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价值观现状实证分析
2014-05-21姬会然云书海
姬会然+云书海
[提要] 调查发现,当代农民在文化选择上呈现明显的现代性,在义利观上表现为“义利并重”。较之于本体性与社会性价值观,农民的基础性价值观表现突出。农村工作中需要对农民的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
关键词:农民;价值观;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发展研究”(13YJC710013);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省农村文化发展研究”(201304119);石家庄学院马列教学部社会实践项目“乡村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成员肖云鹏、于红霞、常阳阳、蔡家伟、涂建玉、张腾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河北省的调研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代农民价值观现状及其引导——基于河北省312个农户实证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4日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把脉当代农民的价值观特征能够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本调研组以河北省农民的价值观为考察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确定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14个县的312户农民进行考察,发出问卷330份,回收320份,有效问卷312份。在被访的312位农民中,男性占47.1%,女性占52.9%,93.6%的人为汉族,平均年龄为45.4岁,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年。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占7.7%,共青团员占7.4%,其他党派占1.0%,普通群众占84.0%。
一、当代农民的价值观表现
1、农民在文化选择上呈现明显的现代性。随着现代性和城镇化对农村影响的加深,农民在文化选择上尊重传统文化活动及其形式,但更偏爱较为现代的文化活动类型。对于农村存在的一些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69.9%的人表示这些活动应发扬光大,4.8%的人表示这些活动已经过时了,23.7%的人表示不关心这些事情。对于存在于农村的一些秉承传统的艺人及其精湛技艺,农民们的态度是,75%的人表示农村民间艺人的传统手艺应发扬光大,3.8%的人表示这些手艺已经过时了,20.8%的人表示不关心这些。
尽管绝大多数农民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弘扬,但在回答他们最喜欢的文化活动类型时,只有6.1%的人选择了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活动。农民最喜欢的文化活动类型排前列的是电影放映(占23.4%),歌舞演出(占22.4%)(图1)。当询问农民村里文化活动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时,认为应更新设备的人数较多占24%,其次是表示最需要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人数占21.5%,认为需要多开展传统活动的人仅占11.9%。可见,农民不仅在内容上倾向于现代性特征明显的文化类型,在文化活动开展的效果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更好的文化设备有期待。调查中也发现,确有一部分农民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18%的人表示没有喜欢的文化活动类型,11.5%的人表示村里的文化活动无需改进,因为根本无人参加。
2、农民在义利观上表现为“义利并重”。农民较之过去在义利观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义务性劳动这一过去在村庄共同体中常见的集体活动,目前在农村已经较难调动。在问到农民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是否愿意义务兴修村内基础设施,表示非常愿意参加的人数居多,占比为46%,但没有超过半数;8.3%的人表示看别人参加了才参加,15.4%的人表示给一定报酬才参加,23.1%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6.4%的人表示不参加。可见,当今农民在义利观念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对于社会公益和见义勇为的事情,大多数农民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但在行动力上通常会选择保守的行为方式。当问到如医院病人急需血液,您是否会无偿献血,75.1%的人表示会献血,12.7%的人表示对身体不好,不献血,3.3%的人表示不给钱就不献血,8.8%的人表示跟自己没关系。在回答如果您看到小偷在偷别人的东西,您通常会如何做时,12.2%的人表示会当场抓住小偷,10.5%的人表示会立即告诉被偷者,48.1%的人选择给被偷者一个暗示,9.9%的人选择小偷走后再告诉被偷者,19.3%的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装作没看见。由统计可以看出,农民由传统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转变为事先会对自己的得失有所考虑。
3、较之于本体性与社会性价值观,农民的基础性价值观表现突出。贺雪峰把农民的价值观分为本体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和基础性价值观三个层面。本体性价值观是人对超越性和终极价值的关怀,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它处理的是个人与灵魂的关系。20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很大程度上荡涤了过去农民思想上存在的鬼神观念、轮回转世等观念。当问到农民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53.8%的人回答不相信,29.2%的人回答半信半疑,6.4%的人回答说不清楚,9.6%的人回答相信。调查发现,尽管农民对宗教、鬼神等彼岸世界的东西关注已不多,但是为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农民在一些情况下还是会有拜神、占卦、算命等行为。(图2)就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拜神、占卜、拜祖等活动主要集中在重大事件或重要节日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上,而非日常性活动。如农民拜祖先常在清明节和春节进行,进庙烧香会主要在村庄庙会时进行,占卜问卦和看风水则是在遇到重大事情(建房、结婚、生子、升学、病痛等)时诉诸的行为。农民已不再热衷对本体性价值观的追求,拜神、拜祖、占卜、看风水等活动常表现为基于传统的一些仪式性行为,或是基于现实问题的一些实用性举动。
