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明 芬芳九州育良才
2014-05-23李英华南
李英 华南
盛春时节,风和景明。北京西郊红山脚下,国防大学校园里将星闪耀,庄重肃穆。迎着一缕熹微晨光,在一片绿枝嫩芽的映衬下,新一批高级军事人才走进这座全国最高军事学府,即将开启一段严格而充实的学习时光。成立于1985年的国防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我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红四军军官教导队。80多年来几经辗转变迁,风雨砥砺,如今的国防大学承担着培养国防和军队建设高级人才的重任,被誉为“红大抗大传人”和“将军摇篮”。
前不久,记者见到国防大学副政委吴杰明将军。访谈中,吴杰明副政委饱含感情地谈起国防大学“名师工程”的缘起和进程,以及强军治校、解放思想与尊师重教等相关话题,从历史、文化以及当代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的高度,对这一事关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生命工程”作了详细介绍和阐释。
着眼未来 打造名师方阵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1931年12月,著名教育家梅贻琦于就职演讲中提出这一著名论断,为世所崇。其千方百计广招培养人才,使清华园内名士济济,有力推动学术与教育事业进步,清华一跃成为著名大学。
时间的波涛起伏不息,气象万千。历史发展到今天,国防大学结合军队实际,对这一理念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在国防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和教职工及学员集体参与下,经严格选拔学校隆重推出楼耀亮、相国栋等9名“杰出中青年专家”,成为第五届“名师工程”的最大亮点。在简约的办公室内,吴杰明副政委爽朗明快地介绍起评选初衷:“国防大学要建设成为思想解放高地、国防和军队建设高级人才培养主阵地、理论创新发源地,说到底要靠一批又一批有影响的名师。国防大学‘名师工程于2003年正式启动,涵盖‘杰出教授、‘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研骨干等三个层次。10年来形成以许志功、霍小勇、金一南、徐焰、乔松楼等‘杰出教授为代表的名师群体。但在这几个层次之间,人才梯队还存在断档现象,中青年教研人员的地位作用难以突显,于是学校在第五届‘名师工程中启动‘杰出中青年专家评选,深度推进名师培养工作。”
此次“杰出中青年专家”人选要求原则上不超过50岁,由于处于这一层次的优秀教员较多,为此学校规定参评者必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且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语及评选定位,吴杰明副政委目光专注,娓娓道来:“‘杰出中青年专家这一称号经过认真反复推敲才确定。‘专家,顾名思义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为何要在其前面冠以‘杰出这一响亮称谓?主要是这样既与原有的‘杰出教授相呼应,说明当选者实力出众,同时又代表学校对这些中青年教研骨干的鼓励和鞭策。他们体现新一代名师风采,可谓国防大学最具发展潜力的教研人才,是学校未来五到十年发展的中流砥柱。如果创造良好条件使其成为引领学术方向的佼佼者,将有助于国防大学未来在世界军事理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新秀辈出,蔚为大观。国防大学第五届“杰出中青年专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吴杰明副政委介绍道:“第一,他们多数成长于国防大学这片沃土,在较年轻时即入校执教,一起步就在高端平台历练,对学校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入了解;第二,有全面锻炼与成长的经历。通过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杰出中青年专家大多拥有硕士、博士学历,出国留学考察、部队代职任职和参与重大课题研究之经历更是丰富。有些同志在教研岗位上成为名师后还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能力得以多方面提升;第三,普遍具有勤奋刻苦精神。在国防大学当教员,要比一般院校付出更多心血,古语云‘凡有建树者,无不为功于勤;第四,形成自身学术风格特色,在军内外有较大知名度。有人曾担心,专家过多在媒体露面是否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国防大学要形成影响力,产生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国防大学说,就不能关门自说自话,而是要通过高水准人员面对社会,走向世界。这批杰出中青年专家用优异表现证明了这一点。”
解放思想 引领风气之先
名校沃土,桃李芬芳。吴杰明副政委本身也成长于国防大学,是从教员队伍中走出来的专家型领导干部。他1990年代曾在国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留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后来又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教研部副主任、主任直至学校政治部主任和副政委。忆及在国防大学的时光,吴杰明副政委直抒胸臆:“在国防大学学习、从教和工作的20多年来,我深切体会到,一所学校所具备的思想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软硬件设施条件,是促进教学发展、培育名师成长的重要条件。记得一次在国防研究班开学之际,我陪同学校政委刘亚洲上将看望学员,他讲的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刘政委说:‘大家都是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国防大学集中学习深造,机会十分难得。这里充满灵气、才气与人气。有灵气,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凝才气,大师云集,教学质量在军内外堪称一流;聚人气,一批我军优秀知识分子为军队人才培养殚精竭虑,高中级干部相互切磋砥砺。相信各位在此学习一定有所收获。实如所言。结业时,学员们不禁感慨,确实受益良多,不虚此行。”
