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其昌 潇洒生动,烟云流润禅意中

2014-05-23孙聚成岑其

中华儿女 2014年9期
关键词:董其昌书画

孙聚成 岑其

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一些知名的书画家,往往也是书画鉴赏大师,更是艺术品收藏大家,因为他们的精彩发现与鉴赏,让优秀的作品得以传承。明朝的董其昌就是这样一位富有盛名的大家。

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他举进士后即步入仕途,以自己的杰出才华和独特的处事方法平步官场,成为风云变幻的明末政坛一棵常青树。

董其昌出生贫寒之家,少年时寄居叶榭外祖母家,在叶榭水月庵学馆苦读十年。董其昌的老师是叶榭宿儒,为正德九年进士杨秉义之子,是个饱学之士,诗词书画俱佳,却放弃仕途,甘愿在水月庵执教,为桑梓服务。董其昌自幼聪颖,在名师指导下勤奋力学,经常在外祖母家那棵高大的泡桐树下孜孜不倦地读书,有时与同窗好友在月河桥上吟诗作对。17岁那年他到郡城赴试,知府在批阅考卷时,本对他的才华颇为赏识,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便将第一改为第二。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他自此钻研书法,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并在不辍的练笔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董其昌34岁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他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令人刮目相看。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但他并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使董其昌成为名动江南的艺术大家。

艺术史上,要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天赋、勤奋和际遇缺一不可,若三者不能完美结合,则不可能修成超然的艺术成就。因为有天赋,故而董其昌书画可以传世;因为仕途顺利,再加上勤奋,董其昌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因为曾经担任太子太保等职,董其昌的机会超越同时代的文人士子。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董其昌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注释。虽然处处讲摹古,但董其昌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摆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在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潇洒生动,烟云流润,柔中有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如他在天启二年67岁时临摹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取青绿设色、水墨兼并浅绛的综合绘画技艺手法,充分表现出他的人物工笔精湛,山水风格独特,画坛艺术自然传承的巨匠魅力。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董其昌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书法修养。他善于把书法渗透到画法之中,注重笔墨技巧,书画同体,讲究气韵,带有浓厚的主观抒意,追求似与不似。董其昌善于将古人的结构、技法特点加以归纳,集各派精华于一身,创造出平和简淡、潇洒明快的风格,富有清润温雅的文人画意趣,使画面的疏密、浓淡、开合、虚实等更有规律,在稚拙和简淡中带有宁静自然的文人之思。董其昌的作品往往是诗、书、画三结合,创造了文人山水画的新体格,成为晚明以后文人作画的典范。

据史料记载:董其昌通禅理,善言谈,吐纳终日无俗语,且精于品道,修为较高。在长期的书画创作中,董其昌形成了自己的书画理论,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著作传世。他首创以禅论画,分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正脉,他主张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书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董其昌以禅宗南北之分来总结画史,把禅宗“南宗”的“顿悟”和“北宗”的“渐修”理论,作为划分山水画的“南北宗”的参照系,认为从唐朝开始,以王维的水墨渲染一派为南宗,以李思训工笔重彩一派为北宗,前者注重抒情,有文人气;后者注重写实,有工匠气。此论点实具有崇南贬北的倾向,后人曾有批评和反驳,但董其昌的这个论点影响甚大,以至海外称“文人画”为“南画”,以此为中国画的代表。

董其昌是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他在书画实践和理论上用功之勤,钻研之深,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清初之际,他的书法备受康熙、乾隆皇帝的极度偏爱,两位皇帝号召大家以董书为宗,以至清代书坛董其昌书风颇为盛行,以压倒群雄之势引领一代潮流,并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董其昌自称“17岁学书.22岁学画”,直到他82岁去世的60余年艺术生涯中,始终孜孜不倦地笔耕砚田,书画成了他生活不可或缺的第一需要。他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计,存世的大量书画作品被海内外珍藏,是他留给后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已定论为真迹的收藏在故宫、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处,其中几幅代表作如下:

《高逸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以平远两段式章法处理画面,近画坡石松杉,中间溪水宽阔,对岸平滩浅渚,山丘数层,小溪从山丘两边延伸至远方,溪山林木处茅舍数间。全幅枯笔墨画,折带皴法,有倪瓒画风遗意,显然是仿古之作。本幅上方自题诗一首:“烟岚屈曲槛交加,新作茆堂窄亦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门街。高逸图赠蒋道枢丈,丁巳三月,董其昌”。

《昼锦堂图》,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作品为绢本,青绿设色,纵44厘米,横1492厘米。此卷描绘宋代大臣韩琦的居读处所及其周围自然环境。全画无墨立骨,全用深浅不同的颜色画出,以石绿石青色为主,兼施赭石或淡墨。董其昌用娴熟的笔法,秀润的设色,将一座山间幽居和溽暑交秋的景物,完美地表现了出来。画卷后面还附有他亲笔草书欧阳修的《昼锦堂记》,字体劲健,一气呵成,是一件书画合璧的佳作。

《秋兴八景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院,为董其昌一生中的至精之作。作品为纸本册页,共八开,每开均有作者行楷题记及署款。皆设色山水,或仿古,或写景,其中山峦明秀,树石幽奇,芦荻苍黄,秋林丹翠,以及陂陀沙碛,村屋扁舟,无不精妙。此册原为董其昌次子董祖源所藏,每开均钤有“男祖源珍藏”朱文印,流传有序,新中国后,为刘靖基收藏,于1981年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

董其昌懂鉴赏,精收藏,是一位具有较大成就的大收藏家,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实为北宋范宽作品)、《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后“四源堂”名画为河南袁枢(袁可立之子)递藏,使其成为晚明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董其昌的这些收藏品,多数得以传世,成为中华文化中耀眼的瑰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且行且努力,董其昌以自己的一生勤恳,实践了一个文人的理想抱负,他的艺术成就,为中华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 王海珍

猜你喜欢

董其昌书画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小小书画廓
ALTERNATIVE DREAMS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