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的四种境界与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014-05-22金泓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功利境界灵魂

金泓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语文教育方面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便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不同的阅读境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将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借鉴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我把阅读也分为四种境界。

一、阅读的四种境界

1.自然阅读境界。一个人阅读,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平时的习惯。他阅读获取的信息全凭感觉,有时记住些情节,有时脑海里什么也留不下来。这样,阅读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阅读境界,我称之为自然阅读境界。

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语文教育的人,阅读基本上都处于这一境界。如果高中生不能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语文教育,他的阅读往往也停留在这个阶段。由于这个阶段是最粗浅的阅读,所以一个高中生尽管读了些书,但是他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语文探究能力并没得到有效培养,语文素养还是很难提高。

2.功利阅读境界。一个人开始意识到阅读的价值,为自己的某种功利目的而进行阅读。他的阅读目标不是指向心灵,也非对精神世界的深入探寻,而是为了获取某种能给现实带来好处的功利目的,比如阅读之后可以考高分,可以获取某种工作技能。所以他的阅读,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阅读境界,我称之为功利阅读境界。

现在社会上功利阅读甚嚣尘上,各类书店最好卖的往往是教辅以及各类“成功”书籍。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学教育依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泥淖,高中生在校的阅读,往往都是功利阅读。尽管通过功利阅读,学生能掌握大量的语文考试知识及技能,但是除此之外终身阅读能力却丧失了,由于大量的重复单调训练,学生反而丧失了对经典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更遑论探究创造能力了。所以在这种阅读境界下,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很难真正得到提高。

3.智慧阅读境界。功利阅读会带来直接的好处,而一个人通过阅读,不仅获取了他的目标信息,而且还积极思考,从中得到启发,那他的阅读就超越了功利阅读境界。从阅读中,他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阅读,不仅带给他现实的好处,也带给他精神的滋养。这种阅读境界,我称之为智慧阅读境界。

据媒体调查,凡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热爱阅读的人。他们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他们热爱阅读,积极阅读,社会类、文学类、经济类,各种书都看,他们把获取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整合成新的信息。他们因阅读而越来越聪明,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因为阅读的扩充而变得愈加丰富。高中生如果能进入智慧阅读境界,那么他们通过阅读就不仅仅掌握一些考试的知识、考试的技能,还可以进入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因为智慧阅读需要阅读者的创造力,所以进入这一阅读境界的学生,其创造力大大提高。处于这一阅读境界的高中生,往往具有学习热情,能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学习轻松而成绩优异。

4.灵魂阅读境界。人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或高兴或悲伤,但那只是情绪方面的。一个人阅读文字之后,他的心灵得到震撼,他的灵魂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是形而上的、超越现世的。这种阅读境界,我称之为灵魂阅读境界。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就是因为经典作品能将我们带入灵魂阅读境界,“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的疑问让我们不断深思。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阶段。他们需要依靠经典作品的阅读,来帮助自己心灵得到成长。江苏省语文高考对文科生加试名著阅读题,或许初衷也就在此。但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需要契机。一些高中生,由于生活单调,阅历尚浅,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期望他们集体被唤醒是不现实的,期望他们共同在教室里集体阅读时被唤醒更是不现实的。灵魂阅读,最好是阅读者一个人,处于夜深人静时,这时外界的喧嚣消散,灵魂的呼吸才悄然而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然阅读是粗浅的,高中生语文素养要提高,阅读万万不可仅仅停留在此境界;功利阅读虽然能为高中生带来暂时的利益好处,但是长期的机械训练,对于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反而是有害的;智慧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应付考试,更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为有利;灵魂阅读能让高中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高中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大有帮助,但是因为其需要阅读者灵魂的共鸣,很可能可遇而不可求。

二、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困境

1.低效课堂使大部分学生处于自然阅读境界。一些语文教师或因自身语文素养低下或因工作态度怠慢不认真备课,上语文课就是照本宣科,读些教辅上的知识、导读完事。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阅读得不到有效的系统的训练,他们只能靠自己在黑暗中摸索。

