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贡盐井

2014-05-22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5期
关键词:盐井天车大车

翻开自贡的老相簿,黑白的图景里天车林立、管道密布,烟囱中升起白烟,盐场工人大汗淋漓,船运码头千帆竞发,俨然一座工业城市的模样。

居四川盆地之南,自贡很早便是窝在丘陵里的工业重镇。“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于自贡而言,此利便是盐。从东汉第一口富义盐井始,自贡逐渐“富庶甲于蜀中”,独执四川盐业之牛耳。自贡历代开凿的盐井难以计数,据民国三年(1914年)12月24日的场署报告:“查富荣厂有火井560余眼,盐井320余眼,现停3600余眼,废井8200余眼。”即是说,至民国初期,自贡历代开凿的盐井就已达1.2万。这样多的盐井,能出产多少食盐?查过自贡历史的人便知,这座城曾在抗战中以一己之力供给了全国十分之一人口急需的食盐。

1938年,中国科考摄影创始人孙明经先生带着助手范厚勤,携带16毫米柯达特种摄影机和120型蔡司依康照相机,从重庆跋涉到自流井和贡井,用镜头记录下了井盐生产的景象。彼时,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是上海国际饭店,名号“远东第一高楼”,高83.8米,共24层;但孙先生在自贡见到天车,居然有比上海国际饭店还高的,后来加高的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约合39层高,气势磅礴,让人叹为观止。天车不是一枝独秀,站在自贡的高处,放眼尽是“天车”林立,风篾如蛛,景象十分壮观。

天车矗立在井口之上,虽称“天车”实则非“车”,而是井架。天车由成百上千根质轻、耐腐蚀的杉木捆扎而成,主要用于提取卤水,也用于淘井和修治井。天车的身子用数千根杉木层层累叠,“堆积木”似的往上叠加,期间要用篾索捆扎牢靠。天车没有地基,以两根圆木捆扎的大木柱作为主要支架,在地面上用篾绳作拉式支撑,其顶部安装“天滚子”(固定滑轮),而在天车和大车之间,安装一个“地滚子”,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天车高高矗立,仅靠捆扎难道没有不牢靠的时候?辊子匠就是吃这碗饭的行当,他们爬上天车高空作业,用木楔子插在缝隙给天车加固。辊子匠考胆识考手脚,我认识的一位老辊子匠,人老了还记得攀上天车的感觉,“年轻知道个啥子怕?那高度死过人!”

天车旁数十米处便是大车。大车建在车房内,远看像一个横躺着的巨大的车轱辘。“轱辘”中心是一尺以上直径的硬木,其上凿出眼,用木料穿衬16方或14方,构成车辐。木枋与车辐垂直组合成车辕。大车的动力来自畜力——牛,牛奋力工作起来,大车连着天车的蔑绳就嘎啦嘎啦放,越过天滚子到地滚子,最后把汲卤筒抽出井口。大车能发动,也要能刹车,聪明的自贡人把刺竹剖开锤碎,环绕大车3/4,其两端分别固定,即可用作刹车(俗称“拭篾”)。采用这种简单装置,大车“放车其快如箭,收车其稳如山”。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随着钻头的最后一击,喷薄而出的黑卤冲出了地,世界第一口超千米(井深1001.42米)的盐井——燊海井诞生了。

时至今日,未到过自贡的人很难相信,一百多年前的人力物力居然能开凿出深度超千米的盐井,而它的井口直径也只有貌不起眼的十几厘米,如一个小小的洞口。在燊海井,慕名前来的旅人眼睛里总有疑惑惊奇之情,这么小的井口,底下真的有1000多米?一千多米是怎么打出来的?

燊海井保留有天车、大车和井口,请来表演井盐生产的盐工还能用古法汲卤制盐。这些设施是许多粗木和绳索的结合物,绳索在粗木上缠绕得有条不紊,但外行人看起来却混乱得很。这里的绳绕上了那里的“轱辘”,那里的“轱辘”又连上了头顶的梁,我请教的老盐工师傅咂咂嘴:“那有啥子难的咧?这是大车,用牛在这里转的;那是天车,底下就是井口了嘛。”老师傅指点着老照片上的产盐图景慢慢绘声绘色。

