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常规解法与模型解法之思*——以排列组合中的典型问题为例
2014-05-20江苏省如皋高等师范学校纪宏伟
江苏省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纪宏伟
数学常规解法与模型解法之思*——以排列组合中的典型问题为例
江苏省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纪宏伟
该文以排列组合中的分球入箱、装错信封、传球问题、质点运动问题为典型案例,对比探讨了数学常规解法和模型解法的不同特点,得到结论:两者没有绝对的优劣高低之分,在教学实践中应辩证对待模型解法与常规解法的关系,重视两种解法形态在解题中的作用,只有适合学生的解法才是最优化解法,只有适合学生的解题教学才是最优化解题教学。
常规解法 模式解法 优化教学 排列组合数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数学解题教学中追求解法多样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解题教学取向,一题多解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已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在一道题的多个解法中,往往包含着两个解法形态,其中常规性解法采用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技巧和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一般性的方法,最能体现出思考过程的自然性;而所谓模型化解法,则是就题目所反映出的特征,对问题进行延伸、拓展、推广,从而总结提炼出一般化、扩展化的解法,一般具有更广的适用性。本文拟结合排列组合的四个典型问题,谈谈对这两种解法的认识,分享数学经验。
1 具体实例
1.1 “分球入箱”问题
例1 把9个相同的小球放入编号分别为1,2,3的三个箱子中,要求每个箱子放球的个数不少于其编号数,则不同的分球方法有多少种?
解法1 由题意可知在编号为1的箱子中放球的个数应该为1个,2个,3个,4个,共4种情形(不少于编号1,且余下球至少要5个)。依次类推得树形图如下:
1+2+3=9 (1≥1,2≥2,3≥3) ①
解法1利用树图把思考过程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利于发现、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是一种简单而直观的方法,应视作常规解法。解法2和解法3采用的是隔板法,适用于“隔板模型”,对解决名额分配、相同元素的分配等问题特别有效。
1.2 “装错信封”问题
例2 编号为1、2、3、4的信投入编号为1、2、3、4的信箱,每个信箱投一封,但信的号码与信箱号不能相同,问有多少不同的投法?
解法2 把各种方法一一列举出来,如下表所示:
四封信各种投信的方法 1222333444 2134144133 3441412212 4313221321 投法编号法1法2法3法4法5法6法7法8法9
解法 3 参见文献[1]推导的一般公式:
1.3 “传球”问题
例3 三人传球,由甲开始发球,并作为第一次传球,经过5次传球后,球仍回到甲手上,则不同的传球方式共有多少种?
解法1 如图2所示:
甲→□→□→□→□→甲
解法2 如图
同理,甲传给丙也可以推出5种情况,所以共有10种方法。
解法1和解法2一个用“□”,一个用线条来辅助思考,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动态传球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是常规解法,但是将问题向一般情况推广,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无能为力。解法3采用递推法,由递推关系得出问题的解,这种解法适合该问题的一般情况,显然具有普适性,是模型化解法。
1.4 “质点运动”问题
解法1 此运动方法枚举如下:
所以共有5种方法。
解法1采用的是枚举法,将质点的全部运动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来,虽较为繁琐,但其结果却做到一目了然,应该是常规解法。解法2采用的是方程解法,对解决类似问题具有仿照和指导作用,可参见文献[3],可视之为模型化解法。
2 一些思考
2.1 一题多解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做题是对知识点的检验和应用的过程,也是积累做题技能的过程,学好数学,必须做题,做大量的题,这是没有异议的,正如华罗庚所说“学数学不做题,犹如入宝山而空返”。但是现实情况是,有不少同学花费了不少时间,做了很多的题,解题能力还是一般,成绩还是难以提高。分析原因,主要是思维没得到锻炼,为了做题而做题,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变。实践表明,学生做不出的题或者解答不完善的题,一般都是那些知识点多、环环相扣、考查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当知识点多的题目出现时,学生就可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系统进行搜索,找到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出解题思路[4]。一题多解正是帮助构建学生知识网络和知识系统,促使知识点之间融汇贯通的有效方式。此外,教师多开展一题多解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方法[5]。
