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质量检验监管建议
2014-05-21周婷婷蒋可伦
周婷婷+蒋可伦
[提要] 本文分析对比常州地区2012年及2013年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报检情况,针对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量质齐升现状,深入阐述其具体原因,列举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监督管理建议。
关键词:常州;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
中图分类号:F760.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1日
一、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数据统计
(一)出口报检情况。常州地区共有生产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的企业25家,无一类企业,二类企业9家,三类企业16家。出口报检647批,货值1,882万美元,重量724.86万千克,比2012年分别增加21.16%、5.48%和21.92%。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南非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5家企业中出口总值最大的两家企业是常州瑞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和溧阳欣荣密胺制品有限公司,共923万美元,占总值的49%。全年共抽检报检批50批,无不合格批,无输埃批次。
(二)统计数据对比。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量值年度对比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2013年本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呈现批次、金额、数量齐增的景象,批次比2012年上升了21.16%,金额比2012年增长了5.48%,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21.92%。(图1)
2013年常州瑞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出口数量和金额大幅增长,一跃成为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企业排头兵,全年报检总金额484万美元,占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总额的25.72%;溧阳欣荣密胺制品有限公司全年报检总金额438万美元,占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总额的23.27%。与2012年相比,溧阳欣荣密胺制品有限公司出口金额下降27.60%,原因是企业虽然订单充足,但用工严重短缺,造成产能下降。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密胺餐具大幅增长,金额1,018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2.98%,出口额占本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总值的54%。
二、2013年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质量情况综合分析
(一)质量状况综述。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生产加工技术门槛不高,中小型企业是常州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的生力军。常州市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及制品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武进和溧阳两个地区,其中武进地区出口的产品材质涵盖了PP、PS、PE、PET,而溧阳则以密胺产品为主。PS和PP材质出口金额占30%,密胺材质出口金额占54%。产品种类丰富,用途广泛,品质高、中、低档都有,如常州瑞联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壹美元”连锁店,产品基本上一次性使用;常州市聚丰塑料电器有限公司产品销往南非,用途是商超的食物冷藏;密胺产品出口韩国和日本用的是A5料(密胺树脂含量100%),出口其他国家用的基本是A3料(密胺树脂含量70%)。常州地区全年无退货、召回情况发生。总体而言,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总体质量和产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亚非拉市场对密胺餐具消费需求旺盛,常州地区出口密胺餐具行业优势显著。2013年常州地区出口密胺餐具金额同比增长了42.98%,究其原因有:一是成本价格优势。由于与石油关联度较低,密胺餐具主要原料氨基模塑料与石化下游的通用塑料产品相比,成本价格仅相当于它们的60%~80%,性价比优势显著;二是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中国的氨基模塑料制造行业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起步。近年来,国内氨基模塑料年产达到40万吨,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三是发展前景优势。密胺餐具有不易碎、较高的热变形温度、较强的抗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的特点,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传统塑料领域,加之近年美国已研究出氨基模废塑料的处理方法和用途,从根本上解决了氨基模塑料的环保问题。从发展前景来看,密胺材质相比陶瓷、竹木、金属等制品,在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上更具独特优势。
