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克“梦之队”

2014-05-23张向永郝涛

中华儿女 2014年9期
关键词:奥克环氧乙烷

张向永+郝涛

编者的话:

“奥克化学”的发展史,与其说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史诗,不如说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五彩梦幻来得更为贴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仲崇纲四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了心中共同的梦想和追求走到了一起。1992年,在改革开放第二批下海热潮的助推下,他们共同白手起家,创办奥克化学。

自成立伊始,奥克的发展便伴随着梦一样的成长轨迹。从最初的课题组到校办企业,再到后来企业成功上市,奥克经历了两个时代的裂变式发展,成功蜕变为年产30多亿元的国内专注环氧乙烷精细化工行业领军企业,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较于许多一味追逐利益的企业,奥克从成立之初便被赋予了浓厚的“共同”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理想的引领下,四人管理团队提出并始终奉行着“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直至后来奥克的利益膨胀阶段,他们也从未因利益而产生无谓的争吵,从未想过在事业辉煌的中途分道扬镳。

而今,奥克的奋斗历程成为写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缩影,其团队的创业故事也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去年一部热映的影片——《中国合伙人》。难能可贵的是,一路走来,奥克创始人们始终荣辱相伴携手共进,既能共苦又能同甘;20多年来,他们始终维系着兄弟般的情谊,不忘梦想,不改初衷,不停脚步——

22年后这一个莺飞草长的春天,在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基地的厂史馆内,董事长朱建民向记者回忆企业的发展历程,感慨万千。

看着20多年前三名研究生同学和一名大学生意气风发、一脸稚嫩的照片,对比如今鬓露斑白、脸爬皱纹的四位企业掌舵人,大家都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当年是3+1,现在是四大金刚。”

小小的厂史室内浓缩了他们20多年的人生岁月,浓缩了从一个校办工厂到年产值超30亿大型企业的辉煌历程,让记者恍如在梦幻中穿行。

“奥克的发展受益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更是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企业文化凝聚的志同道合人才,依靠科技创业的必然。”朱建民侃侃而谈奥克的发展史。

而让记者更加感到震撼的不仅是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更在于面对四位奥克创始人——今天的董事长兼总裁朱建民、副总裁刘兆滨、副总裁董振鹏、副总裁仲崇纲和他们传奇般的故事。他们四人非亲非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怎样的理想能将他们携手一起,同舟共济,不离不弃,22年如一日?

透过奥克梦幻般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同样超越几千年“打江山,坐江山”那种人伦常理、历史规律的梦幻团队。在体育赛场上,人们喜欢把实力超群、激情四射、精诚团结、无往不胜的团队称为“梦之队”。

今天,我们在奥克,看到了一支中国企业的“梦之队”。

上篇 筚路蓝缕——创业梦

大学里的年轻人

在奥克,朱建民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这位身材魁梧的东北汉子思维敏捷,言谈举止极富感染力。

1960年11月,朱建民出生于大连,自幼在军营中长大。由于崇拜戎马一生的父亲,他从小的愿望便是成为一名将军。当同龄的孩子都还在沉迷于看小人书时,他已经将父亲书房里的兵书看了个遍。父亲的言传身教,军营环境的潜移默化,让军人的果敢和坚毅流淌在朱建民的血液之中。

没有当上兵,朱建民却走入了大学校门。1985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多的青年教师朱建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他与来自辽宁营口的刘兆滨、来自辽宁庄河的仲崇纲相识相知,成为要好的同学。

那个时期,卓尔不群的朱建民在学校已经显露出非凡的领导气质。“我们三人当中,朱建民最年长,平时也最爱思考问题,在同学中有很强的话语权。”仲崇纲回忆说。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朱建民、刘兆滨、仲崇纲三人一起被分配到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任教。这期间,他们认识了毕业留校从事行政工作的董振鹏。