社会性价值是农民追求在社会中的地位,希望获得他人的承认和好评,“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社会性价值常见的民间表达。越是在熟人社会中人越关注自己的社会性价值,市场经济已经引起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村正在由熟人社会过渡为半熟人。农村中以伦理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虽然已大不如传统社会密实,但作为农民社会活动的主要依托,伦理秩序网仍被每一个家户认真经营着。春节期间的拜年是农民联络社会关系的一种集中表达。在调研的村庄中,农民亲戚关系的分布在数量上由本村、邻村向本乡、邻乡、本县、本省、外省逐次递减。拜年方式的隆重程度与距离自己居住地的远近成正比,由较为隆重的当面拜访,逐次向较为简单的不当面的问候过渡,如表1所示。农民通过每年的拜年走亲戚对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行常规性的确认和承认,这是他们在农村社会中日常交往的基础。特别是对于本村的亲戚,农民是十分注重日常走动的,因为这是农民在本村内开展活动的一种交情储备。(表1)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刺激使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对更充足的钱财、更宽裕的经济条件、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基础性价值的追求日益强烈,从而降低了对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的寻求。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发家致富”,农民最乐意听到的话是“恭喜发财”。基础性价值对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具有更强的替代性。在调查中,当问到农民最关心新农村建设中的哪项内容,52.6%的人选择“生活宽裕”,18.9%的人选择“生产发展”,10.9%的人选择村容整洁,10.3%的人选择“乡风文明”,5.8%的人选择“管理民主”,可见农民最关心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询问由教练免费教健身操农民是否乐意参加时,27.6%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当问到农民是否乐意参加村里义务兴修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时,15.4%的人表示给一定报酬才参加,23.1%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时间”与“空闲”对于当下大部分农民而言,已经不是“富余品”。调查显示,农民平时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占78.5%),但农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并不多,平均为2.9小时,且看电视时间基本集中在晚上。可见,农民多数的时间是在务农或做工。对于农民来讲,已经不存在农闲时间,他们将务农之外的时间用来务工以赚取人民币。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之外的行业,以种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所占比例为48.7%。因此,从农民的生活安排来看,他们偏重努力挣钱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热情不高。对于农民,基础性价值通常会成为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的可替代性选择。
二、对农民价值观引导的对策
1、“引”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调查发现,农民对现代性的文化形式有更多期待,农村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将蕴含正确、积极价值观的现代文化形式“引”到农村。在“引”文化入村过程中,要切实考察农民的实际文化消费水平与欣赏水平。由于不同村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村庄已经实现了有线电视家家通,这些村子如果再引进简单的电影放映这种形式,恐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发现,该村每月23日便会在村委会多媒体放映室播放电影,但届时到场观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原因是农民家中有线电视的电影频道基本可以满足他们看电影的需求。农民没有更大的热情再跑到村委会去欣赏影片了。因此,“引”文化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否则带来的仅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其次,在“引”文化的同时,要更着重于“种”文化。农村文化的发育需要农民参与,由“引”文化到“种”文化是文化由农村“体外”向“体内”的质的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发展呈现由城市向农村辐射的新特点。农村社会有滋养优秀文化的土壤,向往城市文明的农民已初步展现将城市文化“乡村本土化”的能力。从农村“广场舞”遍村开花,足以看出农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力,因此在农村“种”文化要做到因时制宜,紧跟农民的时代需求。村委会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文化选择,将农民的文化热情维护好;另一方面村委会应及时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并积极发挥播撒阳光和雨露的作用,采取措施从硬件和软件上为农村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使农民所乐见、乐享的文化形式在农村扎根、滋长、壮大。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农村文化正在向现代转型,当代农民较之于传统农民具备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自我意识和个体观念得到了发展。但是,农村的地域局限性和农民自身的不足仍旧存在,农村思想文化观念、价值与信仰体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将会阻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调查显示,农民认为当今中国最应该倡导的观念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勤俭节约(占比67%)、诚信友善(占比44.9%)、安定团结(占比43.6%),相对而言,农民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一些政治性、社会性价值理念的认识还处于较浅的层次上。因此,在农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农民。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原则上,应处理好农村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乡村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与互融;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内容上应在农民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农村与农民特点,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乡土化”与“常态化”;再次,在引导方法上一方面要注重电视、电影、报刊等传统媒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与弘扬。农民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观看电视节目,要艺术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融进影视作品中,使农民感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探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载体,如通过科技宣讲、文艺竞赛等多样文化活动形式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提升农民的价值追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J].开放时代,2008.3.
