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婚姻满意度和归因方式相关研究
2014-05-23王文娟沐林林
朱 琳,王文娟,沐林林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而家庭和谐的根本则是婚姻的稳定。婚姻满意度(marital satisfaction)是美国社会学家Hamilton于1929年首次提出,即已婚夫妇对其婚姻关系满意程度的评估[1],可以预测婚姻的稳定[2]。而人们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解释,即其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和行为,进而对婚姻的评估即婚姻满意度产生影响[3]。本研究调查我国成人的婚姻满意度和归因方式,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安徽、江苏和河南3省的主要城市随机抽取455人,其中男性218人,女性237人;30岁以下64人,30到40岁182人,40到50岁171人,50岁以上38人。
(二)研究工具
1、婚姻满意度问卷
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中婚姻满意度维度进行施测,共10题采用5级计分,测定婚姻10个方面的满意度,得分越高表示婚姻满意度越高。在本次研究中婚姻满意度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18。
2、成人归因问卷
采用自编问卷。据Weiner的归因理论,参照典型的归因内容,即能力、努力、运气和环境4个方面编制而成,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归因,运气和环境属于外部归因。问卷内容涵盖婚姻关系和工作成就2个方面的因果信念,初测问卷24个条目,正式问卷1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1到5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总分是将内部归因反向计分加外部归因,得分越高外控性越高。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和Amos7.0作为分析工具,对数据的分析主要涉及问卷信效度分析、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自编成人归因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KMO=0.793,χ2=1 772.61,p=0.000)表明相关情况良好,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卡方统计值都达到显著水平,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抽取因子。将所获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经过正交旋转后,提取了4个因子,依次命名为努力、环境、运气和能力(表1)。
2、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Amos 7.0对成人归因问卷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其结构效度,得到的拟合指数结果见表2、图1。从表2中可以看出,该量表各项指标均达到模型评价要求指标的临界值标准,模型拟合得较好,说明该量表结构效度符合心理学问卷的要求[4]。
表1 成人归因问卷的因素结构及项目载荷
表2 成人归因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
图1 成人归因问卷的因素分析
3、校标效度
以Lefoout等编制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作为校标,MMCS主要反映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因果信念,包括4个维度,即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运气与背景。成人归因问卷与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测试结果的相关分析发现,成人归因问卷与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3),这表明成人归因问卷有着比较理想的效标效度。
表3 成人归因问卷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得结果的相关分析
4、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内部一致性信度)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表4)。成人归因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76,各个维度Cronbach'sα系数均在0.6左右,在可接受范围[4]。
表4 成人归因问卷及各维度的信度系数表
(二)婚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和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婚姻满意度总体得分(31.808±10.346)显著低于1990年的常模37.88±6.67(t=-7.749**)[5]。婚姻满意度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年龄差异显著(p<0.01)。其中31到40岁的个体婚姻满意度最高,显著高于41岁以上及30岁以下的个体;而30岁以下个体婚姻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不同婚龄的个体在婚姻满意度上的得分亦差异显著(F=19.243,p<0.01),婚龄在5年以下的个体婚姻满意度最低,显著低于婚龄在5~9年、10~14年、15~19年和20~24年和婚龄在25年以上的个体。而婚龄在10~14年的个体婚姻满意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婚龄个体,但差异不显著。
研究考察了无子女、子女在身边以及子女在外上学、在外工作和子女已成家的个体的婚姻满意度,发现子女状况不同的个体婚姻满意度得分差异显著(F=7.774,p<0.01)。子女在身边抚养的个体婚姻满意度最高,显著高于子女已离家工作和子女已成家的个体;高于子女在外上学的个体,但差异不显著。无子女的个体婚姻满意度最低,显著低于有子女的个体。
(三)归因的总体状况和特点
成人归因量表的各维度的得分依次为努力(16.554±2.662)、运 气 (15.288±4.613)、能 力(11.730±2.359)和环境(10.020±3.327),而被试在这4个维度上单个项目的得分均值依次为努力>能力>环境>运气,其中属于内部归因的努力和能力的单个项目得分均值>3,而属于外部归因的环境和运气的2个维度的单个项目得分均值<3。总分均值为39.024±8.514,低于理论中值51。
归因方式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5)。男性归因方式总分显著低于女性(p<0.01);在归因方式各维度上,男性在环境和运气2个维度上显著低于女性(p<0.01,p<0.01),男性在努力和能力的维度上得分高于女性但差异不显著。
表5 婚姻满意度、归因方式性别差异的t检验
不同年龄的个体在归因方式的总分及努力、环境和运气3个维度上差异显著(p<0.01),而在努力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在环境维度上50岁以上的个体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31到40岁的个体得分显著低于其他阶段。在归因总分和运气维度上,50岁以上的个体显著高于40岁以下的个体和41到50岁的个体但不显著;31到40岁的个体得分显著低于其他阶段。
表6 婚姻满意度、归因方式年龄差异的方差分析
(四)成人婚姻满意度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对成人归因问卷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列,由高到低取总人数的27%作为高分组,由低到高取总人数的27%作为低分组,比较低分组(147人)和高分组(147人)被试在婚姻满意度得分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归因低分组的婚姻满意度显著高于归因高分组(t=4.974,p<0.01)。
对成人婚姻满意度和归因方式进行相关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婚姻满意度、成人归因方式的总分及归因方式的环境和运气2个维度呈负相关,与努力和能力2个维度相关性不显著。
表7 婚姻满意度与归因方式的相关
从婚姻满意度对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看(表8),归因方式对婚姻满意度有着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5.2%。从婚姻满意度对归因方式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看,只有环境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对婚姻满意度有着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5.2%。
表8 婚姻满意度对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表
三、讨论
(一)婚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和特点