2、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是常州地区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出口量增质升的有力保障。大多数生产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较弱,十几个人,几台注塑机就可以生产,导致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企业降低成本、恶性竞争带来的产品质量低下的风险。在日常监管中,常州局以落实分类管理为契机,结合企业实际,通过考核前辅导、技术人员培训和现场督察整改等一系列措施,深入车间一线,帮助企业查找制约提高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提出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全面提高了常州地区出口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整体质量。
3、不断严苛的市场准入要求倒逼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生产企业不断提高品质管理。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产品安卫环要求不断提高,市场准入要求不断严苛,加之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的影响,这给出口小微企业的眼界和意识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最初的被动接订单到如今的主动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从被动接受客户质量要求到主动了解产品标准,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到加强品质管理,全面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唯一出路。另外,国外客户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验厂、QC跟单、首中末期查货以及第三方检验公司的检验等多种方式严把产品质量关,这些都促使企业在质量管控上下功夫。
(二)检验和监管发现的问题
1、PP和PS材质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常见问题有:(1)缺料,由于温度、时间、速度、注射压力不符合工艺要求及喷嘴堵塞形成;(2)熔接痕,由于模具排气不良,浇口位置不合适,材料干燥不充分引起;(3)翘曲变形,由于顶出机构不良、模具温度过高、保压时间过长引起;(4)飞边,模具间隙过大或注射压力过高导致;(5)拉伤,模具打开速度太快或太慢引起;(6)色差,料管温度过高,色母混杂而产生;(7)破裂,由于射出压力大,树脂温度低,离型时推出杆变形所致;(8)颜色不对或者色纹,因为材料干燥不充分、材料温度过低、注射压力过低引起;(9)起鳞/表面剥离,由于保压时间过短、材料干燥不充分、注射速度过慢产生;(10)气泡、云纹,原料未烘干,温度过高,背压不够等形成;(11)拉丝,由于浇口温度过高,保压时间过短产生;(12)污点、油渍,因为模具漏油,或传送带上有油引起;(13)浇口尖锐,模具长时间使用,磨损严重所致;(14)塑料盒片材厚薄不匀,导致产品重量上存在差异。
2、密胺材质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常见问题有:(1)甲醛迁移量超标。产品的甲醛迁移有如下来源:一是原料。密胺餐具的原料密胺树脂是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聚合物,树脂中甲醛的迁移量随树脂热固压制的时间和热固成型后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热固压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以100%密胺树脂制成的餐具无毒无味,耐腐蚀,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会出现甲醛迁移量超标;但部分工厂为压缩成本,在密胺树脂中加入部分脲醛树脂或其他添加剂,致使产品出现甲醛或是总迁移量超标;二是加工过程。密胺餐具作为日用品,有市场流通期较长和被重复使用的特点。如果作为主料的醛类树脂的稳定性不足,产品在出厂一段时间和使用过程中仍会陆续释放甲醛;(2)三聚氰胺迁移量超标;三聚氰胺迁移量与生产环境的稳定性相关,特别在高温季节,加工环境温度的不稳定更易引起三聚氰胺迁移量偏高。
3、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仓库物资堆放混乱,批号不清。①树脂和色母料包装标签缺漏,没有标明供应商、牌号和物料号等信息;②化学品改变原包装,没有贴标签,堆放在货物上方;③小包装产品堆高后没有缠绕膜包裹。
(2)半成品及成品防护手段不足。①车间灯泡未加设防爆网罩,产品内外发现有玻璃碎屑;②车间没有安装门禁系统,带来安全隐患。
(3)卫生状况不良,卫生管理制度欠缺。①操作人员没有执行良好卫生的操作规范,生病时仍进行生产操作,没有与产品相隔离;②缺少防鼠、防尘、防虫措施,没有安装纱窗,门关上后仍然漏光,密封不好;③没有建立卫生管理责任人制度,未定期检查卫生状况,清洁用品没有加以标识和固定。
