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生态社区管理
2014-05-20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省环境保护厅黄俊铭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省环境保护厅 吴 斐 黄俊铭
基于博弈论的生态社区管理
1.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福建省环境保护厅 吴 斐1黄俊铭2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环境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利用博弈论方法,从生态社区环境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角度思考,建立信息不对称下政府管理部门与社区企业治理环境的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与均衡分析得到影响决策的因素。结果表明:要想确保生态社区建设各方博弈利益最大化,政府管理部门不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还要加强监管和实施力度。
博弈论 信息不对称 生态社区管理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社区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生态社区的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的基石,也是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必要条件。国内诸多学者早已开始探讨生态型社区的建设,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生态社区建设应提倡政府管理部门有限介入,社区企业、公民的广泛参与[2]。有的学者针对政府管理部门对于生态型社区建设的主体培育不足、忽视社区外部环境建设、法律手段缺失、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构建了政府建设生态型社区的鱼模型[3]。有的学者则认为社区成员的参与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生态型社区的建设是政府、社区、企业等各方力量的整合[4]。
本文利用博弈论在决策中具有的优势,从社区生态环境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角度思考[5-7],建立信息不对称下政府管理部门与社区企业治理环境的博弈论模型[8-9],通过模型求解与均衡分析得到影响决策的因素,对我国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理论上做一探讨。
1 生态社区博弈模型建立
根据生态社区环境的特点,建立博弈模型[10]步骤如下:
Step1:假设信号博弈论主要对象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区间的企业(沿街店面、企业等),其中为信号的发出方,为信号接受方,政府管理部门和社区企业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作出“监管”与“不监管”或 “治理”与“不治理”的决策,在这里,我们引入社区居委会、第三方中介等机构S,主要职责为进行日常的“监管”。
图1 管理部门与企业信号博弈树
2 精炼贝叶斯均衡分析
3 博弈结果分析
当“监督”成本减少,社区企业采取“治理”所获得的政府补贴或奖励减少,企业未采取治理决策和谎报支出费用所被处罚的金额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由于“未监督”受到上级部门的处罚增加时,混合均衡区域将减少,直至政府管理部门采取“监督”决策。
4 结论
目前我国生态社区环境与社区企业、居民的利益存在矛盾,但从本质上来看是一致的。从博弈模型可以看出,当支付函数的参数取值满足一定条件时,政府管理部门与社区企业信号博弈模型存在2个精炼贝叶斯均衡,通过对博弈模型参数的调整使得模型结果向目标状态(治理,不监督)转化。通过对模型的求解与分析,可以得到在生态社区建设中,影响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治污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社区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成本,社区企业采取“治理”决策时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补贴或奖励以及社会声誉的提升,而当采取“不治理”决策时,受到的处罚与社会声誉的降低;政府管理部门检查的成本,未检查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罚等。因此要想确保生态社区博弈模型实现最优解,政府管理部门不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还要加强监管和实施力度。
[1] 李葳葳.生态环境价值的提出与实现路径[J].海峡科学,2013(5):23-24.
[2] 张一兵,周晓红,周宪.社会理论论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郭磊.我国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4] 肖晓春,蔡守秋.民间环保组织与生态社区建设[J].生态经济,2006,22(7):38-41.
[5] 余意峰.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博弈论——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J].经济地理, 2008,28(5):519-522.
[6] 郑俊敏.生态社区建设思路、模式及对策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12):2050-2056.
[7] 周传斌,戴欣,王如松.城市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建设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0(12):11-15.
[8] 杨媛媛,任雪萍.企业生态化建设的必然性与实施路径研究[J].海峡科学,2010(2):18-20.
[9] 丁浩员.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博弈[J].海峡科学, 2008(7):51-54.
[10] 唐慧荣,王慧敏,仇蕾.双寡头垄断市场下治污投资的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297(21):58-60.
[11] 王能民,孙林岩,杨彤.治污投资的政府最优政策博弈[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