在学校,年龄稍长的朱建民领导创建了精细化工教研室和研究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和精细化工系副主任。当时,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促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朱建民率先带领刘兆滨和董振鹏等,在自己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方向和工作基础上,创立了PEG(环氧乙烷聚合物)课题组。本来,仲崇纲也说好了加入,但朱建民去找校领导要人时,却未获准,“学校就这几个研究生,你不能都要了去吧。”

董振鹏的加入,则多少有些偶然。在学校干了几年招生、分配工作,这份别人眼中的“美差”,却成为董振鹏的心头之忧。“就是感觉社会风气变差了,招生工作复杂,越来越偏离自己的追求。”道不同不相为谋。董振鹏开始考虑选择一个“稳妥项”——“就是本本分分靠知识吃饭,不要靠关系,不图其他手段,不冒风险。”当时,首选读研深造。但由于孩子小,需要照顾,董振鹏只能放弃。最终,凭借扎实的学术基础,他选择了搞科研。

在此之前,朱建民和董振鹏这位年轻人并没有太多交集。但在日常工作接触中,低调务实、沉稳内敛而且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董振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朱建民、刘兆滨和董振鹏,“两个研究生和一个本科生”共同创立奥克的传奇中,留下了董振鹏的故事。

课题组成立后,除了正常的教书授课,朱建民还把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工作延续了下来。三人把实验室“搬”到了学校办公室,并新建起了环氧乙烷多套研发装置,继续着研究环氧乙烷催化聚合以及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衍生品。

两年中,三名成员几乎所有节假日和晚上的时间都“泡”在试验室里。他们研究实验方案,筛选催化剂、设计分子结构、优化合成条件、造样品数据、撰写学术论文……与帮过他们的人分享技术转让报酬。

偶尔得闲,哥儿几个也会聚到朱建民家中喝喝酒、打打牌。那些与青春有关的记忆总是无比闪亮,以至于20多年后董振鹏说起这些,依然有些陶醉。endprint

时势逼出的“梦幻团队”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但奥克创业团队的“时势”来得有些悲情。

1991年7月的暑假,在一次实验中,实验装置发生了意外爆炸,朱建民右腿被爆炸中飞出的碎片炸断,刘兆滨也身受重伤,耳膜穿孔。两人被送进医院抢救,结果朱建民因膝关节被炸碎而不得不截肢,如今靠着假肢行走;刘兆滨则因遍身伤痕,每到夏天都不适宜穿短袖短裤。

躺在病床上,朱建民一边反思事故原因,一边思考未来的路应该如何继续走下去。

右腿装上假肢后,他得出了结论:之所以出事故,一方面是因为实验室条件太差,另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对那次实验事故)我不后悔,因为那是我热爱的事业!总是后悔的人也活不开心。而且,那场事故对我们以后办企业防范风险起到了警示作用。”朱建民说。

在当时,没有几个人认为他们能挺过这一关。但朱建民却依然意志坚定:“我们热爱,我们就不能停止,继续干!”

考验接踵而至。之前,课题组有项实验技术卖到了江苏南通一家化工厂,需要上门调试。因为意外事故,这项工作也耽误了大半年。厂家需求十分迫切,朱建民也一直责任在心,便向学校申请前往试验。学校相关负责人找朱建民谈话说:“小朱,我们不同意你去,如果你再出什么事情怎么办?第一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好,第二你又是去做生产规模的实验,很危险。”但是,把事业和责任看得和生命一样重的朱建民执意要去。最后,学校领导要求朱建民签字保证“如果出现意外学校不承担责任”,才肯放行。朱建民毫不犹豫地签了。

1992年的3月,朱建民拄着双拐,带着刘兆滨,第一次坐飞机,从沈阳飞到上海,再从上海坐船到南通,继续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回想起这段经历,朱建民对记者说:“感觉很悲壮,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

还有更窝心的事情。早在创立奥克之前,朱建民领导的课题组已经有多个研发成果转让给了一些企业。“因为是实验室成果,很多技术并不成熟,一项成果仅仅卖出几万块钱。”一直负责研发工作的刘兆滨说。

