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在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014-05-21邵丹
邵丹
[提要]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再次引用,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在趋同方面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表明我国的市场经济日显成熟,它的重新应用势必为活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正的能量。本文结合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状况,指出目前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提出几点应对办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历史成本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论公允价值在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0日
目前我们在金融资产中大量应用公允价值计价,但究竟如何理解公允价值的含义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彼此相互熟知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三大要件:交易双方平等、自愿、熟悉。从公允价值的含义可看出,公允价值是现行完全竞争的、有效市场中形成的交易价格,是一个非常客观、先进的会计计量理念。
一、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
追根溯源,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源于法律,在法律意义上指的是公众认可的程度。而在会计领域,一直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发展,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一种能反映公司真实价值的新的计量模式成为了会计学界和非会计学界人士探讨的热点。1998年6月中国财政部在会计准则中正式引入公允价值,由于市场尚未成熟,加之人们对公允价值认识的程度不够,致使许多人利用其粉饰财务报表,虚增企业利润等等一系列造假案件。面对我国初次应用公允价值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2001年1月,财政部开始修改会计准则,缩小了公允价值的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为了反映其真实的价值信息,更好地为投资决策者服务,公允价值不得不担当这些资产在确认、计量时的重要工具。因此,2006年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其中之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
二、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一)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中的应用。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一,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不具有以上两个条件,则换入资产的计量基础应当为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不确定当期损益。
(二)公允价值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应用。在初始计量时,除了非同一控制下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外,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中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也应当按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证券承销机构的手续费、佣金等与权益性证券发行直接相关的费用不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后续计量中,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合并成本小于享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同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合并成本大于享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份额,不需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确认成本。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本期损益时,应当以取得被投资单位的各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按享有的份额,确认当期投资收益。
(三)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投资性房地产有成本计价模式和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新准则规定,原来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应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第二,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入账,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四)公允价值在资产减值中应用。企业资产发展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回收金额,然后将所估计的资产可回收额与其账面价值相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以及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资产可回收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如果两者的较高者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减值,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如果无法可靠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回收金额。
三、公允价值在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估值风险。公允价值的取得应该是在一个活跃的、充分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后,我国还没有彻底完成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结果是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适宜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成熟,导致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运用中步履艰难。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同,同时对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也不完全相同,这就造成资产的公允价值在估值上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总之,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中的现值技术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这就造成在应用估值技术获得客观、公正的公允价值有一定的难度。
(二)缺乏素质过硬、技能扎实的会计人才。公允价值需要实时反映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这就增加了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和职业判断。我国的会计队伍处于成长阶段,整体知识和综合素质还处于低水平,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在不活跃的市场中,会计人员在确定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就显的无所适从,力不从心。会计人员更多的是运用主观随意性确定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由此得到的公允价值既不公允,也不可靠,极大地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endprint
(三)公司内部治理机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力弱。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是在公司完善的治理机制下完成的,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于有缺陷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不能保证公允价值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内部控制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因此公允价值就成了关联方之间达成的随意价格。
(四)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理论。在《新会计准则》中,虽然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但还没有一个能够单独反映公允价值方面的具体准则,使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相应而有效的解释与指引,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如何在账面进行公允价值调整、如何在报表中反映和披露也未作系统的说明,这种系统性缺陷使得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更加地依靠职业判断,很容易发生个人利用其操纵利润的几率,其真正的效果不能发挥出来,影响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涌现。
四、改进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改善经济环境。建立统一、开放、活跃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大力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建立配套、完善以及监管有效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深化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市场,使公允价值的获得更客观、更及时、更经济。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充分进入新的竞争机制,打破个别行业商业垄断,鼓励混业经营,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的干预,依法行政,使企业真正成为自由、自主的市场交易主体,商品流通通畅、自由,市场充分竞争,从而保证市场价格公允性的实现。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人员的主观分析,因此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入手: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宣传,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素养,做到知法、守法。同时,配合一定的惩戒措施和诚信教育,对重大的违法行为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从而可以把提供虚假信息的动机抹杀在初始萌芽中。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过度集中,一股独大的模式普遍存在。公允价值要做到真正公允,就必须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人为操纵问题。第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国有股减持,减少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的比重;第二,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公司必须引入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第三,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改变董事、经理主要由行政渠道产生的现状,通过市场手段和市场竞争方式选拔和聘用公司管理者,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司约束机制;第四,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只有机构投资者力量壮大起来,股权过分集中和流通股过分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
(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会计基本理论的不断深入,及时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面对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可靠性、客观性要求,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在会计具体准则中应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和注意事项做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说明,以供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的操作,避免由于制度漏洞而人为操纵。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会计理论界应深入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的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吸收其精华,不断消化,为我所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谢诗芬,胡振国.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演变及其辨析[C].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
[2]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
[3]林妙惠.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理性思考[J].现代商业,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