回望历史,重温每一番崎岖多艰的奋进历程,领略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晨光夕照。这座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日积月累,形成优良传统和作风。访谈中,吴杰明副政委深情地讲起听抗大老兵唱校歌的难忘经历:“从2012年5月起,我们为拍摄纪录片《抗大,抗大》,先后采访200多位抗大老兵。不论当年身为教员还是学员,引领风气之先的他们如今已年届九旬,但仍都能自豪地唱起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在国防大学,学员与教员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使命感与荣誉感根植于心中。”
远望未来之目力,海纳百川之襟怀,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近年来,国防大学为人才成长不断营造思想解放氛围,给教员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与宽松环境。对此,吴杰明副政委感触颇深:“虽然部队院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但国防大学思想解放的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校党委反复强调,要在严守纪律的前提下,‘思想解放解放再解放,努力成为思想解放的高地。在教学科研中,只要教员不偏离党性原则和党和军队的大政方针,只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探讨,就应当受到认可和鼓励。”
作为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特殊地位使得每年有数量可观的部队高中级领导、地方省部级与司局级干部来校集中进修学习。针对这一独特优势,学校提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高级学员的实践经验和优秀教员的渊博学识相得益彰、互为促进,教学过程中彼此充分汲取养分,碰撞思想火花,形成互动效应。吴杰明副政委声音清亮地向记者加以介绍:“教员重在引导,同时也提倡学员间互相学习。每个学员就自身熟悉的领域均可上课、开讲座,这对教员水平提升亦是有力推动。比如战略班,学员均为陆海空和二炮部队主要领导岗位的正军职干部。平时我们到部队调研,因时间紧很难聚集众多高级干部详谈,而在学校课余却可以交流真实感受。”
与时俱进,迅速发展。今日的国防大学硬件建设完善,信息化程度高。数字化图书馆在全军位列第一,教员能在这里便捷地获取鲜活的信息;同步教学信息系统日臻完备,教员坐在办公室可以及时看到当天学校所有课堂实况。学校还创办中国国防大学防务学院网。打开网站,指着天蓝色简约大气的主页,吴杰明副政委说道:“这是经国家工信部、互联网办公室批准的全军第二家、军队院校首家互联网门户网。每天用中、英、法、俄和西班牙五种语言向世界介绍中国军队,取得良好效果。”
实践磨砺 增益教学相长
为丰富教研人员经历,近年来国防大学把实际锻炼作为中青年教员成长的“第一跑道”。论及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吴杰明副政委话语坦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深化改革全面启动,要适应国防大学改革强校要求,就必须有过硬的人才队伍作支撑。现在我们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还存在待完善之处:一是青黄不接。老一辈名师即将退出,新一代名师严格讲还不能完全接替,必须尽快采取超常措施培养中青年、乃至再年轻一点的教研人才。再就是中青年专家整体实践经历不足。相当一批年轻教员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优势是起点高、适应高层次人才教学培养需要,但不足也很明显,主要是缺乏部队具体岗位历练。军事学科实践性强,如果没有一定经历,对很多问题研究不透、讲不出来,就很难提出创造性理论。”
实践得真知,磨砺出人才。国防大学每年安排教员到军兵种基层淬火,采取多种方式接触和了解部队一线训练情况。通过代职、蹲点体验生活、选派教员全程参加部队演训活动等方式,使教员在一定岗位反复锤炼,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以助今后胜任本职工作或担负更大责任。结合自身经历,吴杰明副政委谈起部队一线工作的重要性:“我来自基层部队,到学校工作后又曾两次下部队任职代职。一次是到新疆军区某师担任副政委,这使我有过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和驻扎边远艰苦地区的经历,亲身体会边防冰天雪地、高寒缺氧的环境和部队建设面临的矛盾困难,这样回到课堂再与学员交流时大家就容易产生共鸣。另一次是到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代职副主任,深入了解空军部队的特点和优良传统。这些经历为我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起到重要作用。因而,青年教员具备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的工作与成长大有裨益。”
行与学、思、研结合,引发教员对能打仗、打胜仗的深刻思考,体悟作为最高军事学府教研人员的使命担当,铭记用强军目标统揽部队建设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国防大学政治部各部门结合传统教育,持续开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实践锻炼活动:
宣传部启动“重走”系列活动。2012年举行“追寻抗大足迹、弘扬抗大精神”主题活动:以国防大学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队伍沿当年抗大成立和迁徙路线,历时8天行程2500多公里。2013年结合“改进作风”要求,举行“重走红大路”活动。今年计划安排“重走长征路”活动,重温长征精神。