尽管如此,他们在向企业转让技术后,常常只能收到首笔费用,余款几乎要不回来。“那时北京有家国企,使用我们的技术之后自己消化不好,反说我们技术不过关。”刘兆滨说:“我们派技术员到厂里指导,生产就没有问题,但是只要技术员离开,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了。”

种种状况将他们“逼上梁山”,不得不筹划自己创业。 所幸,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重启中国改革浪潮,激发出人们一股强烈的创业热情。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受此影响,纷纷辞职,下海创业。这一年,国家体改委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

尽管远在东北辽阳,朱建民还是敏锐地察觉到“早春”的气息,那个深藏已久的梦想不可遏制地迸发出来:创办自己的企业!

他找到刘兆滨和董振鹏,把想法一说,两人毫无异议。“朱老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董振鹏说,“既然朱老师决定继续干,我肯定会义无反顾地跟着他。”

1992年9月,经过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批准,朱建民带领刘兆滨和董振鹏,共同创建了辽阳奥克化学品公司——即“奥克化学”——取名自英文“OXIRANCHEM”的读音和释义。

这一年,朱建民32岁,刘兆滨30岁,董振鹏26岁。

身为“带头大哥”,朱建民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的人生哲学。于是,几番动员,仲崇纲也于1993年3月加入了奥克团队,由此形成了后来的“3+1”。四人分工明确,朱建民统揽全局,刘兆滨负责科研,董振鹏主抓生产,仲崇纲分管销售。

“哥儿几个有分工,不分家,有时也会有分歧,但都是为了做事。”董振鹏对记者说。在他眼中,朱建民亦师亦友,是团队的“老大哥”;刘兆滨是典型的技术性思维,考虑问题细致入微;仲崇纲性格温和,但很能吃苦。

当时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小小的团队会在不久的未来,颠覆整个行业的版图。

白手起家创业路

“等到企业办起来,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困难,没钱!”朱建民感慨,尽管属于校办企业,也得自筹资金。

他跟学校借了8万元启动资金,剩下购置设备、厂房和原料等近百万元的投资无从着落。长居象牙塔的他们面对无米下锅有点不知所措。

1993年4月,几乎是他们四人一生中最艰难绝望的时刻。“那时候项目上来了,合格产品也出来了。我们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本来挺有成就感的,但是没有流动资金了。”

那段日子里,每天夕阳西下时,朱建民总是久久地静坐在窗前。望着窗外晚霞满天,炊烟袅袅,纷乱的一天终于静谧下来,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无助也涌上心头。“说实话,当时跳楼的心都有了。”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又誓不低头,不愿意求人。”四人只有各尽所能。为了解决试车的原料问题,他们先是通过各种渠道辗转找到了兰州一名同行企业的搞科研的老总。经过交流与沟通,朱建民身残志坚的事迹和团队成员的真诚感动了这名老总,并最终赊销给了奥克化学价值36万元的原料。同时,时任辽阳石化分公司领导将20吨价值十几万元的环氧乙烷也赊销给了他们。

首笔流动资金极为紧张,他们只能跑到银行去寻找贷款。几番碰壁之后,有一家银行的行长被朱建民的创业精神所感动,最终给了奥克70万元的贷款。

“这些人都是奥克的贵人,如果没有他们,奥克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每每提及,朱建民都心怀感恩。

1993年3月,经过半年多夜以继日的施工建设和披星戴月的安装调试,奥克依靠自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第一批环氧乙烷衍生的精细化工产品——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一次性试车成功,并为他们带来了298万元的销售收入。从自己科技成果到产品的转化令他们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但是,创业初期的奥克相当脆弱,找销路是一大难题,这让主管销售的仲崇纲吃尽了苦头。1996年底,奥克的四人团队遭遇了第一次小小的“危机”。当时市场不景气,销售很困难,分管销售的仲崇纲压力很大。一次,四个人正在谈事情,仲崇纲难以承受工作的压力哭了出来:“我不干了!”endprint