2.2 辩证对待模型解法与常规解法的关系
模型解法是对问题扩展之后形成的解法。这种解法把一类相同类型的题目的解法总结提炼,升华为理性的解题策略和具有更广适应性的套路,具有通法的特征。如例1,我们能看到它的巨大优势。学生用该法解题,可以引导自己举一反三,迅速形成应对该题型的做题技能,从而达到只做少量的题,就收到与大量做题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美国教师协会编写的《课程标准》对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所以他们强调把问题模式化和秩序化,最终归于机械(计算机)化。模型解法可谓与这一定义主张一脉相承。但是也要看到,模型解法因为“模式化”的倾向和特征,在实际中可能诱导学生养成只求“套用和模仿”的不好习惯,对于那些盲目做题的学生而言,更容易使他们解题时局限于某框框或固定在某模式之中,形成思维定势或惰性,思维变得僵化、单一、刻板、封闭。此外,模型解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例如例2、3中,虽有一般公式可“套”用,但其推导的过程并非轻而易举,需要用到其它的知识和演算技巧,倘若学生对此不清楚、不理解,试问,他们还能深刻掌握并灵活应用吗?就像学习广播体操,分解动作都没有学会,能把整套体操做下来吗?何况,数学题型繁若星辰,模型解法也不能“通吃天下”,如一剂万灵仙丹。
毫无疑问,常规解法是一种思考最自然、思维最朴实、最直接的解法。它能反映问题的本质,触及数学思想方法,而且易于被学生理解消化、接受。实际上,大多学生解题时首先还是想到常规方法。即便是一题多解的“多”解,也无不是首先从常规解法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宜首先加强常规解法的训练。特别是在学习的起始阶段,更该如此。我们很多学生学习很刻苦,几乎在用一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做题,可是若把常规解法这个“根”丢了,解题能力的提升、成绩的提高将无从谈起;而只有切实加强训练,让常规解法内化在自己心灵,模型解法才有更好的应用价值和利用的空间,其优越性才会最佳体现,才能在学习和考试中如虎添翼。
2.3 适合学生的解法才是最优解法
无论是常规解法还是模型解法,都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感到适宜。比如例2,有的学生喜欢直接列举,因为在他们看来,用枚举法做起来直观、清楚,一目了然,而且具有发现、探索上的优点[6]。虽然方法看似“笨”,但解决问题非常轻松,容易下手,这才是硬道理。而有的同学喜欢建立模型直接用公式,这样,这些以经典问题为背景、原本很难的题目,就没有难度了。数学题目千变万化,有些题用常规解法可能显得不够精致简洁,或者思路不够直接流畅,学生解起来可能力不从心,所以这时对学生来说,常规解法并非最理想,而用模型解法则可以得心应手,顺利达到目的,自然是一种优化解法;反之,有些题目用模型解法,或背景深奥,或技巧奇妙,或过程花哨,显得罗嗦、复杂,而常规解法反而简洁明快,事半功倍,当然用常规解法更适合、更佳。就学生而论,由于生源不同,或由于能力倾向不同,认知结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对常规解法还是模型解法,出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例如,对于例3,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画树形图,而对所谓的模型解法没有兴趣,例2也是。而例1,几乎所有人采用的都是模型解法——隔板法,对于画树形图则没有考虑,这说明针对该题型的模型解法,学生已经了然于心。模型解法在一些学生眼里可能被视作高招,他们对此有更多偏爱,但在有些学生那里就可能“水土不服”,不感兴趣。同样对于常规解法,有些同学通常会优先加以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题型及相应的解法,他们将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和态度情感倾向,他们会对比,体会,甄选,反思。因此只有适合他们的,才是最优的解法;只有适合学生的解题教学才是最优化解题教学。
[1] 周斌,孙珊瑚. 从一道高考模拟题谈错位数的递推计算[J]. 数学通报,2009,48(7):59-60.
[2] 蒋文彬. 题不在多联系则名,法不在全变化则灵[J]. 中学数学教学,2007 (1):38-41.
[3] 王业和. 一类排列组合问题的方程解法[J]. 数学教学,2008(10):32-33.
[4] 纪宏伟. 对一题多解教学的思考[J].中学数学月刊,2014(6):32-34.
[5] 纪宏伟.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排列组合应用题为例[J]. 西藏教育,2014(3):26-28.
[6] 纪宏伟. 探析排列组合中的枚举法[J].高中数理化,2014(14):11-12.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