“宪政民主论”、“新自由主义论”以及质疑改革开放成果、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等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甚嚣尘上,其根本目的就是搞乱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破坏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动摇党长期执政的根基,改变我国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在不良舆论干扰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做好思想宣传工作的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党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

二、信息化背景下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和“不适应”现象

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要求党建工作把握时代大势,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及时更新观念、拓展思路、转变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组织尤其是一些基层党组织从思想观念到运行机制上都还未能完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建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不足和一系列“不适应”现象:

第一,一些党建工作的观念理念与时代发展不适应。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最新的正确理念指导行动,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当前,一些党组织对如何应对信息化对党建工作的挑战缺乏足够认识,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思想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党建工作是党内秘密,不宜公开。有的地方或部门封闭运作党内事务的理念仍然较为严重,不加区分地把理论宣传、干部管理、党员组织与教育、干部监督等工作统统看作不宜向外界公开的“秘密”,导致党务信息公开范围不广、内容不多、渠道单一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通过权威渠道披露涉及干部选任、晋升、违规违纪案件查处等方面的信息少,这给“小道消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不断曲解事实真相提供了机会,造成了本可避免的不良影响。二是片面地将应对信息化挑战的手段理解为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有些地方或单位简单地把建设一个内部党务工作网、添置几套网络信息设备、突击搞几项网络工程视为应对信息化浪潮的主要举措,出现了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重搞网络工程、轻网络舆情分析,重引进吸引眼球的项目,轻网络突发事件应对知识培训等现象,一方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忽视了党建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没能很好地把传统的党建模式与信息化网络技术手段有效结合起来。三是面对信息化挑战的信心和主动适应信息化挑战的意愿不足,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有些党员干部习惯于“主席台上讲话”、“避开媒体讲话”、“网外讲话”,不敢到网上主动宣传宣介,引导舆情;有的甚至绕着网络走,认为网络上有数不清的或明或暗的“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被网民抓住把柄,引火上身。有的把网络上的一些错误观点视为不值一驳、不攻自破的一时现象,对一些明显带有不良倾向言论的危害性认识不清,不愿、不会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及时反击。有的党员干部把网民提意见视为“挑刺”、“找茬”,不能以开放平和心态包容不同声音,等等。

第二,理论宣传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方法与信息化时代不适应。当前,党的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仍以理性传播为主,更多内容侧重理性思维、理论阐述和政策宣传。然而,微博、微信、移动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更多呈现出“即时性”、“互动性”和“去中心化”等特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党组织对政治性信息的垄断。党员群众从情感上不再满足于主流媒体的“单向性”信息宣传或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从传播学意义上讲,面对海量信息,群众更多依据自身社会经验和现实处境进行“感性”选择。更为糟糕的是,有的宣传报道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说服力不够强,明显与党员干部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不符,不但难以引起群众情感共鸣,没能达到预期宣传效果,反而遭到群众“习惯性”质疑,起了较大反作用。从话语体系转换看,一些党组织进行宣传时形式较为呆板,强制性灌输的痕迹明显,表达方式模式化、平面化、抽象化,话语艰涩、陈旧、单调、枯燥,与老百姓的“乡音土语”相差甚远,人为制造理解障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息化时代群众在即时、灵活、互动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鲜活、生动且不乏调侃意味的网络话语体系。近期出现的“甄嬛体”、“元芳体”、“凡客体”、“淘宝体”以及“不明觉厉”、“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缩略体”迅速在网民中走红,并逐渐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这种流行话语体系的快速“上位”对主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消解作用。在舆情管控机制方面,相对于迅捷的网络传播,有些党组织对重要信息反应迟缓,重大舆情和动向需要逐级上报审批,极容易延误突发事件的最佳处置时机,造成不必要的被动,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党员管理和组织开展活动方式与信息化时代要求不适应。政党的组织体系设置要突出层级式的垂直结构,这样便于执行中央的决策。在党员活动方式上,基层组织主要在同一单位、同一较小区域内召集党员活动,与其他更大范围内的组织联系较少或形式间接。这种方式在前信息化时代有利于及时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召集、动员、管理党员,起到了不容否定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党员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时间、单位、地域的限制,党员活动空间有了极大拓展,呈现出明显的网格化、圈群化、扁平化、裂变化等特征。兴趣相近的党员可以在网上或移动设备上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等平台自发聚集活动,同一名党员可以通过通讯设备及时了解不同支部的信息,甚至参与其他支部的活动。信息技术的这些发展为党员管理和组织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必要及时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创新党员管理和党的活动方式。然而,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党员的管理依然沿用老一套,较为死板生硬。对于流动党员仍然疏于管理,使他们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游离于组织,淡化了身份意识和组织意识。有些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缺乏生气,日常工作仍以会议通报、层层传达或学习文件等形式为主,不仅耗时长、工作量大,而且所传达信息通常能通过网络获得,有些党员长期感到参加组织活动“吃不饱”,逐渐弱化了组织活动对党员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党建信息化水平与党员群众的巨量信息需求不适应。虽然近年来党建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其质量和实际收效仍不容乐观。一是缺乏长远规划,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有些地方和部门党建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存在机构重叠、党政分建、多网并存现象,网站功能定位不明晰,发展方向不明确,盲目建设导致人力、财力和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10〕二是功能不全,信息不新,吸引力不强。很多地方党组织的网站信息投放量过少,有的甚至在网站开通数年后从未更新过信息。还有的网站互动性差,依然以居高临下的信息发布者自居,缺乏与网民的网上互动。有的虽然开通了BBS等互动平台,但很少见到网民的批评监督,反而成了领导或部门的“功劳簿”、“表扬信张贴版”。三是头绪繁多,标准不一,各自为阵。有的党组织既开通了网站,又开通了官方微博,但信息发布标准不一,人为制造了信息混乱。还有的党组织多网并存,网际难以互联,造成不同领域各扫门前雪、分段管理等条块分割现象。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归根结底要把党建规律和信息化时代特征有机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技术手段的创新,更要加快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的变革;既要“顺势”利用信息化对党建工作提供的难得机遇,更要实事求是分析其中蕴含的巨大挑战;既要加紧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尽快见到实效,更要持之以恒、善做善成,扎实做好有利于长远的基础性工作。

