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2014-05-23毛胜

红广角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毛胜

【摘 要】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深刻阐述了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从根本上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要求,就是要走改革开放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发言。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宣言书。重读这篇重要文献,特别是深刻把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①,对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开放,是很有意义的。

一、从根本上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结束,为实现历史转折提供了契机。人民群众欢欣鼓舞,思安定、想发展,热盼生产生活“旧貌换新颜”。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举步维艰。

在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上,华国锋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有一个中心点,就是高举和捍卫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把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彻底肃清他们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和影响,巩固和发展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胜利成果,在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对外工作的各个领域,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②“文化大革命”是“阶级斗争”理论走向绝对化的结果,也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实践。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固然重要,但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乃至依靠“抓紧阶级斗争这个纲”“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结果可想而知。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在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上,较之过去也有了很大转变,甚至发生了急于求成的现象。然而,把对外经济交往局限于技术设备的互通有无,只是简单地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而不是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促进经济体制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是不能从根本上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的。

对内“抓纲治国”,对外不够开放,导致“在徘徊中前进”局面的出现。对此,邓小平曾经说,1957年往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还经历了两年徘徊时间。”③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从根本上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必须实现改革开放。比如,他针对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①他认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②。

针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邓小平多方面分析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③

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还要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切实推动改革开放。他明确指出:“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着从根本上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开始为经济社会发展杀出一条血路。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而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从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6年启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再到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这些实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举措,无不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由上可见,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此,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有这样一段精辟论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⑤

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是在苏联直接帮助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但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毛泽东后来说:“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⑥

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发生后,毛泽东更加强调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纠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弊端,不正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吗?从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成果,包括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以及1956年9月中共八大文献和其他中共领导集体成员的文章与讲话中。但是,毛泽东等人的新认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在此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探索还是停留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框架内。这样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难免偏离方向。1957年后,“左”的思想逐渐发展,最终导致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显然,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惨痛教训。其中最深刻的一条教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在原有的框架内进行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不能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无关痛痒的加加减减,而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对此,邓小平在1978年10月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①。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实行改革开放。他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②

邓小平还敏锐地意识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的思想认识。对此,他要求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这是毫无疑义的。”③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而且不断完善和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然,“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④

由上可见,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体制机制上焕发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也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充满自信地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⑤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跟随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但是,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⑥。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种种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难免让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怀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产生怀疑。

中国共产党能够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样,继续领导中国人民阔步前进吗?要化解这个疑问,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潮头,制定和实施符合人民愿望的目标和任务,实行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突破。因此,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强调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⑦“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⑧

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没有回避国际国内都关心的对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他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文化大革命”的缺点和错误,同时针对一些人趁机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反对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地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①。他还说:“安定团结十分重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我们党的团结,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②

在1979年3月30日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央认为,今天必须反复强调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某些人(哪怕只是极少数人)企图动摇这些基本原则。这是决不许可的。每个共产党员,更不必说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的这次讲话,既明确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又第一次概括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科学提法,标志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为保证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不容动摇的。但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③。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之上,正视和反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的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种种错误,找到一条既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道路,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④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

由上可见,通过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不是要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⑤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情况、着眼未来发展,强调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而且要在新实践中有新开拓。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⑥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35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作出了该领域改革的系统部署,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推进改革的宣言书。重读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就是要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