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校-学生”维度的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分析

2014-05-23黄飞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1731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主体校园

□黄飞凯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加强内容的支撑作用,丰富载体的表现形式。其中,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实施者和受益者,决定了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取舍和高校网络文化载体的选 择[1]。厘清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类别及相互关系,科学开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决策、计划、组织和评价,对于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分析维度及作用关系

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机构是建设者和管理者,教师是教育者和传授者,学生是受益者,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从高校发挥育人功能最主要的途径,即教学过程看,高校教师与高校属于教育产品的提供者和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处于“教”的角色,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表达倡导与否的意见;与之相对应,学生处于“学”的角色,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反应支持与否的 态度。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分析维度选择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学校倡导”的维度

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积极健康文化内容的提倡和对低俗落后文化的抵制[2]。具体而言,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冲击,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管理方式上,高校应提升服务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服务广大师生,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配合学校全面打造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与制度文化,并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维护的准则,形成校园文化管理的凝聚力。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学生支持”的维度

学生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学校政策的支持和反对两方面。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表达意见和观点,相互讨论,在校园网络上形成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舆论。当此类信息在校园网上处于分散的、小范围内传播的时候,它们只是表现为一般的议论,并不会产生对现实的影响;而当它们围绕特定主题大量出现,并表现出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时,就会形成舆论,影响到大学生的态度和观点,甚至影响到他们在现实中的行为[3]。如果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管理,引导学生认同学校倡导的网络文化,就会大大减少政策阻力,反之,势必会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关系分析

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理念和内容,学校的倡导程度有高和低两种,学生的支持程度也有高和低两种。学校层面倡导程度的高低与学生层面支持程度的高低共同决定着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方向。根据两个层面主体的不同态度,用横坐标代表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支持度,用纵坐标代表学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倡导度,学校和学生层面均选取“高”和“低”两个指标,在两个主体维度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二元维度关系,如图1所示。

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关系表现

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图示,在学校(倡导,反对)和学生(支持,反对)的两两组合下,形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互相作用的四个区间。

区间1是一个(低倡导,低支持)结构,也就是说对待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校和学生均持反对意见,这种状况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效果是最差的。

区间2是一个(低倡导,高支持)结构,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得到学生们的大力拥护,而校方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持反对态度。这个区间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一种情况是由于得不到来自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即使推行下去,学生的热情逐渐减退或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障而使校园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得不到监管;另一种情况就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案直接被学校否决,学生没有话语权。

区间3是(高倡导,高支持)结构,表明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上,学校和学生达成一致意见,且双方均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该区间是校园网络建设能达到最佳效果的情况,是四个区间最理想的状态。

图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关系图

区间4是(高倡导,低支持)结构,该区间表明学校牵头倡导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而学生对此持反对意见。该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没有学生的密切配合,得不到认可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即使强制推行下去也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选择

区间1的状况下,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层面对本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都处于负面态度,既没有来自学校施教方的支持,也不受学生的重视。区间2反映的是学生大力支持,学校极度反对的情况。两个主体之间分歧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勇于创新的群体,愿意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将校园网络文化纳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高校不愿进行变革,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随之可能的结果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由于得不到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的大力支持,紧靠学生的一时热情难以为继。区间4表现的是学生反对,学校大力倡导的情况。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学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宣传不到位,或是没有把学生的利益纳入到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进程中去,导致学生的漠然甚至反对的态度。最后的结果可能学校运用强制力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推行下去,学生被迫接受与服从。这三种情形,都没有较好地实现学校和学生层面的有机统一,未能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不能作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 方向。

区间3的主体作用关系,反映的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两个主体间配合最佳的一种最理想状态:学校大力倡导,学生积极配合。此时必然是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如学校宣传工作到位,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过程中大力征询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坚持把学生的利益纳入首位,结果必然是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使阻力达到最小,效果最好。

综合考量上述四个区间,不难发现,区间3,即学校倡导、学生支持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两个维度的最佳组合状态,这也是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向选择。

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理念的取舍、内容的选择,方案的形成、载体的设计,学校的推进、学生的认同等方面,学校与学生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形成相互作用的局面。因此,在不断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局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学校在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举措

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文化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核心,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管理方式和网络文化内容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针对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和影响大局稳定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4]。

2.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管理方式的创新。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首先要确保行政管理机制有效运行,需要高校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凝聚力。其次,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与教育的能力。同时,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再拘泥于对学生的控制和支配,而是通过网络进行有效交流,形成快速、高效、灵敏的反馈机制,通过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落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工作,做到引导和防控并举。

3.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创新。

首先,要突破传统,反映时代气息。不仅要注重“阵地”建设,利用网络加强党的思想宣传与教育,而且还要把课堂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其次,建立学生网络社团并积极培育骨干力量,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常规管理、人文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5]。再次,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开展网络科技创新活动,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以网络为平台,以创新为动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

在学校与学生层面的不同作用关系状态下,学校的举措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在(低倡导,低支持)结构中,学校应该打破保守心态,大胆改革创新,同时寻求多方力量支持,拓展资金渠道,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投入。

第二,在(低倡导,高支持)结构中,学校应该树立市场竞争意识,面对新生事物应激流勇进,而非裹足不前,创造大学改革创新的动力。同时学校领导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应互相支持、积极推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格局的形成,做到科学、民主决策。

第三,在(高倡导,低支持)结构中,学校应加大对校园网络文化宣传的力度,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周等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宣扬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同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在制定决策时,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在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反馈环节体现学生的利益和诉求,赢得广大学生群体最大的支持。

第四,在(高倡导,高支持)结构中,学校应获得的有益启示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学校和学生共同的事情,只有把学生看作是校园的主人,而非简单的被管理者,切实将学校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坚持“以生为本”,才能获得两者的双赢结局。

(二)学生支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式体现

第一,在(低倡导,低支持)结构中,学生应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了解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思路,积极向学校相关部门反馈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在(低倡导,高支持)结构中,学生一方面要理解学校在当前环境下所施行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要采取正确的方式与学校沟通,配合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三,在(高倡导,低支持)结构中,学生应对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案和措施给予高度关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积极参与到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决策中去,对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举措努力和学校协商,而不是采取漠然的态度,被动接受或消极反抗。

第四,在(高倡导,高支持)结构中,学生应获得的有益启示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学校和学生共同的利益追求,作为学生应该明确主体地位,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言建策,主动配合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增强对网络信息“精华”与“糟粕”的辨别能力,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将个人兴趣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如组建学生网络协会,互相分享网络知识及资源等,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结合,与学校一道为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6]。

[1]吕红胤.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因素及优化途径[N].中国艺术报,2013-8-26(003).

[2]冯世勇.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52-59.

[3]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66-69.

[4]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7):4-9.

[5]刘玺明.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0(8):38-41.

[6]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106-11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主体校园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