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任“不朽者”引发争议说明什么

2014-05-20郑若麟

新民周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种族主义争议院士

郑若麟

不久前法国犹太裔学者阿兰·芬凯克劳特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尽管芬凯克劳特获得了28票中的16票,首轮就当选院士,但有8位院士在他的名字上划了一个大叉,以示抗议。这在法兰西院士史上实属罕见。

我与这位曾经的“毛派”知识分子有过一次尖锐的“言语交锋”,在他主持的法兰西文化电台名牌专题节目“反驳”上,与一位“与达赖喇嘛私交甚笃的藏独支持者”克洛德·B.勒文森进行辩论。一个小时节目结束后,芬凯克劳特承认,我的解释更具说服力。

实际上我后来才知道,当时芬凯克劳特正在撰写那本未来的畅销书《不幸的身份认同》。按其国家“身份认同”的理论逻辑,法国还真没有资格批评保持了西藏独特文化、宗教以及如天葬等民俗的中国政府。

芬凯克劳特属于法国被人称为“媒体知识分子”的一代。这一代人经常出现在电视、电台和报刊等各类媒体,对几乎所有事物发表着个人的见解,而且往往以立场特殊而闻名。比如第一个公开鼓吹西方应武装干预南斯拉夫的法国知识分子就是芬凯克劳特。同时他们在媒体和出版界人脉甚广,著作甚丰;而且往往观点突出、别出心裁。残忍杀害77名无辜平民而震惊欧洲的挪威杀手安德斯·布雷维克在日记里引用了芬凯克劳特的一段话,大意是呼吁对“21世纪的错误意识形态——反种族主义——发动一场思想战争”;而布雷维克正是出于种族主义原因而滥杀无辜。此事使芬凯克劳特卷入一场激烈的争议之中:即思想上的煽动是否会引发暴力行动。

引起争议是芬凯克劳特的“专利”。他每次出现在电视、电台或在报刊上撰文,几乎都会引起激辩。只是,争议的焦点在于芬凯克劳特的政治立场,特别是他对穆斯林移民的看法,以及他作为犹太裔法国籍学者所持的“亲以色列”立场。芬凯克劳特当选“不朽者”可以说标志着法国极右翼思潮已经完成了思想蜕变,进入主流媒体,成为被接受的意识形态。法国政治思想图谱也由此出现改变。

芬凯克劳特因《不幸的身份认同》而被左翼学者归为“思想反动派”。他的主要观点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日益高涨的反种族主义思潮已经成为黑人和阿拉伯穆斯林移民反基督教白人和反犹的思想武器。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一切都是从1989年10月法国就穆斯林少女在中学里是否能戴头巾的争议开始的。这一天成为法国历史一个断裂点:在此之前,法国是一个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尊师敬文、崇尚努力、姑娘可以自由地穿短裙。而在此之后,法国出现“社区主义”、不文明行为、语言粗俗化、价值观沦丧……总之,法国正在从一个共和国演变成一个多元文化体。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过多的外来移民。解决方法?重新塑造法国人的身份认同。这与美国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如出一辙,可谓法国版的“我们是谁”。

应该看到的是,1987年当芬凯克劳特发表《思想的失败》一书时,他却曾经是保守派的反对者。当时他曾这样定义法国人:“作为一个法国人,就是尊重非法国的一切。”到了今天,自己也成为保守派的芬凯克劳特认为,外来移民正在摧毁法国自身的身份认同。他心目中的法国,主体上应该是由白人基督教(包括已经融入的犹太人)组成,其他外来移民应该尊重并融入这一主体。他的这一观点已经被法国右翼极端派、甚至极右翼国民阵线所广泛接受(芬凯克劳特的“政治家朋友”正是前总统萨科齐)。而芬凯克劳特进入“不朽者”的行列,则从侧面证明,极右翼排外、反伊斯兰思想已经开始进入主流。这与美、欧的整体向右倾斜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值得提一句的是,1929年危机之后,欧洲各国也曾出现同样的趋势。只是当时反对的恰恰是犹太人。这难道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种族主义争议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院士速递
争议一路相伴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