[2]康来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的总体评价[J].中州学刊,2009.5.
[3]王义芳,李伦.农民价值观念变迁与新农村社会价值规范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8.3.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刺激使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对更充足的钱财、更宽裕的经济条件、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基础性价值的追求日益强烈,从而降低了对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的寻求。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发家致富”,农民最乐意听到的话是“恭喜发财”。基础性价值对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具有更强的替代性。在调查中,当问到农民最关心新农村建设中的哪项内容,52.6%的人选择“生活宽裕”,18.9%的人选择“生产发展”,10.9%的人选择村容整洁,10.3%的人选择“乡风文明”,5.8%的人选择“管理民主”,可见农民最关心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询问由教练免费教健身操农民是否乐意参加时,27.6%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当问到农民是否乐意参加村里义务兴修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时,15.4%的人表示给一定报酬才参加,23.1%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时间”与“空闲”对于当下大部分农民而言,已经不是“富余品”。调查显示,农民平时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占78.5%),但农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并不多,平均为2.9小时,且看电视时间基本集中在晚上。可见,农民多数的时间是在务农或做工。对于农民来讲,已经不存在农闲时间,他们将务农之外的时间用来务工以赚取人民币。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之外的行业,以种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所占比例为48.7%。因此,从农民的生活安排来看,他们偏重努力挣钱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热情不高。对于农民,基础性价值通常会成为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的可替代性选择。
二、对农民价值观引导的对策
1、“引”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调查发现,农民对现代性的文化形式有更多期待,农村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将蕴含正确、积极价值观的现代文化形式“引”到农村。在“引”文化入村过程中,要切实考察农民的实际文化消费水平与欣赏水平。由于不同村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村庄已经实现了有线电视家家通,这些村子如果再引进简单的电影放映这种形式,恐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发现,该村每月23日便会在村委会多媒体放映室播放电影,但届时到场观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原因是农民家中有线电视的电影频道基本可以满足他们看电影的需求。农民没有更大的热情再跑到村委会去欣赏影片了。因此,“引”文化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否则带来的仅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其次,在“引”文化的同时,要更着重于“种”文化。农村文化的发育需要农民参与,由“引”文化到“种”文化是文化由农村“体外”向“体内”的质的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发展呈现由城市向农村辐射的新特点。农村社会有滋养优秀文化的土壤,向往城市文明的农民已初步展现将城市文化“乡村本土化”的能力。从农村“广场舞”遍村开花,足以看出农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力,因此在农村“种”文化要做到因时制宜,紧跟农民的时代需求。村委会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文化选择,将农民的文化热情维护好;另一方面村委会应及时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并积极发挥播撒阳光和雨露的作用,采取措施从硬件和软件上为农村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使农民所乐见、乐享的文化形式在农村扎根、滋长、壮大。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农村文化正在向现代转型,当代农民较之于传统农民具备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自我意识和个体观念得到了发展。但是,农村的地域局限性和农民自身的不足仍旧存在,农村思想文化观念、价值与信仰体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将会阻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调查显示,农民认为当今中国最应该倡导的观念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勤俭节约(占比67%)、诚信友善(占比44.9%)、安定团结(占比43.6%),相对而言,农民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一些政治性、社会性价值理念的认识还处于较浅的层次上。因此,在农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农民。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原则上,应处理好农村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乡村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与互融;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内容上应在农民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农村与农民特点,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乡土化”与“常态化”;再次,在引导方法上一方面要注重电视、电影、报刊等传统媒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与弘扬。农民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观看电视节目,要艺术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融进影视作品中,使农民感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探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载体,如通过科技宣讲、文艺竞赛等多样文化活动形式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提升农民的价值追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J].开放时代,2008.3.
