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人文取向 复活人文价值

2014-05-23朱丽琼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疑点阿曼父爱

朱丽琼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认识,往往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或认识上的极端,在教学实施中有很多的误区,影响了人文目标的落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因此,教者要立足于教材,深挖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认真解读和反思,寻找有效途径,让文本复活,让“人文性”价值回归。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读后震撼人心,而且其价值取向单一,主人翁的形象高大,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意义。

一、教材人文价值的普适解读

每个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其人文价值倾向有所不同,但对价值取向的把握是相通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普适性解读。

文本的单元主题——父母之爱。《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情感性文章,承担着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之爱的任务。

文本的个性化主旨——父爱。父爱是伟大的,是宏观的,这是人们心目中的概念。其实父爱也是细腻的,是具体的,是深厚的。本文就是通过父亲的坚定、坚强、信念的描写,把父爱具体化,使父爱立起来。学生感到父爱看得见,摸得着。

文本赋予的时代意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首先,现在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溺爱过度,自我中心意思强。他们认为:给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给他的一切都是亏欠。所以教学生认识父母之爱是时代的要求,要在交流和体验中让他们懂得:给他的一切都是情份,不给他的一切才是本分。其次,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所以拓展父爱的情、填充父爱的具体事例成为教学的必要。

二、教材人文性的负面解读

教材的人文负面,疑点多多。

疑点之一:骨肉情的缺失。从课文叙述中知道被困的有14个学生,对应的就应该是14个家庭,除阿曼达的父亲之外的13个父母中,没有人去动手抢救,也没有人因为力不能及而大声呼救以争取外援等等,有的都只是“绝望地离开”——那可是13个孩子的父母啊,那可是骨肉至亲啊!这样描述合情合理吗?

疑点之二:政府不作为。这次大地震是“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1994年的美国,世界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作为国家机器竟然近乎无反应,只有阿曼达的父亲在孤军奋战。文章出现的“消防队长”“警察”两个角色并没有参加救援,只是劝阿曼达的父亲停止、离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不作为,国家救援人员也不作为。还有,如果“太危险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大爆炸”是真的,至少有两点不对:一是学校建校地址是不符合要求的,建在易燃易爆的工厂附近,简直就是拿祖国的花朵开玩笑;二是救援队长应强行把阿曼达的父亲带离现场,绝不能让他在极危险的地方孤身挖掘近40小时。这队长、警察明知而不为,却只是一句话劝劝而已,至少说明他们的职业操守有问题。

疑点三:父亲神化。阿曼达的父亲是没有带任何工具跑去现场的,徒手挖掘了38个小时,才听到了孩子的声音。考虑两种情况:一是掩埋严重,孩子与外面无法对话。依专业的救援人员在缺乏大型机器时都难达到的工作量,阿曼达的父亲手无寸铁、没吃没喝38小时的挖掘却都达到了,岂不神化了吗?二是如果建筑坍塌不严重,与孩子对话就应该有可能,即使无法对话,凭一人之力奋斗一天半也能获得通话,那13个孩子的父母就绝不会断绝救援的念头而“绝望地离开。”

疑点四:礼让有误。开辟通道后,阿曼达让其他同学先走,如果是真的,说明这个困住14个学生的空间很大,很宽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退自由。如果是这样,这个地方应该没有塌为平地,理应是第一救援点。

疑点五:人情味淡漠。学校应该是重点救援点,应该是人员聚集的地方。文中说“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过路人才赶来帮忙”,可见美国人的亲情、人情是如此的淡薄。

三、正确解读,复活文本

对文本有正确的人文价值判断,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面对众多疑点,如何正确解读,是我们研读教材的主导思路:

1. 从文学作品的价值视野里解读:区别文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

我们观察事物有三个层位:实际层位,理论层位和审美层位。如同看一瀑布:商人看到的是商机,想到的是利用旅游资源赚钱,写出来就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报告;物理学家看到的是能量问题,想的是能量与科学的研究,写出的是能量与科学的研究报告;文学家、诗人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考虑,写出的会是诗歌或散文。

课文中的事实:地震是客观存在的,地震造成混乱也是必然的,阿曼达父亲抢救儿子也是现实的。从创作心理学上,这种现实存在的现象称为“物理场”——生活的真实;作者可能看到的、体验到的地震中的故事与他体验中产生的想象构成的“心理场”是有差别的,不能一一对应。作者当时震撼于心的就是这位父亲高大的形象,像大山一样高大、厚重的意象。这就是作品的真实内涵——是文学的真实。我们要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读出作品的这一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作品是对物理场的提升,是对心理场的价值构建。

2. 从意识形态的理性思考中解读:区别科学逻辑与情感逻辑

如上所说:“38小时内只有一个学生家长在挖掘”,这是用科学的态度在审视文本。我们如果理性地分析,作为当时发达的美国,不可能救援队没有赶到。再加上学校作为人员集中的区域,应更作为抢救重点。但作者回避了这一点,目的是凸显人物的崇高。这种笔后的政府不作为,家长冷酷无情看似不合理因素,是作者有意让其因果关系粗糙,形成反差,以突显人物特点,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情感逻辑出发,牵理就情。

猜你喜欢

疑点阿曼父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父爱如山
阿曼的糖果罐
English Clause Syntax
请相信狗的善良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
巧用方法 突破疑点
解析西藏古建筑具备防雷措施说法疑点
阿曼达:一个战地女记者的以德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