(4)包装破损和原料受潮处理缺少相应管理制度。①原材料进货时和成品入库前没有认真检查、及时处理破损的包装;②材料密封不好,且没有原料受潮处理程序。
(5)模具入库管理不到位。注塑部生产完毕后,没有及时将模具随模具管理卡入模具仓库,模具保养或维修完毕未及时进行标识。
三、监督管理工作建议
(一)理顺质量把关链条,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产品销售过程中,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生产商会使自己的商品拥有各种漂亮的颜色,这就需要在生产时使用各种着色剂。食品接触制品中使用的着色剂主要分为有机着色剂和无机着色剂两种。部分无机着色剂含有毒性较大的重金属,特别是汞、镉、铅、铬等。有机着色剂如一些偶氮染料则会裂解释放苯胺、联苯胺之类的致癌芳香胺。食品接触材料或制品在生产过程中若使用了劣质或过量的着色剂,或由于材料与着色剂本身相容性差,成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发生色素迁移,造成对食品的污染。这些着色剂随食品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目前,各国法规均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色素迁移进行了限制,欧盟框架法规(EC)No.1935/2004规定食品接触材料不得造成食品成分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或感官特性的劣变。日本《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规范标准》及韩国《食品容器、器具、包装材料的规范和标准》均要求不得使用未列入法规要求的着色剂,除非待测产品经过某种方法处理,可以防止着色剂溶出或渗沥到食品中。因此,为避免色素迁移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及防控贸易风险,建议在对食品容器和器具色素迁移质量把关时,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着色剂质量进行控制,也要指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或优化制造工艺,全面防止色素迁移对食品造成的污染。
(二)强化产品风险点识别,加强关键工序监控。出口密胺餐具主要不合格项目、国外通报项目及国内密胺风波的焦点均为甲醛迁移量超标。甲醛迁移量的控制关键工序为模压工序,而模压过程主要参数由成型温度、成型时间、成型压力构成。目前采用的模压设备基本上为数控机,工艺参数设定和监控成为影响该关键点的两大因素。参数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到原料流动性和成型的矛盾统一、不同器型产品的排气规程、不同原料批的游离醛差异。简言之,在满足产品工艺要求的基础上以及确定的成型压力下,尽可能地采用较低的成型温度、较长的成型时间及充分的排气次数和排气时间,使原料中的游离醛被充分释出,保证产品的甲醛迁移量符合要求,并在每一器型的产品通过首件报备后,把相应的工艺参数以作业指导书的方式确定下来。
关键工序监控的主要问题在于生产难以实现全程标准化,如模压工序中称量、预热、上光、去边均为人工操作,且模压机24小时连续作业,模压工人加工费用按计件核定,工人不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和擅调模压机参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见,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这也是当前密胺餐具制造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一是加大对密胺餐具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密胺餐具的监管主要覆盖如下要素:原料报备核实、首件报备核实、关键工序的监控有效性核查、现场管理人力资源是否与机台数相匹配、车间环境适宜性等内容;二是加大抽检有效性,重点关注出口敏感国家的高风险批次,把检测项目集中到高风险的安全、卫生项目上来,提高送检针对性,保证出口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降低国外通报案例。
(三)参照食品标签核查方式,查验进口餐具标签标识。食品接触产品标签标识是国内外食品生产企业向消费者明示产品信息的基本载体,也是消费者获知产品信息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只有20%左右的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中文标签,婴幼儿用食品接触产品中文标签标识较为齐全,而成人用食品接触产品则很少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缺少中文标签或标签不规范,不仅无法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更是无法追溯。
根据国质检检[2010]683号《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2.2.4条规定,进口食品接触产品或其销售包装上的标签、说明书内容应使用规范的汉字,但不包括商标,同时还应标注:(1)产品名称、材质、生产国家或地区、国外生产企业名称、进口代理商的名称、联系方式以及地址;(2)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使用期限;(3)由于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适用条件、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因此建议:一是参照食品标签的核查方式,将中文标签作为进口食品接触产品现场查验的主要核查项目,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必须在产品或其最终销售包装上加贴中文标签;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管和引导,提醒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及签订合同条款时,要将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作为合格产品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防止因标签不合格需要整改而延误通关。