第一,深化对信息化时代特征、发展趋势、机遇挑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党员干部应对信息化挑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就曾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11〕任何政党的发展和成功,都不可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必须引导党员干部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成正确认识,增强应对其挑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是要着手开展信息化条件与党的建设辩证关系重大课题研究。从当前学界研究成果看,虽然对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在中国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革的时空背景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怎样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加强党建工作的具体路径研究不够深入,还存在很多模糊认识和理论盲点。〔12〕要组织信息科学、传播学、政治学等跨学科力量,研究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从学理上对信息化的影响、趋势等形成全方位的透彻认识。二是优化党员教育培训内容。通过党校、干部学院、行政学院等途径,把信息化带来的机遇挑战列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应对信息化冲击的信心、勇气和能力。督促党员干部尽快掌握网络表达和沟通方式,增强捕捉重要舆情的敏感度,提高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反应能力、解释能力等应对新媒体的专业素养。三是强化党内纪律,规范约束党员干部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言行。要加强对党员干部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和在网络论坛上发表意见看法的规范和管理,严防“说走嘴”、“跑偏调”的现象发生。要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保密意识,增强“底线”思维,按涉密与否对党内信息进行严格分类,确保保密工作万无一失。

第二,牢牢把握信息化时代机遇,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党的建设充满挑战,又为加强党建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合理“借力”信息化技术,为党建工作提供更多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动力。一是要尊重信息时代政治性信息传播规律,提升党的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增强针对性。把转变、更新、丰富话语体系作为改善党的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努力做到党内、党外“各说各话”,以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讲述党的主张和政策。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同志树立了榜样。他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接地气的话和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讲故事、摆事实、谈道理,起到了直指要害说明问题、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广泛凝聚党内外共识的作用。〔13〕在新兴媒体群体崛起的时代,要顺应当前群众抵制单向灌输式传播的心理,更多采用互动传播、事例传播、偏好传播、“微传播”等形式,以受众获取方便、接受舒服、理解容易为标准,力避高喊政治口号、居高临下教育、强制填鸭灌输等宣传方式。特别是要动态实时研究党员群众的信息选择取向、接收方式和接收效果,对党的信息进行分类细化,根据不同受众特点和需求投放相关信息,主动“喂料”,增强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宣传动员、引导正向舆论的实效性。二是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化党的宣传效果。面对网络成为各年龄段、各种受教育背景群众获取信息重要渠道的客观现实,可利用建党纪念日、开展重大主题活动的时机,在网上利用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宣传党的历史、纲领、主张,取代以往刻板单调的纸质媒介宣传。拿2013年10月15日在“优酷网”首页上出现一段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视频制作了习近平的卡通形象,以他的晋升之路为例介绍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并与英美等国的领导人的生成机制进行对比。该视频内容紧跟时政,但在表达方式上没有板起面孔,而是放下身段,娴熟运用老少咸宜、简单易懂的卡通形象讲述严肃的政治内容,在画外音语言风格上诙谐幽默,亲民活泼,富于人情味,一经推出就受到网民的热情追捧,当日点击播放量就超过了100多万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4〕三是要依法管控新兴网络媒体,引导网民心态向理性、健康方向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依法规范人民群众的网络监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行为。对于传播虚假信息、制造网络谣言的要依法严厉打击,清洁网络舆论空间。根据认知的同质性原理,要做好具有公共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教育引导工作,发挥其“身在民间引导民众”的作用,解疑释惑、回应关切、化解矛盾。要建立网站评估机制,不定期开展优秀网站、优秀论坛、优秀网页评选活动,及时向网民推荐优秀网站。