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4-05-20郭静
郭静
摘要:长期以来,关心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孩子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的情感性和形象性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音乐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100-0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必备的音乐知识、歌唱方法和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1],还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近年来,笔者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对在教学中以音乐情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在歌唱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在歌唱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对节奏、音色、呼吸、发声方法、咬字吐字等技巧,提高歌唱水平,还要根据歌词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一语道破了这首歌的中心思想,这种直接的表达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教学中采取齐唱、合唱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团结就是力量,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懂得团结的重要性,懂得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重要性,学生学唱歌曲的同时,热爱集体的情感,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情感油然而生。
《动物狂欢节》是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作曲家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结合爱护野生动物这一话题,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离不开人类,人类也离不开动物,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仅破坏了地球环境,也破坏到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动物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动物生存艰难,种类、数量越来越少,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学生的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得以升华,对乐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在舞蹈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舞蹈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具有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它的优势在于能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2]。有些舞蹈作品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情绪,催人奋进,激发学生拼搏奋斗;有些舞蹈作品讴歌英雄人物、赞美高尚品格,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有些舞蹈作品歌颂真善美、弘扬社会正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完美的人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间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习俗,如北方汉族地区的“秧歌”与汉族人民种植水稻的生活特点有关,傣族的“孔雀舞”、蒙古族的“筷子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等等都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民族音乐、舞蹈的了解和学习,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特点,增长了民族文化知识,掌握了民间艺术、文化的宝贵遗产,从而激发学生身为中国人的骄傲、自豪感,促进其爱国、爱家、爱民情操的形成。
如:舞蹈《军中姐妹》,学生在排练中模仿军人队列行进、出操、集合、训练等一系列的表演,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强大,体会到一种无限的集体荣誉感。
在练习舞蹈《不亦乐乎》时,笔者将中国古典文化国学经典《论语》有机巧妙地融汇其中,利用特制的道具,把《论语》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呈现在舞台上,设置古风情境,身临其境地传道授业,学生每次排练,都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在琴韵书香中吟诗唱词,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启迪了学生的天性,浸润到每个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形成了好学、礼让、承担、感恩、宽容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舞蹈《不亦乐乎》曾在全国“魅力校园”展演中获奖。
此外,排练时的时间要求、服装发型的要求、舞蹈室内的行为规范等,这些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对学生的协作配合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习舞的艰苦过程中学生学会吃苦,培养了意志力,在外出演出中培养了过硬的团队作风和严明的纪律意识,在角色分配中学会配合与协作,这种自信、吃苦、守纪、协作等优良品质的培养,无时无处不和舞蹈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可分割。
三、在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音乐欣赏教学对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有着重要意义。在欣赏教学中,可促使学生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3]。如《红旗颂》,这是作曲家吕其明在1965年谱写的管弦乐作品,作曲家由衷地欣喜和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深情充溢于他所创作的这部音乐作品当中,《红旗颂》成为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刻思想感情内涵的优秀中国管弦乐作品。
在教学中,笔者在播放《红旗颂》音乐视频的同时,激情昂扬地现场朗诵了《红旗颂》一诗,在听觉视觉双重效果下引发学生内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感;运用语言的魅力,在学生心中燃起一股爱国焰火。在欣赏的同时学生踏着标准的正步,教师引领学生在步伐中感受乐曲的激情昂扬,给了学生感受的空间。运用多媒体播放激动人心的画面,在情境的渲染下,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灵,同学们了解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情感,学生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欣赏“Do Re 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唱的,从而也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激起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对父母的热爱。
四、在器乐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器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器乐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通过乐器来表演音乐,器乐教学实际上教的是音乐,而不是乐器[4]。从而发展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如竖笛演奏《深深的海洋》,合奏时要求学生互相倾听,及时调整音准,以求得声音的和谐统一,这样既给学生带来了愉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如打击乐《金蛇狂舞》,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乐曲体现了喜庆热闹的气氛。在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中都会听到这首经典乐曲。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种赛场气氛,通过呐喊、挥舞等表现手段,学生投入地“玩”起来,华夏民族音乐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途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淑芹,刘伟弟.浅论少儿舞蹈教育的价值[J].大舞台龙源期刊, 2010,(8).
[3]杨马转.音乐欣赏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4][美]詹姆士·L.穆塞尔,梅贝尔·格连.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Penet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usic Teaching
GUO Jing
(School for Children of Workers & Staff members of Jiansanjiang Bureau, Fujin 156300, China)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concern about childrens growing up mostly concentrates on issues such as the diet, health,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employment, ignoring the issu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child. The use of affective and vivid music to penetra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usic teaching can cultivate their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n imperceptible way, train and bring up creative talents with healthy personalities, and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usic teaching; pene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