(四)完善风险管理系统,科学优化检力资源。在传统的检验检疫模式下,检验监管人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是在企业、产品、检测项目的确定上,常常为查验一批货物而翻阅大量的文件和标准,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风险等级评定绞尽脑汁。如今这种人工风险管理模式面临“六难”:一是掌握了解政策不一、执行力度难一致;二是检测项目不科学、抽检频率难掌握;三是风险偏高批批检、查验力量难跟上;四是风险评估定期进行、动态维护难实施;五是人工评估工作量大、结果公平难保证;六是过程监管力度加大、产品监管难跟上。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风险管理系统,让计算机帮助实施数据处理、辅助决策,把经验判断“升级”到以数据为依据的综合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系统个性化地涵盖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等数据,经综合风险评估后动态得出该产品相关检测项目的风险值和该产品的风险高低,系统科学设置检测项目和抽检批次,同时能对警示通报、新产品、不合格品等一些特殊监控要求,通过直接布控来确定是否抽批检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监管人员主观随意性,防控廉政风险,做到尺度统一、全程监管、信息透明、风险可控、监管高效。而且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这些评价指标的高低与否对企业报检批的抽批率影响极大,从而直接关系到出口产品的检测成本、通关速度和仓储能力,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加强各方面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促进出口企业实现“提速、减负、增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密胺材质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常见问题有:(1)甲醛迁移量超标。产品的甲醛迁移有如下来源:一是原料。密胺餐具的原料密胺树脂是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聚合物,树脂中甲醛的迁移量随树脂热固压制的时间和热固成型后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热固压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以100%密胺树脂制成的餐具无毒无味,耐腐蚀,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会出现甲醛迁移量超标;但部分工厂为压缩成本,在密胺树脂中加入部分脲醛树脂或其他添加剂,致使产品出现甲醛或是总迁移量超标;二是加工过程。密胺餐具作为日用品,有市场流通期较长和被重复使用的特点。如果作为主料的醛类树脂的稳定性不足,产品在出厂一段时间和使用过程中仍会陆续释放甲醛;(2)三聚氰胺迁移量超标;三聚氰胺迁移量与生产环境的稳定性相关,特别在高温季节,加工环境温度的不稳定更易引起三聚氰胺迁移量偏高。
3、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仓库物资堆放混乱,批号不清。①树脂和色母料包装标签缺漏,没有标明供应商、牌号和物料号等信息;②化学品改变原包装,没有贴标签,堆放在货物上方;③小包装产品堆高后没有缠绕膜包裹。
(2)半成品及成品防护手段不足。①车间灯泡未加设防爆网罩,产品内外发现有玻璃碎屑;②车间没有安装门禁系统,带来安全隐患。
(3)卫生状况不良,卫生管理制度欠缺。①操作人员没有执行良好卫生的操作规范,生病时仍进行生产操作,没有与产品相隔离;②缺少防鼠、防尘、防虫措施,没有安装纱窗,门关上后仍然漏光,密封不好;③没有建立卫生管理责任人制度,未定期检查卫生状况,清洁用品没有加以标识和固定。
(4)包装破损和原料受潮处理缺少相应管理制度。①原材料进货时和成品入库前没有认真检查、及时处理破损的包装;②材料密封不好,且没有原料受潮处理程序。
(5)模具入库管理不到位。注塑部生产完毕后,没有及时将模具随模具管理卡入模具仓库,模具保养或维修完毕未及时进行标识。
三、监督管理工作建议