在天车离地一米处,两根长木板像跷跷板一样横躺,上头站人,中间一条长木连接钻头,往后边走前方翘起,钻头提拉;往前方,钻头往下砸。往常长木板上各边对称站几人,一前一后踏板的活也会累得大汗淋漓,非光了膀子不可。钻头绑在绳的一端,按盐井工匠的说法叫作锉。锉用铁制,经火淬取、打造。打钻头全靠人工,这门技术工种人称铁匠,洪炉掌钳的称掌钳师。掌钳师的本事全在锉上,只有对火候的精准掌控才能炼出不裂不断的好工具。钻一口深井,要用几十种锉,根据形状不同,锉的名字听来有趣生动:蒲扇锉、银锭锉、财神锉、马蹄锉等,形象可想。

定井位后,凿井需经过开井口、下石圈、凿大口、下木柱、凿小眼等程序,它和现代石油、天然气开采技艺出奇一致,更像是它们的鼻祖。

凿出深井,几百米下的卤水如何提出井口?自贡人发明了汲卤筒。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里,我们见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汲卤筒。它像一支竹制的针筒,底部安一个牛皮做的活塞,当汲卤筒放入井下,碰到卤水,活塞受压打开;装满卤水上提时,卤水的重力使活塞关闭,这样深百米的卤水就被提升到地面。

在一张自贡老照片里,上升、下降的管道像过山车一样腾空而过,密匝匝的支架支撑着长龙似的管道逶迤向远方。照片拍摄在30年代,到今天,这样的管道已不见踪迹。

靠照片寻过去,难免添上几许不知真假的想象。但这管道却是实实在在存于自贡数百来年。明清时期,自贡盐场自流井气多卤少,而贡井卤多气少,为此需要“移卤就煎”或“移气就煎”,这项传输工作就是竹笕输卤。清末民初,由贡井盐场输卤到自流井盐场煮盐的笕号有12个:源远笕、源昌笕、大昌笕、裕如笕……输卤管道翻山越岭,把卤水和天然气输往数十里之外的煮盐灶房,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它堪当最古老的“西气东输”。

竹笕输卤最基本的技术是笕的制作。竹管一般选择楠竹,竹子拿来,用一种铁制圆锤和叉形工具去节、刮光,其后用篾条或棕绳在竹管外捆扎,并用楔子楔紧。为让竹笕经久耐用,竹管连好后还要用竹篾和麻包裹结实,再抺上桐油灰。

管道交错纵横,最绝的是它们从不影响自贡人的正常生活。凡笕管须过河时,工匠便先在河底挖好沟,用凿有槽的岩石扣在笕管上,把笕管压沉到河底的沟里。这样的笕管叫渡河笕。凡有行人通过,工匠事先为笕管搭架,并把笕管铺设在架子上。这样铺成的笕管从远处看,就像今天的过街天桥。

笕管不仅能避人,还要能转弯。竹管加上一圈木板,笕管在力的别压下便可转弯。这种三通、四通、五通在自贡盐场叫作笕窝。

自贡的先人很早就掌握动力势能的物理知识,他们用它让卤水翻山越岭。要过山的卤水先进提卤站,以位差压力提供输送卤水的动力。牛力提卤,也称推卤,即用牛的力量推动水车,把卤水的水位提高。由于牛的力量有限,每个提卤站只能把卤水提高十几米,牛力提卤采用逐级提升的方法,多个提卤站一级一级往上提。这样不论多高的山,卤水都可以过去。

一粒盐有多少种讲究?神游到自贡煮盐的老灶房里看一看,煮盐的工人最知道每粒盐的细微不同。自贡盐场历史上将盐种分为炭巴、炭花、火巴、火花四种。巴盐又分为青巴、白巴、灰白巴;花盐按颗粒大小分为大粗盐、中粗盐和细粒盐。食民习惯认为,巴盐以青巴或青白巴为好,花盐以粒大为佳,还有特制的最大粒盐,叫“鱼籽盐”,它的制作技术精细,费工费时,成本较高。

能将一粒盐分出不同的品相,熬煮它们的人技艺非凡。过去煮盐技艺在自贡世代传袭,非血缘至亲不肯传授。1907年,自贡烧盐工人在炎帝宫建立财神会组织,纪律严明,不准触犯,传授技艺只限入会成员,违者受罚挨打,家传技艺已被行会统办。