气氛瞬间凝重。朱建民让刘兆滨和董振鹏离开:“你刚才说的什么,你为谁干?你是在为你自己的追求而干,儿不是为了我干。我们是共同创造、共同分享……”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多年,朱建民提及此事来“调侃”仲崇纲的时候,内向、温和的仲崇纲依然会不好意思。

1999年6月,他们的创业道路再次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由于原主管学校的体制变化,奥克面临着剥离民营化或被终止的选择。是放弃奥克重新回到旱涝保收的大学教学岗位,还是继续奥克的艰苦创业?四个人没有任何分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奥克。

正是这次意料之中的必然抉择,开启了奥克发展的梦幻时代!

中篇 立足前沿——科技梦

“蓝海战略”

2014年3月23日至29日,朱建民亲自率队前往欧洲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交流,其间参观一家德国生产环氧乙烷的公司时,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自豪地称他们一年能生产600多个品种,并询问奥克一年能生产多少品种。

对此,朱建民回应:“2002年我们就有200多个品种,现在奥克重点产品只有20多个品种。但是我们最小的品种产量也比原来的200多个品种加起来还大10倍。”

如此大的销量让这位德国公司的老板大吃一惊,朱建民的话也让这位德国公司的老板肃然起敬。最后,这家德国公司也终于理解了奥克的“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蓝海战略”。

而最开始的十来年,奥克的经营模式也是产品多、产量少,跟“中药铺”差不离。

现年52岁刘兆滨比朱建民小两岁,现任奥克化学的副总裁,从奥克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他一直负责奥克的科研项目。

个子不高,微胖憨厚。可能是长期搞科研的缘故,刘兆滨的话很少,他的口中没有讲出一个有关他们团队的故事。“刘总不太善于言谈,但是思维非常缜密。”朱建民评价。

刘兆滨说,奥克的优势也是科技研发,而且科研成果转化生产的周期相对较短。但产品种类繁多,产量较少,像农药助剂和石油破乳液等产品,产量从最初的年销售几百吨,到后来年销售最多几千吨。

“就拿早期生产农药助剂来说,一年就弄出300多个配方。”刘兆滨说,这样一来奥克的产品就存在一个问题:产品种类多,但是有的产品量并不大,对客户有求必应、面面俱到,虽然景象繁荣,但效益不高。这十年间,奥克的销售额从298万元只增长到了4000万元,仅仅增长了十几倍。

这个发展的瓶颈一直困扰着朱建民和他的奥克团队。

2002年12月,一直在苦苦思索中的朱建民,在沈阳桃仙机场候机时,被书店正在播放的《陈安之成功学》光盘里的一段采访强烈地吸引住了。

当时,《世界财富论坛》的记者问比尔·盖茨:比尔,你为什么用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成为世界的首富?

比尔·盖茨回答:可能是我的眼光好。

记者:那您的眼光好在那里?

比尔·盖茨说:你知不知道你手中的电脑是什么牌子?

记者:是IBM。

比尔·盖茨:那你知不知道IBM是什么意思?

记者:国际商务机器。

比尔·盖茨:你认为,大型计算机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会有大的市场空间吗?

记者:那您认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大市场是什么呢?

比尔·盖茨:当然是台式电脑和后来的笔记本电脑……

比尔·盖茨的这段经典对话一下子令苦思冥想了许久的朱建民茅塞顿开: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

2003年2月,朱建民组织召开了公司领导班子会议,将在机场买回的那本令他茅塞顿开的《陈安之成功学》的书和光盘播放给班子成员看。

2003年5月,在领导班子统一了认识和思路的基础上,朱建民组织召开了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会议,连续三次播放了《陈安之成功学》的演讲光盘,随后,组织分组讨论。

整整两天的学习与讨论,奥克的管理团队结合比尔·盖茨的经验体会,认真总结了奥克十年来的艰苦创业的经验和长期徘徊在传统的精细化工领域中的“中药铺式”的研究开发与经营模式,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奥克应该走出这种困局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走出这种困局的出路。