[2]康来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的总体评价[J].中州学刊,2009.5.
[3]王义芳,李伦.农民价值观念变迁与新农村社会价值规范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8.3.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刺激使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对更充足的钱财、更宽裕的经济条件、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基础性价值的追求日益强烈,从而降低了对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的寻求。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发家致富”,农民最乐意听到的话是“恭喜发财”。基础性价值对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具有更强的替代性。在调查中,当问到农民最关心新农村建设中的哪项内容,52.6%的人选择“生活宽裕”,18.9%的人选择“生产发展”,10.9%的人选择村容整洁,10.3%的人选择“乡风文明”,5.8%的人选择“管理民主”,可见农民最关心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询问由教练免费教健身操农民是否乐意参加时,27.6%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当问到农民是否乐意参加村里义务兴修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时,15.4%的人表示给一定报酬才参加,23.1%的人表示有空才参加。“时间”与“空闲”对于当下大部分农民而言,已经不是“富余品”。调查显示,农民平时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占78.5%),但农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并不多,平均为2.9小时,且看电视时间基本集中在晚上。可见,农民多数的时间是在务农或做工。对于农民来讲,已经不存在农闲时间,他们将务农之外的时间用来务工以赚取人民币。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之外的行业,以种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所占比例为48.7%。因此,从农民的生活安排来看,他们偏重努力挣钱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热情不高。对于农民,基础性价值通常会成为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的可替代性选择。
二、对农民价值观引导的对策
1、“引”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调查发现,农民对现代性的文化形式有更多期待,农村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将蕴含正确、积极价值观的现代文化形式“引”到农村。在“引”文化入村过程中,要切实考察农民的实际文化消费水平与欣赏水平。由于不同村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村庄已经实现了有线电视家家通,这些村子如果再引进简单的电影放映这种形式,恐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发现,该村每月23日便会在村委会多媒体放映室播放电影,但届时到场观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原因是农民家中有线电视的电影频道基本可以满足他们看电影的需求。农民没有更大的热情再跑到村委会去欣赏影片了。因此,“引”文化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否则带来的仅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其次,在“引”文化的同时,要更着重于“种”文化。农村文化的发育需要农民参与,由“引”文化到“种”文化是文化由农村“体外”向“体内”的质的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发展呈现由城市向农村辐射的新特点。农村社会有滋养优秀文化的土壤,向往城市文明的农民已初步展现将城市文化“乡村本土化”的能力。从农村“广场舞”遍村开花,足以看出农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力,因此在农村“种”文化要做到因时制宜,紧跟农民的时代需求。村委会一方面要尊重农民的文化选择,将农民的文化热情维护好;另一方面村委会应及时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并积极发挥播撒阳光和雨露的作用,采取措施从硬件和软件上为农村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使农民所乐见、乐享的文化形式在农村扎根、滋长、壮大。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农村文化正在向现代转型,当代农民较之于传统农民具备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自我意识和个体观念得到了发展。但是,农村的地域局限性和农民自身的不足仍旧存在,农村思想文化观念、价值与信仰体系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将会阻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调查显示,农民认为当今中国最应该倡导的观念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勤俭节约(占比67%)、诚信友善(占比44.9%)、安定团结(占比43.6%),相对而言,农民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一些政治性、社会性价值理念的认识还处于较浅的层次上。因此,在农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农民。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原则上,应处理好农村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乡村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与互融;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内容上应在农民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农村与农民特点,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乡土化”与“常态化”;再次,在引导方法上一方面要注重电视、电影、报刊等传统媒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与弘扬。农民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观看电视节目,要艺术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融进影视作品中,使农民感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探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载体,如通过科技宣讲、文艺竞赛等多样文化活动形式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提升农民的价值追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J].开放时代,2008.3.
[2]康来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的总体评价[J].中州学刊,2009.5.
[3]王义芳,李伦.农民价值观念变迁与新农村社会价值规范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