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布拖彝人的出发与回归

2014-05-22苏呷此色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5期
关键词:彝语火把节斗牛

我经常外出旅行,外面的繁华和自己家乡的贫困反差很大,心理落差也很大。有时候,看到人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所填满,我会觉得家乡的清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2006年,在去往拉达乡的路上,我在一个路边小店看到两个彝族老人,一个趴在简陋的木窗前用乡里唯一的公用电话和在远方打工的孩子通话,另一个靠着破旧的土墙侧耳倾听,蹭了一肩膀的土。我拍下了这个画面,又和二老聊了一会儿,他们的孩子是初次外出打工,当老人的难免日夜牵挂,为了打这个电话,他们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娃娃们在彝族年的时候就会回家过年,还能挣钱回家补贴家用哩。”我永远忘不了他们脸上那布满尘土的满足笑容。如今,移动电话已经走进了彝家的村村寨寨,但我很欣慰自己记录下了那段有温度的历史。

在近十年的行走和拍摄中,最难克服的不是身体的劳累,或者拍摄条件的简陋,而是无法抵御的一种疲劳,或者说是一种审美麻木。我记录的都是自己身边的平凡场景,以及族人真实的喜怒哀乐,有好几次,我怀疑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到底应不应该这样拍,这样的行走又是否有意义。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让自己停下来,多看一些书籍和作品,不停地反思和总结。作为一个山沟里的摄影师,我不能确定自己走的这条道路和这种拍摄方式是否得当,也许我本就走着一条弯路,这个只有留给时间来评判了。

布拖彝人世代生活在高寒山区,骨子里好胜、坚韧,有种牛劲。在这片土地上,牛是力量和财富的重要象征。由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彝族人如今仍旧依靠牛来耕作。每年三月初是播种洋芋的最佳时候,家家户户都牵出耕牛,积肥、整地、选种、播种,琐碎却一丝不苟。

自古以来,彝族先民就喜爱用斗牛、斗羊、赛马和摔跤的方式为自己的部族扬名,宣示力量和声威。吉里史且是拖觉片区斗牛比赛的4连冠,提起他,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斗牛的挑选很严格,从小牛犊就要开始。吉里史且很善于选牛,小斗牛不仅得有一双好牛角,而且要四肢匀称,有发展潜力,培养成可斗的壮牛需要两三年时间。

吉里史且平时只给斗牛喂食优质的玉米、燕麦、荞麦、黄豆和上等草料,日常的喂食、梳洗、放牧等都亲力亲为。斗牛住的牛棚也有讲究,一般会与其他牛隔开,夏天要驱蚊,冬天要生火盆取暖。吉里史且与自己的斗牛形影不离,同吃同住同行,情感就像家人一样。同时他也是严格的教练,平时经常带着斗牛去附近寨子进行一对一的比赛,通过与不同的牛较量来提升斗牛的力量和技巧,树立它的信心。没事儿他还要带着自己的斗牛小跑,训练耐力。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之下,他的斗牛个个膘肥体壮、彪悍凶猛。

斗牛比赛的前夜,吉里史且将斗牛洗刷干净,喂以上等草饲。夜幕降临,村里的乡亲们汇聚到他家,送上烟酒和鼓励、祝福。

斗牛出寨前,吉里史且给它喂了一些浓烈的白酒,提神壮胆,牛的喘气重了,脖子粗了。吉里史且身穿盛装,佩带英雄带,手持木棍,在乡亲们的簇拥下,带着斗牛一步步走向火把场。火把场上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黎族老少,还有一头头斗牛,膘肥体壮,牛角锋利,肤色油亮,性子凶悍,不时传来雄壮的吼声。场上的战斗异常激烈,牛角相撞发出格格的响声,有的牛甚至一直斗到火把场外也难分胜负。斗牛的胜利是家族和寨子的无上荣耀,获得名次的斗牛身价也在一夜之间成倍增长,有好几次,吉里史且家获胜的斗牛在火把场边就以几万元的价格被人买走。在牛的身上,能看到彝族人对胜者、能者、强者的敬仰与敬佩。彝族人的斗牛比赛,其实就是一场场捍卫尊严与荣誉的“战斗”。