(一)理顺质量把关链条,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产品销售过程中,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生产商会使自己的商品拥有各种漂亮的颜色,这就需要在生产时使用各种着色剂。食品接触制品中使用的着色剂主要分为有机着色剂和无机着色剂两种。部分无机着色剂含有毒性较大的重金属,特别是汞、镉、铅、铬等。有机着色剂如一些偶氮染料则会裂解释放苯胺、联苯胺之类的致癌芳香胺。食品接触材料或制品在生产过程中若使用了劣质或过量的着色剂,或由于材料与着色剂本身相容性差,成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发生色素迁移,造成对食品的污染。这些着色剂随食品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目前,各国法规均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色素迁移进行了限制,欧盟框架法规(EC)No.1935/2004规定食品接触材料不得造成食品成分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或感官特性的劣变。日本《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规范标准》及韩国《食品容器、器具、包装材料的规范和标准》均要求不得使用未列入法规要求的着色剂,除非待测产品经过某种方法处理,可以防止着色剂溶出或渗沥到食品中。因此,为避免色素迁移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及防控贸易风险,建议在对食品容器和器具色素迁移质量把关时,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着色剂质量进行控制,也要指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或优化制造工艺,全面防止色素迁移对食品造成的污染。
(二)强化产品风险点识别,加强关键工序监控。出口密胺餐具主要不合格项目、国外通报项目及国内密胺风波的焦点均为甲醛迁移量超标。甲醛迁移量的控制关键工序为模压工序,而模压过程主要参数由成型温度、成型时间、成型压力构成。目前采用的模压设备基本上为数控机,工艺参数设定和监控成为影响该关键点的两大因素。参数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到原料流动性和成型的矛盾统一、不同器型产品的排气规程、不同原料批的游离醛差异。简言之,在满足产品工艺要求的基础上以及确定的成型压力下,尽可能地采用较低的成型温度、较长的成型时间及充分的排气次数和排气时间,使原料中的游离醛被充分释出,保证产品的甲醛迁移量符合要求,并在每一器型的产品通过首件报备后,把相应的工艺参数以作业指导书的方式确定下来。
关键工序监控的主要问题在于生产难以实现全程标准化,如模压工序中称量、预热、上光、去边均为人工操作,且模压机24小时连续作业,模压工人加工费用按计件核定,工人不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和擅调模压机参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见,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这也是当前密胺餐具制造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一是加大对密胺餐具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密胺餐具的监管主要覆盖如下要素:原料报备核实、首件报备核实、关键工序的监控有效性核查、现场管理人力资源是否与机台数相匹配、车间环境适宜性等内容;二是加大抽检有效性,重点关注出口敏感国家的高风险批次,把检测项目集中到高风险的安全、卫生项目上来,提高送检针对性,保证出口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降低国外通报案例。
(三)参照食品标签核查方式,查验进口餐具标签标识。食品接触产品标签标识是国内外食品生产企业向消费者明示产品信息的基本载体,也是消费者获知产品信息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只有20%左右的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中文标签,婴幼儿用食品接触产品中文标签标识较为齐全,而成人用食品接触产品则很少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缺少中文标签或标签不规范,不仅无法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更是无法追溯。
根据国质检检[2010]683号《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2.2.4条规定,进口食品接触产品或其销售包装上的标签、说明书内容应使用规范的汉字,但不包括商标,同时还应标注:(1)产品名称、材质、生产国家或地区、国外生产企业名称、进口代理商的名称、联系方式以及地址;(2)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使用期限;(3)由于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适用条件、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因此建议:一是参照食品标签的核查方式,将中文标签作为进口食品接触产品现场查验的主要核查项目,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必须在产品或其最终销售包装上加贴中文标签;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管和引导,提醒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及签订合同条款时,要将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作为合格产品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防止因标签不合格需要整改而延误通关。