从婚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来看,城市居民的婚姻满意度(M=32.820±10.029)显著低于1990年的中国成人常模37.88±6.67[5]。说明20余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婚姻满意度呈下降的趋势。这可能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令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婚姻模式,更多地追求婚姻中的爱情、陪伴和支持[6],使得实际生活与需要产生差距,从而导致婚姻满意度的降低。但这种降低更多的是个体精神上需要和追求的提高,所带来的主观认知上的婚姻满意度的降低。
婚姻满意度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而以往的研究认为婚姻满意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7][8],可能由于我国城市居民中的男女无论在经济地位和家务分工方面,差异逐步减小、地位愈加平等而导致。
以往的研究认为,年龄和婚姻满意度呈U型曲线[9]。而本研究却发现31到40岁的个体婚姻满意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而30岁以下个体婚姻满意度最低。这可能由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经济不稳定,生活压力大,因此会导致较低的婚姻满意度。而到了30至40岁时,经济、事业逐步稳定,夫妻关系经过磨合更加亲密,因而婚姻满意度最高。
在婚龄上,研究发现,城市居民中婚龄在5年以下的个体婚姻满意度度最低,而10~14年的个体婚姻满意度最高。有研究认为,当夫妻处于新婚阶段的时候,配偶更有可能将对方理想化,并在对配偶错误的认识上给予评价[10],而婚龄10年以上的个体对配偶会有更真实的认识,双方在生活习惯上有更多的磨合,减少了双方的冲突,从而达到了高的婚姻满意度。
以往的研究结果认为,孩子的出生会使夫妻双方角色产生变化、双方的关注度减少和照顾孩子的辛苦会降低夫妻双方婚姻满意度[11-12]。但本研究发现子女状况不同个体婚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其中子女在身边抚养的个体的婚姻满意度最高。这可能与我国对传宗接代的重视有关,如今生儿育女对当今的夫妻仍是婚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目标。同时婚后尚无子女的夫妇也会更多地承受来自双方父母及社会舆论的多重压力而导致低的婚姻满意度。
(二)归因的总体状况和特点
在归因方式上,我国城市居民成人更倾向于内部归因,更多地将问题归因为努力和能力方面的因素,这与研究者对我国中学生[13]和大学生归因风格[14]的调查结果相一致。本研究发现,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在归因方式上较多地将问题归因为努力和能力方面的因素,即倾向于内部归因;而女性则更多地将问题归因为环境和运气,这与Deaux和Emswiiler[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男性更倾向于将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因于自己的技能技巧等内部因素。
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个体其归因方式也存在差异,其中50岁以上的个体其归因总分、运气和环境2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的个体。这可能是由于群伙效应造成的[9],在同一个年代出生的个体所处的相似时代背景、受教育水平及传媒的影响,造成了相似的归因方式。
(三)婚姻满意度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对婚姻满意度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婚姻满意度和归因方式与其中的运气和环境2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即归因方式越偏向外部归因时,婚姻满意度就越低,这与Seligman[16]等人的研究一致。通过研究发现,归因方式对婚姻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其中环境维度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婚姻满意度。即个体越倾向于将婚姻满意度归因于环境这个外部因素的话,其婚姻满意度就越低。倾向于外部个体认为环境是不可控制的,遇到问题时常常将责任推向环境和对方,较少地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作用,不能够去积极改变自己和婚姻关系,因而他们婚姻满意度较低。可以认为,环境在婚姻中属于不良归因,这种不良归因可以预测婚姻满意度的降低[17-18]。
四、结论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婚姻家庭的认识与要求都在变化,这导致城市居民成人的婚姻满意度较1990年有所下降。而个体的归因方式和婚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环境维度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婚姻满意度,属于婚姻中的不良归因。因此,通过对不良归因方式的调整,减少这种外部环境的不良归因,可以提高个体的婚姻满意度。
[1]Hahlweg,K.,Markman,H.J.,Thurmaier,F.,Engl,J.&Eckert,V.Prevention of Marital Distress:Results of a German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8(12):543-556.
[2]Hawkins,J.L.Associations between Companionship,Hostility,and Marital Satisfactio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68,30(11):647-650.
[3]杨颖.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及其与应对效能和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吴明隆.问卷统计与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凌江,杨德森.个性与婚姻质量——100对离婚诉讼者配对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70-72.
[6]李涛.婚姻承诺的心理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李银河.北京市婚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现代化专刊,1996(6):25-31.
[8]Powell,T.Dysfunctional Marital Belief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A Multicultural Analysis.Ball State University,1995.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0]Murray,S.L.,Holmes,J.G.,& Griffin,D.W..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Illusions:Ide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isfaction in Close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79-98.
[11]Figly,C.R.Child Density and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73,35(5):272-282.
[12]Tucker,P.,&Aron,A.Passionate Love and Marital Satification at Key Transition Points in the Family Life Cycle.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3(12):135-147
[13]刘晓陵,张进辅.高一学生物理成绩、学习归因以及学业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0):326-331.
[14]余洁.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5]Deaux,K.,Emswiiler,T.Explanations of Successful Performance on Sex-linked Tasks:What is Skill for the Male is Luck for the Fem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1974(29):80-85.
[16]Seligman,C.,Fazio,&Zama,M.P.Effects of Salience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Liking and Lov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8):453-460.
[17]Karney,B.R.;Bradbury,T.N.Attributions in Marriage:State or Trait?A Growth Curve Analy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2):295-309.
[18]Bradbury,T.N.,Beach,S.R.H.,Fincham,F.D.,Nelson,G.M.Attribution and Behavior in Fund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Marriages.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6,64(3):56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