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

2014-05-21欧阳中石

紫光阁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读书文化

欧阳中石

文化是什么,有许多专家做过定义,古今中外大概几百种,大家总说到“文化”的某一方面,但是还没有概括到完全的程度,所以界定也比较麻烦。《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理解,大概没有不是文化的了,好的也罢,不好的也罢,能看到的事情,几乎都可以划进文化的范畴。至于文化是如何出现的,它为什么出现,又为什么形成,都没有得到回答。现在,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

文化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

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

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人类的天性,但是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也要遵从自然界的一些规律,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和规则。《易经》中说“天行健,地势坤”。这已经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概括其中了。“坤”就是“顺”。天和地是在不停地运行的,天要强劲,地要和顺,大地上的万物,也包括人类,都要求“顺”。天和地要求“顺”,人类如果想要美好,也必须“顺”。把“美好”“和顺”描述出来,我们中国人就找到“文”这个字。文,即为美好、和谐之义。

文是个什么字?《易经》里说:“物相杂,故曰文。” “杂”原来写作“襍”(我们简化其为“杂”),左边是个“衣”字,右边是个“集”字。从造字来说,意思是有很多鸟飞在一棵树上,还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很好看,就是“襍”。也就是说,多种样子、多种事物集中在一起,花花绿绿的,这就叫“文”。此外还有一个解释,《礼记》中说:“五色成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这就是“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但不是杂乱无章地随便一堆,而是有它的章法,多而不乱,所以我们也说“文章”。各种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且不乱,有章法,这就叫“文”,是一种美好的象征。

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人创造的,我们精神上的财富,也都是为了美好而出现的,所以用一个“文”字来描述它。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以及为了达到美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一切向美好发展的思路,都是文化。因此,美好的愿望,是文化;追求美好的实际行动,也是文化;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

如此看来,人们的生活,一天一天美好起来的一切愿望、行动和结果,都可以涵盖在文化之中。所以,辞书中所说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文化,或者可以说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觉得,这样理解,可能靠一点谱儿,至少是摸到了一点边儿。

说到这里,我还想作一点重要的说明:在“美好”的后面,还必须加上“和谐”一词。既然文化是向美好的追求,是全人类都有的、共同的一种追求,就难免互相碰撞。为了大家都能得到“美好”,就应当作出一个保证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行动规范。这个规范必须保证大家都“美好”,这就要求和谐相处,大家都要彼此谦和、容让、包涵、尊重。

中华文化是发展而来的

世界,从有人类开始,就在追求美好。在追求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形成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都是向美好追求的结晶。那么,怎样理解中华文化?分析一下,在中华文化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或者说是固有的,比如说我们的“经”“传”。还有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的。比如说,我们原来没有火,也不懂得利用火,不会吃熟食,后来逐渐发现食物做熟了更好吃,火的利用就广了,可以取暖,可以做饭。还盖了许多房舍,种了庄稼,这是我们的物质财富。在思想精神领域,有很多书籍和音乐、绘画等,这更是我们的财富。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是发展而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积累了起来。从先秦而下,没有停止过新内容的增长。无论汉魏六朝还是隋唐元明清,以至近当代,哪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贡献,都有一点新鲜的学问成长起来。这就是说:在原来固有的文化之外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增加了一大部分文化的积累。

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从外部吸收而来的,并且改造了、发展了。特别是在明代之后,域外来的洋文化不断涌入,使我们长期自行发展进行着的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中国人不怕富有,中国人不拒绝外来财富,先引进,再合,进而“化”之,最后就再也不易分得清楚。比如印度佛教中的禅传到中国后,中国人进行了研究和发展,结果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正因为我们中华文化有这样的宽容度,有这样的吸收力和消化力,正因为我们对外来文化有着这样一种“引进、结合、融化”的三部曲,就使得我们中华文化形成有自己特色、随时在发展、善于融合的生命力量。所以中华文化有固有的,有发展来的,也有融合而来的,这三个方面,使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全面。

因此说,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它是一套很完整的体系。它随着历史的进程在不断地发展、扩大,也随着世界的发展不断地汲取融合。中华文化日益丰富、新颖、厚实而庞大,但贯穿中心的总方向是绝不变的,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内核—美好和谐、摒除邪恶。期望全人类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谐之中。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于此。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强盛。

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

其次是“德”。“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庄子》里提到过“德”,认为“德”就是“得”。物得以生,谓之德。德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东西生长,会使事情成功,可见是一种可以增强生命的力量,可以推动成功的力量。在老百姓的语言中,尤其北京话中,有一种说法:“得咧!”有时简化为一个字:“得!”就是在说:行啦!成了!一切都达到了非常“合适”的情况。这种说法正好就是“得”的真正含义。还必须说明,这个“得”不是仅仅指一方面的,而是指所有方面。无论从哪方面都合适的“得”,才是“得”的要求。为了保证全面的“得”,各方面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就落在了这个“德”的身上。

中华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与这一个“德”字分不开。也可以说:德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本质性的核心。研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

为了保障“仁” “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人们怎么样才能达到“仁”和“德”,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字。‘化”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这个“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成立。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决。

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因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另一种是抢。打打抢抢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如一个“化”字,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多很多,靠着“化”,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和”不是那个“合”。合,是把两个不同的东西加在一起后溶解了,失去了自己。“和”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了一起,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而和平相处。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同,人人不同,我们更要提倡和,只有和,才能久。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

所以我认为,“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于此。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强盛。

“强素质·作表率”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开展五周年

4月25日下午,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五周年媒体见面会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

读书活动自2009年4月启动以来,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提高执政能力,提升文化素养,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为重心,形成了以推荐阅读书目为基础,举办主题讲坛为引领,读书征文活动等为辅助的良性运行机制,至今已推荐阅读书目124种,举办讲座60期。

全国政协委员、主题读书讲坛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代表活动举办方回顾总结了五年来读书活动开展情况。

在4月26日总第60期的主题讲坛上,读书活动举行更名仪式。活动名称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

好书推荐

书 名:《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 作 者:李 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内容推荐: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书 名:《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作 者:厉以宁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内容推荐:本书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

书 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作 者: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内容推荐: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编写。本书分十个专题结合实际、简明扼要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读书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谁远谁近?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