两天的会议,总结了奥克十年的创业经历,最后汇聚成九个大字:“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即:奥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经营必须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人口众多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致力于未来拥有大市场容量的产品和市场的开发与生产经营,必须在奥克拥有优势竞争力的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开发与生产经营。

思路有了,出路就会有!奥克开始了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从传统精细化工向战略性精细化工新兴产业的转变。

一个有趣的事是,在东北辽阳同样做环氧乙烷的隔壁工厂,四年来都不知道奥克是干什么的,因为他们只是死盯着自己做的市场。

“奥克早在1998年就提出‘蓝海战略,不和同类企业刀兵相见,你死我活。”朱建民说。

裂变式增长

“几乎经历了裂变式的增长。”刚刚上任奥克化学股份公司企业管理中心总监的陈述深有体会,作为奥克的中层骨干,他见证了奥克化学的发展奇迹。

1991夏天,陈述从辽阳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因为认可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和仲崇纲这几位老师,所以对他们几个人创办的企业也非常看好,便自告奋勇地找了过去。从车间主任开始干起,装卸、维修、操作他都干过,后当过分公司的总经理,不久前调任奥克化学企业管理中心。

陈述说,奥克从校办企业改制后,特别是2000年进行股份制改制后,其发展速度就像是装上了引擎。

“每天都不一样,每年都不一样,发展太快了,转制之前,我们一年做几百吨,转制之后是跨越性的,一千吨,二千吨,一万吨,两万吨,不停翻倍增长。”endprint

陈述说,2006年奥克走出了辽宁,到了吉林,然后发展沿北方走,沿海走,沿江走,整个布局呈几何裂变发展,先是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发展,然后是一个厂一个厂,现在已经扩展到基地。

在奥克的发展史上,副总裁董振鹏就像一个开路先锋,一直主抓生产。奥克壮大后,董振鹏多了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新的公司选址,前期与当地政府、乙烯供应商的接洽和谈判等,包括后期的拆迁、土地平整、建厂以及试车生产。

“新建工厂正常生产,各方面正常运转,领导班子夯实后我就会离开,到下一个地方了。”董振鹏说,2007年以前他是执行副总,主管生产和采购,2007年以后,他开始负责找原料,辽阳不够,跑吉林,吉林不够,走华东华南。“在跑原料的同时,跑发展,选厂址,布局等。”

2003年6月,按照“立足环氧创造价值”的发展战略和“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开发与经营策略,奥克通过专利、海关以及行业学术技术交流会议等多种途径,全面调研和了解国内外,特别是国际领先的大品牌同行企业的研发、生产与经营的动态。

很快,朱建民团队发现了国外将环氧乙烷衍生聚乙二醇大量用于光伏电池晶硅切割液,特别是欧洲德国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发展非常好,速度飞快。太阳能原材料是多晶硅,而多晶硅生产所用切割液则必须要用到环氧乙烷。

而且,国内光伏产业已经开始启动,少量的聚乙二醇型晶硅切割液完全依赖昂贵的进口。

“当然,我们也冒着一定的风险。晶硅切割液全年的进口量只有100—200吨,都没有我们当时一个农药的客户需求大。但是我们还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去研究并搞开发。”

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仲崇纲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定,晶硅切割液完全符合奥克的“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开发与经营原则,值得公司倾力开发和生产经营。

于是,奥克集中研发和市场开发力量,在国内率先创新研究开发了OXSI系列晶硅切割液,并很快投放了市场,既有效满足了我国光伏产业起步的快速发展需求,也成为了奥克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且符合大趋势、拥有大市场的万吨级的大批量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产品。

从2003年的80多吨,到2004年的438吨、2006年的8651吨、2008年的4.8万吨、2010年的12万吨。七年间,奥克的晶硅切割液增长了近300倍。

2006年下半年,奥克又选定了高速铁路强制采用的聚羧酸减水剂用的环氧乙烷衍生聚醚新材料作为奥克第二个符合“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战略产品。2007年,奥克实现减水剂聚醚产销量799吨、2008年3900吨、2009年3.8万吨、2010年5.8万吨,2011年达到了12万吨。五年间,销售量增长了150倍。