(四)完善风险管理系统,科学优化检力资源。在传统的检验检疫模式下,检验监管人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是在企业、产品、检测项目的确定上,常常为查验一批货物而翻阅大量的文件和标准,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风险等级评定绞尽脑汁。如今这种人工风险管理模式面临“六难”:一是掌握了解政策不一、执行力度难一致;二是检测项目不科学、抽检频率难掌握;三是风险偏高批批检、查验力量难跟上;四是风险评估定期进行、动态维护难实施;五是人工评估工作量大、结果公平难保证;六是过程监管力度加大、产品监管难跟上。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风险管理系统,让计算机帮助实施数据处理、辅助决策,把经验判断“升级”到以数据为依据的综合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系统个性化地涵盖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等数据,经综合风险评估后动态得出该产品相关检测项目的风险值和该产品的风险高低,系统科学设置检测项目和抽检批次,同时能对警示通报、新产品、不合格品等一些特殊监控要求,通过直接布控来确定是否抽批检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监管人员主观随意性,防控廉政风险,做到尺度统一、全程监管、信息透明、风险可控、监管高效。而且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这些评价指标的高低与否对企业报检批的抽批率影响极大,从而直接关系到出口产品的检测成本、通关速度和仓储能力,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加强各方面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促进出口企业实现“提速、减负、增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密胺材质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常见问题有:(1)甲醛迁移量超标。产品的甲醛迁移有如下来源:一是原料。密胺餐具的原料密胺树脂是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聚合物,树脂中甲醛的迁移量随树脂热固压制的时间和热固成型后放置时间的延长以及热固压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以100%密胺树脂制成的餐具无毒无味,耐腐蚀,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会出现甲醛迁移量超标;但部分工厂为压缩成本,在密胺树脂中加入部分脲醛树脂或其他添加剂,致使产品出现甲醛或是总迁移量超标;二是加工过程。密胺餐具作为日用品,有市场流通期较长和被重复使用的特点。如果作为主料的醛类树脂的稳定性不足,产品在出厂一段时间和使用过程中仍会陆续释放甲醛;(2)三聚氰胺迁移量超标;三聚氰胺迁移量与生产环境的稳定性相关,特别在高温季节,加工环境温度的不稳定更易引起三聚氰胺迁移量偏高。
3、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1)仓库物资堆放混乱,批号不清。①树脂和色母料包装标签缺漏,没有标明供应商、牌号和物料号等信息;②化学品改变原包装,没有贴标签,堆放在货物上方;③小包装产品堆高后没有缠绕膜包裹。
(2)半成品及成品防护手段不足。①车间灯泡未加设防爆网罩,产品内外发现有玻璃碎屑;②车间没有安装门禁系统,带来安全隐患。
(3)卫生状况不良,卫生管理制度欠缺。①操作人员没有执行良好卫生的操作规范,生病时仍进行生产操作,没有与产品相隔离;②缺少防鼠、防尘、防虫措施,没有安装纱窗,门关上后仍然漏光,密封不好;③没有建立卫生管理责任人制度,未定期检查卫生状况,清洁用品没有加以标识和固定。
(4)包装破损和原料受潮处理缺少相应管理制度。①原材料进货时和成品入库前没有认真检查、及时处理破损的包装;②材料密封不好,且没有原料受潮处理程序。
(5)模具入库管理不到位。注塑部生产完毕后,没有及时将模具随模具管理卡入模具仓库,模具保养或维修完毕未及时进行标识。
三、监督管理工作建议
(一)理顺质量把关链条,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产品销售过程中,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生产商会使自己的商品拥有各种漂亮的颜色,这就需要在生产时使用各种着色剂。食品接触制品中使用的着色剂主要分为有机着色剂和无机着色剂两种。部分无机着色剂含有毒性较大的重金属,特别是汞、镉、铅、铬等。有机着色剂如一些偶氮染料则会裂解释放苯胺、联苯胺之类的致癌芳香胺。食品接触材料或制品在生产过程中若使用了劣质或过量的着色剂,或由于材料与着色剂本身相容性差,成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发生色素迁移,造成对食品的污染。这些着色剂随食品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目前,各国法规均对食品接触材料中的色素迁移进行了限制,欧盟框架法规(EC)No.1935/2004规定食品接触材料不得造成食品成分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或感官特性的劣变。日本《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规范标准》及韩国《食品容器、器具、包装材料的规范和标准》均要求不得使用未列入法规要求的着色剂,除非待测产品经过某种方法处理,可以防止着色剂溶出或渗沥到食品中。因此,为避免色素迁移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及防控贸易风险,建议在对食品容器和器具色素迁移质量把关时,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着色剂质量进行控制,也要指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或优化制造工艺,全面防止色素迁移对食品造成的污染。
