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综合实践活动缺“疑”少“问”现象
2014-05-20何丽梅
何丽梅
摘要:发现与提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问题便没有探究活动。问题意识是探究活动的生命。然而,由于对“问题意识培养”重要性的把握不足与偏颇,在活动实施中,频现种种“缺‘疑少‘问”现象。鉴于此,深入探讨“越俎代庖”零疑问、“逢场作戏”假疑问、“浅尝辄止”少疑问等在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提出阶段存在的现象,并根据实际做出一些思考以及策略上的跟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意识;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083-03
问题,在《现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主要有:其一,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其二,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释的矛盾疑难;其三,关键,重要之点;其四,事故或麻烦。本文所谈的“问题”指其中的第二点。
发现与提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问题便没有探究活动。问题意识是探究活动的生命。然而,由于对“问题意识培养”重要性的把握不足与偏颇,活动中频现种种“缺‘疑少‘问”现象。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看病中的四诊,被称为“医之纲领”。笔者拟借用此“四诊”,问诊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问题提出阶段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症状”,结合实际,对症下药,寻求一些应对策略的“处方”。
一、问诊“越俎代庖”零疑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疑”有“惑”,才能出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问”。“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释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正如中国大学校长组成的教育考察团在考察美国基础教育时,某大学校长发自肺腑所言:“师道,应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再加上‘启疑!”[1]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
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是活动主题生成阶段,许多教师往往“越俎代庖”,跃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发问,把问题直接呈现出来。美其名曰:“这是教师根据你们的实际能力,列出了适合探究的问题,请你们从中选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诚然,教师的担心无可厚非,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孩子,能提出什么有价值又适合探究的问题呢?然而,正如孩子初学第一步,“当学生还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的和能力的时候,教师更应该善于对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心理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2]而非回避这个在准备阶段教师理应首要面临的问题,越俎代庖,让学生始终处于“零疑问”的状态。
问诊此问题,笔者的应对策略处方为:拨动“问”之弦,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营造质疑的氛围
学生“提出问题”,不但需要思考,更需要勇气。他们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不是不愿意提,可能是不敢提。原因可能如下:一是怕提出的问题太肤浅,被大家笑话;二是怕提出的问题太离谱,不符合实际,被他人否定;三是怕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不被大家采用。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及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并进行引导,多表扬、多点等待的耐心,给孩子持续的鼓励与支持,告诉他们:“只要你想到了,就说出来,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不要怕出错,不要怕被笑话”,与孩子一起来营造民主、宽松、平等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孩子质疑的积极性,先帮孩子度过“三怕”的心理关,铸就一种被肯定的成就感,再逐步提高他们提问题的质量。
(二)给予质疑的时间
基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孩子们质疑的能力是有限、有区别的。问题来源于思考,只有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他们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去分享、去讨论、去自省,问出的问题才能更有价值和意义。在提出问题的环节,教师应该“放慢”再“放慢”节拍,让此活动环节成为一种“慢”艺术。
(三)创设质疑的情境
当学生对某一主题活动找不到可探究的问题时,创设质疑的情境来帮助学生锁定意向的主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创设质疑的情境,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把质疑的情境生活化,寻找主题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最贴近的结合点,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中感受问题。二是质疑的情境故事化,将主题探究的背景材料设计成故事,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听故事等,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的问题情境,调动参与的兴趣。三是把质疑的情境游戏化,基于孩子好动、好玩的特点,设计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寻关注的问题点,在实践体验中质疑,因为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经验最真实。四是质疑的情境悬念化(莫兰芳,《我的教学故事创设情境可以从哪些角度思考》,2011)通过故意设计一些“两难”的判断或创设让学生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情境,引导学生智慧火花的碰撞。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确定探究主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开展“探究性”活动的第一步。让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起步,拨动“问”之弦,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