“不论是切割液还是减水剂,这两个产品都是奥克依据‘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开发经营原则选定和开发出来的,实际上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势相谋合,奥克是受益人。”朱建民说,切割液最初国内没有,奥克率先开发从最初从几十吨到占国内七八十的市场份额,最初国外进口占95%,现在占5%都不到,这都是按着“大趋势、大市场”产品发展的趋势这一原则判断出来的。

即便近两年的光伏行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奥克的切割液产品的销量仍然占据国内市场的绝大份额。

二十多年来,奥克先后有数十项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及新产品投产鉴定,并投入大批量生产,并分别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省部级优秀新产品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十几项,有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二十多项,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十几项。

如今,奥克化学已经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晶硅节割液制造商,国内最大的高性能混疑土减水剂聚醚制造商,国内最大的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制造商。

梦想源于热爱

奥克能有今天的成绩,最初的动因其实是个人的爱好。

1983年,大学毕业留校半年后,朱建民就开始进行环氧乙烷相关领域的研究。他还历时半年多时间,走访了全国的十几所工厂、高校和科研机构,针对环氧乙烷的精深加工和利用开展了长达8个月的调研,收集整理了厚达80多页的调研笔记。

“化学有一种梦幻的魅力,让人深深热爱。”朱建民说,把不同的两种物质放到一个试管里,当你知道它的原子、分子结构性能的规律后,你就可以组合它,就能把自己脑海中想象的那个东西释放出来,只有用心设计学习,用心实践,才能把一个设想变成现实。

1985年9月,朱建民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应用化学专家金子林教授。他研究的方向是环氧乙烷窄分布聚合催化以及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这一方向与我此前调研正好吻合,也符合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趋势。”朱建民说,对专业的热爱驱动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仅在研究生期间,他就公开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有两项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生二年级时,26岁的朱建民登上了全国性行业大会讲台,做行业综述报告,在国内环氧乙烷催化聚合以及工业表面活性剂学术界崭露头角。

“形成团队后,这种热爱变成了一种责任,有这种热爱作为内在动力,变成团队大家有个组织有分工。”

就像刘邦曾经说过:“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朱建民说,他们四人是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个优势互补,也正因为这种互补,让奥克能够走到今天。就像“木桶理论”。“如果说就今天这个木桶能够盛水量达一定高度的话,那就说明它的短板也不是很短,而不是高的那个板很高。也正是因为我们团队的这种互补,形成了一种默契。endprint

“人生最大的动力就是来自于团队的志同道合,这是一个动力的源泉,这也是奥克最根本的成因。”朱建民说。

下篇 全球一流——奥克梦

共创共享

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快速与和谐发展,就必须建设一支能够引领和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那么,凭借什么来建立这样一支团队呢?

1992年9月的一个上午,在辽阳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图书馆12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朱民建、刘兆滨、董振鹏坐在仅有的一张办公桌前讨论。

班长朱建民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反复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我们放弃舒适的大学教师的工作创办企业,究竟是为了什么?”

片刻的沉默,朱民建接着说:“我知道是因为热爱科研,科研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自我实现的价值与团队协作的乐趣。”这种价值取向、乐趣追求以及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需要,促使我们选择了科技创业。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就必须弄明白我们究竟依靠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去做。

“我认为,我们要依靠科技共同创造财富,也应该共同分享所创造的成果,并以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精英人才来发展我们的奥克。”

朱建民的观点得到了团队成员刘兆滨、 董振鹏的高度认同,三位奥克创始人凭借多年同苦共甘、志同道合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很快将朱建民提出的观点浓缩成“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八个大字,并正式确定为奥克的企业宗旨,后来上升为奥克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形成了奥克的行为规范,也注定了奥克持续、健康、快速与和谐的发展,成为了奥克经营管理团队的强大疑聚力。