四是要巩固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思想舆论领域的主导权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和极端紧迫性,指出“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15〕一方面,要持续提高网络中中文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要综合施策,利用多样化方式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数据库,增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扩大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要用事实说话,加大“感动中国”等优质节目的推介力度,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要努力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未雨绸缪做好年轻一代的思想引导工作,激发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群众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包装下意识形态攻势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扎实做好党的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党际交流、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等多种途径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政治纲领和执政成就,切实改善党的国际形象,提升党的国际话语分量。

第三,统筹推进党的信息化建设,拓展网络党建工作空间。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各级党组织的网络党建和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萌芽到逐步完善,取得了一些成绩。要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党的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借鉴国外政党成功经验,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人散党聚”的功能,及时拓展党建工作领域。网络的开放性、共时性、交互性特征延伸了党员的活动空间,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基本都迎头赶上这种趋势,在网上建立了党组织,在利用网络发动群众、宣扬政治主张、提高民众支持率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以英国工党为例,其网络党建的目标十分明确:“如果他们是上网浏览者,就把他们变成党的支持者;如果他们是党员,就把他们变成党员中的积极分子。”〔16〕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要及时跟进,合理借鉴国外网络党建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网上支部”、“党员网上交流平台”等途径,拓宽党组织覆盖面,创新组织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对党员的吸引力。尤其要开发信息手段服务流动党员的潜能,为他们学习文件、汇报思想、反映问题提供便利。做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流动党员“身在外,心在党”。二是要整体规划,构建“大党建网络”格局,避免重复浪费。要从党建网络可持续发展出发,由党中央牵头制定网络党建“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相互衔接、条块结合的全国性党建网络系统架构。要根据党的不同领域特点,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网站,如中国共产党宣传网、组织工作网、党的对外工作网、政法工作网等,及时更新信息,增加信息供应量。对现有党建网站进行必要整合,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要突出网站的互动性,增加“人情味”,通过在线论坛、微博、QQ群等即时发布重大信息。三是要建设一支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网络党建人才队伍。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用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急需网络党建人才。优化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网络党建人才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把握机遇、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我们党充满生机活力〔N〕.人民日报,2013-07-01.

〔2〕(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何帆,等译.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3〕〔7〕〔8〕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net.cn/hlwxzbg/hlwtjbg/201401/t20140116_43820.htm,2014年1月16日.

〔4〕郭广杰,常立清. 网络谣言的发生逻辑和治理策略探析〔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5〕王震. “阿拉伯之春”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J〕. 现代国际关系,2012,(6).

〔6〕网络监督:蓬勃中呼唤规范〔N〕.人民日报,2009-02-03.

〔9〕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N〕.北京日报,2013-09-02.

〔10〕冯仿娅,彭前卫. 电子党务: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平台〔J〕. 探求,2007,(1).

〔11〕(美)阿尔文·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M〕. 黄明坚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19.

〔12〕苏咏嘉. 近年来党建信息化研究述评〔J〕.学习月刊,2011,(22).

〔13〕文秀. 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N〕.学习时报,2013-12-09.

〔14〕赵瑞琦,吴诗雅. 严肃主题的对外传播探索——由《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卡通视频谈起〔J〕. 对外传播,2013,(12).

〔15〕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16〕李果仁,李菡.西方政党建设和利用网络的特点及启示〔J〕.党史与党建,2010,(1);刘永哲.英国工党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党的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09,(1).【责任编辑:陈学明】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党建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