(二)强化产品风险点识别,加强关键工序监控。出口密胺餐具主要不合格项目、国外通报项目及国内密胺风波的焦点均为甲醛迁移量超标。甲醛迁移量的控制关键工序为模压工序,而模压过程主要参数由成型温度、成型时间、成型压力构成。目前采用的模压设备基本上为数控机,工艺参数设定和监控成为影响该关键点的两大因素。参数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到原料流动性和成型的矛盾统一、不同器型产品的排气规程、不同原料批的游离醛差异。简言之,在满足产品工艺要求的基础上以及确定的成型压力下,尽可能地采用较低的成型温度、较长的成型时间及充分的排气次数和排气时间,使原料中的游离醛被充分释出,保证产品的甲醛迁移量符合要求,并在每一器型的产品通过首件报备后,把相应的工艺参数以作业指导书的方式确定下来。
关键工序监控的主要问题在于生产难以实现全程标准化,如模压工序中称量、预热、上光、去边均为人工操作,且模压机24小时连续作业,模压工人加工费用按计件核定,工人不按作业指导书操作和擅调模压机参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见,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这也是当前密胺餐具制造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一是加大对密胺餐具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密胺餐具的监管主要覆盖如下要素:原料报备核实、首件报备核实、关键工序的监控有效性核查、现场管理人力资源是否与机台数相匹配、车间环境适宜性等内容;二是加大抽检有效性,重点关注出口敏感国家的高风险批次,把检测项目集中到高风险的安全、卫生项目上来,提高送检针对性,保证出口密胺餐具的质量安全,降低国外通报案例。
(三)参照食品标签核查方式,查验进口餐具标签标识。食品接触产品标签标识是国内外食品生产企业向消费者明示产品信息的基本载体,也是消费者获知产品信息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只有20%左右的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中文标签,婴幼儿用食品接触产品中文标签标识较为齐全,而成人用食品接触产品则很少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缺少中文标签或标签不规范,不仅无法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更是无法追溯。
根据国质检检[2010]683号《进出口食品接触产品检验监管工作规范(试行)》2.2.4条规定,进口食品接触产品或其销售包装上的标签、说明书内容应使用规范的汉字,但不包括商标,同时还应标注:(1)产品名称、材质、生产国家或地区、国外生产企业名称、进口代理商的名称、联系方式以及地址;(2)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使用期限;(3)由于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适用条件、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因此建议:一是参照食品标签的核查方式,将中文标签作为进口食品接触产品现场查验的主要核查项目,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必须在产品或其最终销售包装上加贴中文标签;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管和引导,提醒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及签订合同条款时,要将加贴符合我国规定的产品标识作为合格产品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防止因标签不合格需要整改而延误通关。
(四)完善风险管理系统,科学优化检力资源。在传统的检验检疫模式下,检验监管人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是在企业、产品、检测项目的确定上,常常为查验一批货物而翻阅大量的文件和标准,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风险等级评定绞尽脑汁。如今这种人工风险管理模式面临“六难”:一是掌握了解政策不一、执行力度难一致;二是检测项目不科学、抽检频率难掌握;三是风险偏高批批检、查验力量难跟上;四是风险评估定期进行、动态维护难实施;五是人工评估工作量大、结果公平难保证;六是过程监管力度加大、产品监管难跟上。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塑料类食品接触产品风险管理系统,让计算机帮助实施数据处理、辅助决策,把经验判断“升级”到以数据为依据的综合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系统个性化地涵盖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等数据,经综合风险评估后动态得出该产品相关检测项目的风险值和该产品的风险高低,系统科学设置检测项目和抽检批次,同时能对警示通报、新产品、不合格品等一些特殊监控要求,通过直接布控来确定是否抽批检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监管人员主观随意性,防控廉政风险,做到尺度统一、全程监管、信息透明、风险可控、监管高效。而且企业的诚信程度、质量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这些评价指标的高低与否对企业报检批的抽批率影响极大,从而直接关系到出口产品的检测成本、通关速度和仓储能力,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加强各方面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促进出口企业实现“提速、减负、增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