其实,早在1989年3月,当朱建民发起创立环氧乙烷聚合新技术研究课题组的时候,当时包括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在内的课题组成员,就是怀着对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科研事业的共同热爱走到了一起,并共创造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共同分享了科研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

刘兆滨在回忆当年分配课题组的第一笔科技成果奖励方案,将其中三分之一用于奖励课题组成员、三分之一用于答谢帮助和支持课题组的相关人员,三分之一作为备用金的经历时,感概地说:“效益是我们创造的,也是相关方面共同创造的结果,理所应当共同分享。”

这就是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雏形。

1996年6月,朱建民在起草的《奥克的企业文化管理》的公司管理文献中,将“共同创造,共同分享”进一步规范为奥克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国家、社会和自然环境四种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个民营的奥克与过去的大学校办企业已经完全不同,奥克究竟应该怎么办?一个民营企业靠什么来凝聚大家?

1999年9月中旬的一天,奥克的领导班子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和仲崇纲坐在一起研究如何设置奥克的股权结构。

依据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朱建民提出了奥克股权设置的三点建设:即班长持股20%左右,领导班子集体控股,公司管理人员和技术业务骨干均有权参股。

为此,四名团队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完全赞同朱老师的三点建议。但是朱老师作为奥克的创始发起人和公司的总经理,持股应该多一些。”奥克的创始人之一、时任副经理的刘兆滨说。

奥克的另一位创始人、副经理董振鹏也建议“朱老师持股应该在51%以上”。团队成员、副经理仲崇纲认为“朱老师股权设置的三点建议完全符合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理念。”

最终,奥克的四名管理团队成员以奥克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献计献策、群策群力,最终确定了奥克化学“班长持股20%左右、领导班子集体控股、管理技术业务骨干以及始终追随奥克的老员工均有机会参股”的股权设置方案,股本100万元,吸纳了28个股东,最少的入股一万元,占当时公司56名员工的50%。

2000年4月,在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公司确定了“以人为本组建志同道合的团队,为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追求员工、企业、国家、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奥克企业使命。

财散人聚

2006年10月,奥克集团决定启动公司股改上市进程。那么,公司要上市,上市公司的股权应该如何设置呢?这对奥克的管理者和奥克的企业文化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1999年最初校企业改制的28个股东,到2007年第二次重大股改的时候,变成了82个股东。此次上市只选择了奥克股份,奥克集团在奥克股份上市公司里占有56%的股权。

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和考验,奥克集团董事会依据奥克的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拟定了奥克集团以法人股的形式代表奥克集团82个股东集体在拟上市的奥克股份持股的方案。

当时,许多关心奥克的朋友和机构对奥克的股权设置方案纷纷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一位资本市场上的资深朋友好心地对朱建民说:“作为奥克的创始人和董事长,理所应当成为上市公司直接股东。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够进出自由。”

朱建民说:“如果我直接持股,另外几个创始人怎么办?如果另外几个人也直接持股,那其余的78个股东能够直接持股吗?显然不能。所以,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企业文化决定了奥克就应该是团队集体持股。这样才体现出同舟共济的的奥克价值观。”

2007年2月底,奥克集团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一致通过了奥克集团以法人股的方式在拟上市公司奥克股份持股的方案。

2010年5月20日奥克成功上市,奥克股份以朱建民董事长兼总裁的高管团队均没有在上市公司直接持股。

奥克集团法人集体持股的行为,不仅充分体现出了奥克的核心价值观,也从制度层面上消除了证监会担心存在的上市公司高管套现离职的问题和隐患。在制度层面和更大的资本市场的上,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奥克作为一个公众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宏大文化与诚信品格。endprint

奥克“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奥克的股权设置、股东和管理团队利益上,也同样体现在奥克基层员工薪酬收入与奥克企业的同步发展上。