我曾到一处明代盐灶遗存处探访,石砌的灶台能比人高,看了叫人咂舌。昔日煮盐的工人都站在灶台上熬盐,整个灶房里白烟弥漫,气味可不好闻。煮盐的锅主要有大盐锅、千斤锅、镶锅、平锅几种。经过世代工匠的改良,自贡形成了自己的煮盐工艺。其主要工艺流程包括枝条架浓卤、净化卤水、配兑卤水、木楻桶存贮、温锅浓卤、兑卤、加新水、下豆浆、熬干成盐、淋花水等。其中最绝便是下豆浆,用豆浆除去卤水中的石灰等杂质,得到的盐洁白似雪。这一道提纯后再用花水淋洗除去无机物杂质,这样纯净的盐当然只有自贡制造。

自贡过去有多富?若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今人大致可以用石油资源假想之。井盐价值堪比黄金,故古人有“一泉吐白玉,万里走黄金”之说。

自贡在过去商贾会馆极多。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的西秦会馆耗时16年建成,华丽大方,时让人感叹 “太讲究”。且不看重叠的鎏金飞檐,只看两个细节:它的石柱墩子,居然镂空雕刻且不带一个重样;它的排水系统精巧实用,屋檐的雨水被引至一面墙内,从墙面上的龙嘴出,排水时不见滴滴答答却见龙嘴飞瀑,好看新奇。

一座城的繁华也在舌尖上讲究点极致。川菜闻名遐迩,但清末民初自贡才是四川美食家的向往之地。有那么几样奇食只有到自贡才得听闻、品尝。其中一道“露水菌”要从头一年的秋天动手,经过整个冬天和春天,到春末才能吃上。虽是在牛屎中长成,味道却细嫩得了不得,一座山仅可收获几斤而已,非常珍贵。现在熟知的水煮牛肉,过去是盐工们的大众菜。自贡名厨范吉安在烹调川菜“渗汤牛肉”时改将作料与牛肉同煮,“发明”出这道人人皆知的四川名菜。

因盐而富,自贡早就是个有名的“银窝窝”。我在自贡当记者数十年,为寻古迹常常混迹茶馆、院坝头,听老盐工、老灶主们大摆“龙门阵”,东一点西一点,拼凑出许多盐井的旧事。

大滢井的老板,懂得“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道理。六月的“绵绵天”,自贡曾遭大旱,因牛瘟肆虐,大车全靠人力来推,干到单调枯燥的时候,盐商找来些搽脂抹粉的女娃儿骑坐在“车盘”(推卤绞车)上,边唱起“天辊辊转啰地辊辊啰圆 /老娘推水哟儿赚钱”一类歌谣,边推车边相互打闹、甚至动手动脚以此来点儿“刺激”提精神。那场面像放电影似的听过难忘。

17年前为写《中国自贡井》,我曾多次采访一位熟谙整个贡井盐场的老科长。他讲起盐厂厂部山背后的源丰井,向来一直少水(卤水)无气(天然气)。1964年 5月13日下午2时25分,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传来,现场井口喷出的气浪引燃10 米远的灶房天然气,漫天烟雾笼罩四野。这眼快“寿终正寝”的老井,掏穿后竟然还掏出一个产量达15万立方米的“高产井”。上千人开始连夜奋战,420口锅,摆了26条“火膛”(瓦斯到各制盐锅的分流管),且燃气自用有余。真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些“络腮胡那么多”的往事都是自贡的盛况,人的故事。如今再到茶馆里溜去,留心听那龙门阵,也许也还有传奇往事。

歪脑壳船

自贡有一种独特的船,船头向左方偏歪,船尾向右方偏歪,形成船头船尾相反方向的小倾斜,俗称"歪脑壳船"。这种船的发明为适应釜溪河中往来运盐船只交汇而不相撞的需要,有自己的规则“不论上行还是下行,一律走左手”。每逢河坝放水,运盐船千帆竞发,这是自贡人除除夕之外的大日子。

猜你喜欢

盐井天车大车
基于蒙特卡洛树搜索的智能天车倒垛优化方法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大车拉小车
起重机大车平衡梁优化设计
大车拉小车
机械驱动式天车升沉补偿装置研究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叩访盐井祠
铝电解多功能天车清渣铲葫芦双制动改造
钻机TC450天车设计及结构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