2.应试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处于功利阅读境界。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倡导了许多年,但是眼下应试教育仍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很多地方的语文课,就是一次次应对高考的习题训练课。那样的语文课,将语文知识点切割成若干块,让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从而能够熟练解答高考试题。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其长期囿于标准答案的桎梏,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不大。机械的枯燥的解题训练,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丧失殆尽,从而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再也不读任何与专业有关的书了。

3.应试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很难有灵魂阅读的机会。由于应试教育的目标直指考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认作对高考毫无帮助的闲书杂书,从而被老师家长禁读。就算有一部分比较“开明”的老师与家长允许学生阅读名著,但学生往往身陷题海而无暇自主阅读。很多学生双休日都进行补课,用一整天的时间阅读一本书,并进行思索,这对他们来说是奢侈。所以灵魂与灵魂交流的平台失去了,相当一部分学生高中三年从未有过灵魂阅读的经历。endprint

4.自身缺陷与功利思想使大部分学生很难达到智慧阅读境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师不读书似乎已是一种不正常的“正常现象”。一个自己都不会阅读的老师,一个自身语文素养不高的老师,怎么能指导学生进行智慧阅读呢?另一部分语文教师,尽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智慧阅读引导,但是迫于各种指标的压力,在课堂上走捷径:培养学生功利阅读能力。因为智慧阅读的效果,可能要若干年后才能体现,而功利阅读的效果,三年后便可看到。为了实实在在的名利,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功利阅读趋之若鹜。

三、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智慧阅读

1.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作者进行对话。笔者摒弃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囫囵吞枣地背下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功利阅读模式,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触发他们的共鸣点,教会他们自己与作者对话交流。他们一边阅读,一边在课文旁写下感触。那些心得体会,虽然没有所谓的“参考答案”来得深刻,但那是他们自己真正的收获。

笔者任教的学校,有一座美丽的西花园。我曾在早读课上带领学生去那里,学生们或端坐石凳上,或斜倚在紫藤架下,或伫立在瑞云峰前,捧着书自由阅读。周围绿树荫蔽,鸟儿啁啾,一派诗意。就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他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心灵的需要。那时他们心中记下的词句,比老师上课讲数十遍灌输的还多。

2.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与同学进行交流。既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之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心中都有—个不同的答案。若是传统的“一言堂”模式,最多老师请两三个学生回答,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成果无法得到交流。笔者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个班级,六个小组,大家各抒己见,思想与思想发生了碰撞。由于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们思考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授课文《雷雨》时,让学生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一方同学认为是真爱,另一方认为不是真爱。两方同学都说出了大量的理由,并举了足够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搜集资料,研究分析课文,与对方展开逻辑辩论,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都大大提高了,语文素养得到了真正提高。

3.在阅读中,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对作品进行深入研读。在功利阅读横行的今天,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对文本深入研究的能力,他们往往满足于老师公布的所谓的参考答案。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在大有必要。北京大学副教授孔庆东曾撰文说,他在担任中学教师期间,先是教会学生如何答出“参考答案”,再教会学生如何自己思考。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要突破“应试教育”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老师愿意花心思,学生还是愿意积极思考,主动配合的。

由于苏教版教材教学任务很重,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仅能掌握教材要求的重点难点知识,笔者将探究任务主要放在课后。比如学习了五本必修教材后,让学生对其中的文言文进行知识梳理,总结规律;学习了《史记选读》后让学生分析项羽与刘邦的性格,总结他们各自成败的原因;学习了《唐诗宋词选读》后让学生模仿创作古诗词。学生深入研读之后,形成了鉴赏、创作成果。为鼓励他们这一行为,笔者将其中的优秀文章编入校刊《瑞云》,学校还特意筹集资金将一些优秀习作结集出版,这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鼓励。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采取自主招生,复旦大学则要求高三学生撰写论文,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笔者曾辅导过的文学社社员先后有两名学生顺利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而考入复旦大学。由此可见,重视探究能力,意义非常重大。

朱永新教授很喜欢的《朗读手册》,里面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我想,多一点智慧阅读、灵魂阅读,我们的学生便会变得愈加聪明,愈加仁爱,这个社会也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功利境界灵魂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灵魂树 等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