干部部开展“部队行”,已陆续完成“海疆行、边疆行、抗大行、苏区行”。2013年9月,在“二炮行”、“空军行”活动中,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吴杰明与其他两位副主任分别带领一二十名教员走进部队,入班排、上阵地、下洞库、登战机,实地听取一线指挥员关于作战准备、装备技战术性能介绍和观摩训练演示,教员们反映收获很大。
组织部组织党委、支部书记现地考察。“2013年我们南下广东,100多位党委、支部书记历时一周在深圳、珠海、广州参观现代化企业。广东省领导在会见我们时,描绘广东下一步率先改革开放的远景,令人深受鼓舞。像这样‘一年一省一主题的活动,目的是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加阅历,而不仅是闭门做学问。”
强军治校 力行尊师重教
“军以才强,校以才兴;欲育良将,先锻名师。”国防大学刘亚洲政委多次强调,“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高端军事人才,必须坚持把自己的教研人才作为第一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宋普选校长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教研一线看望广大教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学校政治部提出“三个倾斜”:视线关注点向教研人员倾斜,人力、物力与财力向教研人员倾斜,思想感情向教研人员倾斜。吴杰明副政委阐述道:“向教员倾斜,不光是提高工资待遇、加大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真心实意地把教员看作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突出教员导向,是宋普选校长、刘亚洲政委对全校提出的明确要求。有了这一指导思想,学校在开展工作时都考虑到对教研人员、教研活动以及教研成果有怎样的帮助,比如在学校每年晋升专业技术高等级名额很少的情况下,2012年全部为教研人员;2013年学校晋升的三名高等级专业技术干部,有两名是教员。”
2013年教师节之际,国防大学主题为“铸剑人生”的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其中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当校领导与受表彰教员合影时,教员肩披绶带端坐在前边的椅子上,而宋普选校长、刘亚洲政委等校领导则并排站在后面。身临当时场景的吴杰明副政委,怀着诚挚敬意为记者回溯起国防大学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1991年,我在国防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亲眼目睹学校在教师节时对优秀教员进行奖励。当时已年近八旬的张震老校长坚持请导师们坐在前排,自己带领校领导站在他们身后。今天我们恢复这一做法,就是让大家体会到当一名教研人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不仅如此,学校还注重为教员提供更丰富的发展机会。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经济学教研室原主任卢周来,在国防经济领域很有实力和影响,评教授职称时年仅36岁,后被破格提升为学校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肖东松教授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知名学者,被直接从教学岗位提升为研究生院政委,都干得非常出色。”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赏其华,秋登其实。在力行尊师重教的同时,国防大学教员的自身努力亦同步重要。吴杰明副政委谈起亲身体会:“在最高军事学府三尺讲台上的教员们,是我军高级军官、地方高级领导干部的老师,必须对身份与角色有准确定位。如果只把自己当成普通教书匠,仅进行知识传授在国防大学是不够的。我每次走上讲台,面对下边一排排将校军官,想到这些高级军官平时难有空闲,现在却花两个小时专注听课。如果我们不能给他们启发,使其有所收获,那不是极大的浪费和遗憾吗?因此,必须多下功夫多积累思考,力争做称职的最高学府的‘将军之师。近年来,国防大学曾三次派教员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这是党中央对国防大学教员的高度认可和信任,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与积累,很难完成任务和达到要求。”
在国防大学校园中心,沉雄醒目的校训墙巍然而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三句话八个字镌刻其上,在阳光下泛着金辉。吴杰明副政委语带自豪、充满希冀地说道:“这是国防大学前身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校训,现在不仅作为国防大学也是全军院校的校训。每次步入校园看到校训,我们就强烈意识到使命在肩。能在最高军事学府工作,是军人一生中难得的机遇和殊荣。国防大学一代代名师正是以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学校不断增添光彩。强军必先强校。我们即将提出未来五至十年发展目标:把国防大学打造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我军特色的最高军事学府。2014年学校准备推行‘新苗计划,为名师工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中青年杰出教员作为承前启后的力量,将对学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辞别时,记者想起《史记》中的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指为人做事朴实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入人心。我们期待国防大学培养的人才芬芳九州,誉满天下。
责任编辑 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