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学校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影响
2014-05-22
甘肃省麦积区农广校于2012年10月开办了全省农广校系统第二家以花牛苹果栽培为主的麦积区农民田间学校石门教学班,以此为平台探索和实践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教学班自开班以来,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先田间后书本、先实践后理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按规范程序开展农民需求调研、票箱测试、参与式培训课程设置、组建学习团队、组织农民学习活动日。目前已开展教学活动14次,培训效果显著。
田间课堂:练就农业从业技能的重要载体
麦积区农民田间学校石门教学班所在地伯阳镇石门村,是麦积区典型的苹果产业欠发达的边远村。全村有224户987人,耕地面积4000余亩,人均耕地4亩。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苹果面积近千亩,由于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品质差、销路不畅,效益低,果园面积减至不足百亩。2000年以来,受伯阳镇发展苹果支柱产业和邻村依靠栽植苹果增收致富的影响,村民开始大面积栽植短枝型花牛苹果。截至2012年10月,全村果园面积达1100多亩,户均5亩,少数农户苹果年收入已超万元,但大多数果农果园由于投入不足,缺乏技术,产量低、质量差。部分果农开始把目光转向外出务工,苹果产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田间学校在该村挂牌开班后,紧紧围绕不同物候期果园管理“干什么、如何干”的目标,按照每次田间活动日主题,遵循课前回顾—组内观察、调查、示范—组内讨论汇总—组间专题交流—辅导员点评—决策与实施—课后咨询与田间辅导等活动流程,重需求、重实践、重技能,将农田生态系统调查、项目试验、决策实施作为学习活动日的重要内容,让学员在教学实训基地现场示范、演练、操作,通过体验式学习实现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启发学员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全力提升学员的从业技能。在辅导员点评分析环节,采取“理论设讲坛、操作摆擂台”的互动方式,通过团队成员的相互交流、协作,各组互相比赛,深化学习效果,增强学员自信心。麦积区农广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挖掘、发现科技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生产经营技能强的苹果种植大户,辐射带动村里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一年的教学培训,全体学员初步掌握了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要点和操作技能,有17名学员对花牛苹果的树势培养、树形建造技能明显增强,树形、树势有了较大改观,2013年果品的色度、品质、效益明显好于往年,2013年学员人均果园收入比往年增收2000~3000元,多者比往年增收6000~7000元,石门村村主导产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田间课堂: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麦积区农广校在农民田间学校教学中遵循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突出操作性、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着力培养学员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和自信心,学员通过参加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活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面对辅导老师不再紧张、羞怯,提问表达更加准确,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辅导老师也能准确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技术需求方面的细节,并及时帮助予以解决。学员通过药效试验的观察对比、生态调查、残留检测,能准确把握农药合理使用量、次、时,用药次数明显减少,基本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初步形成了保护天敌和环保生态的意识,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麦积区农广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增设“人文课堂”,确定室内专题学员活动日,开展以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安全常识、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家庭美德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讨论。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全面农业教育培训,训练强化了动手技能,提高了学员自身素质和个人道德修养,为农村和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田间课堂:提高新型教学技能的重要舞台
传统的农民培训,大多在农闲时间采取以会代训的大课堂形式,由授课老师进行单科知识讲授,有时讲授内容与学员的实际培训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普遍存在“需要的没有讲、讲的不需要”的情况,被动式的灌输培训没有效果。农民田间学校鼓励农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并付诸实施,以充分挖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农民田间学校的每一项活动和工作环节,都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洞察学员心思的本领,这样才能落实农民田间学校参与式培训理念和培训原则,否则农民田间学校教学培训将流于形势。麦积区农民田间学校教学班挂牌成立后,选定的辅导员学习研究农民田间学校基本要素及田间学校的主要特点与培训原则,按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具备的基本素质充电,虚心学习与借鉴外地优秀辅导员的辅导经验和做法,探索出了一套引导农民参与式学习实践、激发农民自主获取新知识、增强发展生产自信心的有效方法。选定的辅导员是综合专业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能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简单操作方式传授给农民,并能汲取农民的实践经验并加以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人。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郭成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