十年间,故乡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街上随处可见穿着彝族服装的人,街边巷尾人们说的都是彝语,如今人们只有在红白喜事或是传统节日时才会穿传统服饰,城区的彝族人主要使用汉语交流,很多小孩子已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

彝族是一个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我们民族最宝贵、最厚重的部分多半隐藏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及礼俗规矩之中。如今很多彝族文化被认为是迷信,彝族人每年都要进行的毕摩祭祀等常规活动在一些家庭已经停止。民族地区与内地的文化交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恰恰经历了这个过程,并把它记录了下来。

这几年,全国各地的摄影师纷纷走进彝族地区进行创作,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长枪短炮”。其中不乏优秀的摄影人和摄影作品,但也有些摄影师不了解彝族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一味求新、求震撼,按照自己心中的“图式”和奇思妙想摆拍。有次遇到一位摄影师,让一群去上学的小孩把鞋子都脱掉,然后背着书包集体奔跑……对于旅行者来说,真正打开心扉去感受彝族和布拖,比抱着一个固有观念去旁观更有收获。

布拖彝族的特色生活

特色民居

传统彝族以村寨为单位居住,布拖彝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平缓的山坡或山间盆地,每个寨子有几十户人家。每户有土墙或石墙围成的院落,房屋均为长方形,其中主屋最大,彝语称“黑默”,屋里设火塘,彝语称“呷”,火塘边有三块打制过的“锅庄石”,其上置锅做饭。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用于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室内宗教活动,也是父母的主卧室。主屋旁边附带一个小屋子,彝语称“黑惹”,供未婚子女和客人住宿。以前拖觉区的房屋均为夯土筑墙的瓦板房,墙上架梁,顶覆木板瓦,屋脊高约4米,屋檐高约3米,屋长7~12米,宽5~8米。现在也有墙体为砖,上盖瓦板和瓦的,但结构及内部设施还保持着原有的特色。布拖民居很讲究装饰,屋檐是装饰的重点,挑拱、垂花柱拱架等均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图案,色彩以红、黄、蓝、绿为主,室内的锅庄石及石门槛上也雕刻着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

随着经济发展,现在当地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砖瓦房很普遍,很多地方盖起了小洋楼。

彝族饮食以煮食为主,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一般切成大块煮食,也叫“砣砣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以酒待客是彝族人的礼节,酒在解决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都是必不可少之物。

7月开始的火把节和11月份的彝族年,是旅行者不可错过的彝族特色节日。火把节被称为“眼睛的节日”,彝族年被称为“嘴巴的节日”。

在布拖县,火把节俗称“都此”,历时3天,第一天祭火,第二天传火,第三天送火,融消除灾祸、祈祷丰收、祝贺吉祥、宴请宾朋、畅叙爱情、健身强体为一体。布拖素有“彝族火把节发祥地”、“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之称,几千年来,火把节的活动从未间断。2013年起,布拖彝族火把节的时间统一定为每年公历7月20日,节日期间有斗牛、斗羊、摔跤、赛马、斗鸡、爬杆、朵乐荷歌舞、选美等传统节目,其中最吸引观众的是传统的斗牛比赛,集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

彝族年,彝语称“库什”,一般为期3天,是家人、亲友团聚、互访的节日。各地区的彝族年没有统一的时间,布拖县一般在11月中旬左右举行,具体时间需由当地德高望重、通晓天文历法的长者决定。彝族年有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的意思,家家户户都要杀一两头大肥猪。

苏呷此色,彝族,生于1981年,居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2002年接触摄影,2003年开始将镜头聚焦于身边的人和事,将布拖阿都彝族人作为拍摄主题。(下图为苏呷此色和他拍摄的乡亲们)

猜你喜欢

彝语火把节斗牛
反对斗牛
民初《大定县志·殊语》中的彝语研究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有头斗牛不爱斗
火把节的情歌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火把节之夜》中阮演奏与琵琶演奏的比较
西班牙斗牛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