在过去的十年间,依据“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奥克核心价值观,贯彻党与政府“两个同步增长”的要求,奥克率先对涉及员工的薪酬分配与增长机制、社会福利与保险、安全生产、职业生涯与公司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通过公司与工会的组织形式进行集体协商,实现了奥克基层员工的薪酬收入15%以上的年均增长,实现了员工收入与公司发展和劳动效率的同步增长。

打造百年老店

做百年企业,一直都是奥克人的梦想。

2012年,朱建民率领奥克管理团队去台湾进行市场考察交流,在参观台湾第二大石油化工企业——长春集团时,被这个集团的三名管理者深深震撼。

“三个老爷子年龄加起来有260多岁,从1949年开始在一起创业,最小的86岁,一直都没有分开,直到去年才退休到集团的总管理处。”刘兆滨说,和他们交流的感觉非常好,他们的经历与奥克团队也有些相似之处,如果有机会,希望争取每年都跟老人交流一次。

“奥克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按照百年企业发展模式设计的。”

比如共创共享,很多人认为这是奥克2008年提出来的,其实早在1992年就提出来了。

“1992年我们第一确定了公司的名字和战略,第二个确定了我们为什么而干,用军队的话说叫我们为什么而战。”朱建民说,最后提出这个价值观是他提的,但是也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最后变成了奥克这个团队的和企业的理念。这种价值观也从一个人的变成了一群人的,这也很重要。

“这就是个人的变成了团队的,反过来这个团队也在完善着个人,其实我们很多东西是我起草,但是大家讨论,这就是群策群力。”朱建民说。

目前,奥克产业链条已经开始向上游延伸,自己生产环氧乙烷,以后还要生产乙烯。下一步的规划是保证环氧乙烷50%能自给自足。

“奥克梦想和目标是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环氧乙烷衍生绿色低碳精细化工新材料的制造商。”问及奥克的梦想,沉默寡言的刘兆滨脱口而出,而且这个梦想一直会持续下去。“在奥克,只要身体允许,我们没有干10年退休或干20年退休的说法,我们会一直干下去,即便以后我们老了,不能参与管理了,也会继续关注。”

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扬州仪征化工园内奥克化学公司的二期工程已经上马,一期投资24亿元五万立方米低温乙烯储罐、年产20万吨环氧乙烷和年产30万吨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使得扬州奥克将成为国内同行业中最大的产业基地。

“选址扬州,是因为距离南京半径200公里范围内有奥克近50%的客户和市场。”朱建民说,从目前来看,扬州的投资环境让奥克非常满意。接下来,年产12万吨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新材料的奥克武汉分公司即将投产。

如今,奥克化学已经形成总部在东北、华东、华南和华中的产业布局,并辐射西南和周边国家……

“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在结束采访时,构成奥克核心价值观的这八个字久久在我们心里沉思。

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同甘共苦。人们常说同甘易、共苦难。可当今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后,许多创业“合伙人”后来的结果被颠倒过来了,形成共苦易、同甘难。一旦企业大了,财富多了,利益的诱惑就容易导致同伴散伙、兄弟反目、家族分崩。于是,企业毁了,产业倒了,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奥克团队之所以成为“梦之队”,就在于他们已经将“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深深融进团队每个成员血脉,成为每个成员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了奥克企业发展的灵魂……

如果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乃至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都能做到共创共享,于13亿人来讲将是多大的福音,于世界来讲将是多大的贡献!

这就是我们在采写奥克中,得到的最深刻启示。

责任编辑 张惠清endprint

猜你喜欢

奥克环氧乙烷
二氧化碳制环氧乙烷研究获突破
防护产品灭菌及残留环氧乙烷的检测
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向十四五的奥克控股集团股份公司
拼搏奋进廿八载 朝气蓬勃奥克人
安息吧,奥克冰川
幽灵叙事的反叛:弗农·李《奥克赫斯庄园的奥克》中的皮格玛利翁神话
消逝
传承共创共享文化 实现共和共荣发展
环氧乙烷、甲醛、乙醛测定有据可依
复合离子交换树脂催化环氧乙烷水合制乙二醇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