二、问诊“逢场作戏”假疑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形式、学习形式的独特性,从一定程度上说,确实可以很好地承载起“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这个任务,授之以渔。但是在活动组织中,笔者发现:在问题提出阶段,有的教师仅仅是“走过场”,安排提出想探究的问题这个环节,只是让学生“逢场作戏”:当学生的思路还未完全打开,当学生的想法还未完全表达,甚至当学生还来不及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做表述的时候,就被教师不断地“合并同类项”、不断地“去除力所不能及”、不断“剔除没有意义无价值”……问题一个个被排除了。想想:此时学生提出的想探究的问题也许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或是参考资源包里面给予的提示,也许只是脑袋里灵机一闪的念头,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思维的含量,教师若常这样处理“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久而久之,这种缺乏方法指导的质疑,就可能成为“假质疑”,继而影响了后续活动的效果。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逢场作戏”假疑问这个问题,笔者的应对策略处方为:轻扣“问”之门,方法指导,让学生“学问”。下面提出几种方法仅供参考:
(一)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生活是个广阔无边的课堂,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才能够发现许许多多可有探究的问题。在问题提出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呈现问题的矛盾与差异,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有目的地观察,很好地帮助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教科版三上资源包中《光》的游戏,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学生玩一玩影子的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受影子,再根据指导要点聚焦问题,如:影子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创造造型影子?影子与光线是什么关系。三下的《探秘身边的植物》、四上的《有趣的游戏》、五上的《生活垃圾的调查与处理》等这些主题,都可以采取“在观察中提出”这种方法进行指导。
(二)在比较中提出问题
在比较中提出问题,可以把质疑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比较是思维的重要形式,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相关事物的异同,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例如“教科版”小学四下的主题《端午节》之《“端不走”的端午节》中,韩国“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非遗成功,而我国传统佳节端午自2008年开始申报到现在都还没能成功。难道是我们端午的历史不够悠久?还是习俗不够精彩?抑或是食俗不够丰富……端午节真的被韩国“端走”了吗?引导学生就中韩两国端午的历史、习俗、食俗、保护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探究的问题。在比较中提出问题,学生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学会对比、学会反思,思考的问题会更有深度,更富有意义。
(三)在猜测中提出问题
猜测,是猜想,猜度揣测的意思。在猜测中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做出的判断,有理有据;也可能是凭某些线索推断猜度,凭想象、估计、推测而出。但是,都有待于实践证明才能确定。根据猜测而提出的问题,往往对学生更富有挑战性,纷纷想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猜想、推测的结果,动力无穷。在猜测中提出问题,特别适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类的实验活动或科技类的实践活动,例《哪种洗涤用品的去污效果好》、《光线游戏》、《饮料与健康》、《自制乐器》、《设计垃圾桶》、《设计清洁用品》等主题,教师可根据主题的实际,指导学生尝试使用猜测提问的方法。
正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指出的:“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3]思维从问题开始,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能走出“逢场作戏”假疑问的误区,只有轻轻叩响“问”之门,尝试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比较中提出问题,在猜测中提出问题,才能慢慢学会提出经过思考、较有含金量的问题。
三、问诊“浅尝辄止”少疑问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许多客观的原因,在校本实施方面,基本处于“常态推进”的起始阶段,尚未迈入“规范实施”,因此,在问题提出阶段,“浅尝辄止”少疑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表现为教师解释主题后,让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教师仅将指导的焦点放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是熟悉的,是否是感兴趣的,是否是力所能及、有探究价值的。如果学生能围绕着选题“四大”基本准则提出问题,便给予肯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小组计划或个人活动计划的拟订阶段。学生长期处于此种方法的指导下,提出的问题质量就很难向纵深发展,这对于提出较高质量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直面“浅尝辄止”少疑问的问题,笔者的应对处方是:发散“问”之面,拓宽思路,让学生“能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在模仿中学习,提出问题
在崇尚创新、追求创造的当下,很多人很自然地会鄙夷模仿。其实,认为创新就是拒绝模仿的观点,是我们对模仿的一种误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当孩子无从下手时,鼓励他们从模仿开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此处的模仿指的是有意的模仿。
例如孩子在《端午节》中已经通过许多途径走进端午,当开展《重阳节》、《中秋节》此类主题活动的时候,学生便可模仿之前的主题,提出类似节日的历史、习俗、食俗、传说故事、保护行动等主题。教师只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从改造的主题中,再次进行模仿性的创新:端午节有“中韩端午之争”那么中秋亦有厦门典型的博饼文化,重阳同为中国传统节日,为何未被列入国家法定节日,为何又称其为“老人节”,中国空巢老人的无奈……问题在不断的模仿中渐进。
在创新能力与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前提下,我们不妨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尝试改进与创新[4]。相信,当模仿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孩子们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逐渐会有质的提升与飞跃。在模仿中学习,思路将更为广阔,关注问题的视野也会越来越宽阔。
(二)在联想中拓展,提出问题
联想,是想象力的一种体现,一个人如果善于运用联想,就很自然地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拓展开去,做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可见,联想是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的翅膀,为我们带来探究的兴趣,催生实践的嫩芽。
还是以“教科版”为例,三年级上册《巧巧手——打绳结》中,小小绳结妙用多,可以提出哪些可探究的问题呢?联想的办法可派上了大用场!由古代的绳结记事想到了绳结在古代生活中的应用除了记事,还有哪些?由此再联想到现代社会,生活中绳结的种类和用途,各种各样可以叫上名字的绳结竟达到六十余种,固定用的,装饰用的,救生用……应有尽有。再往下展开想象,联想到绳结在装饰方面的应用,家庭用的栏绳、椅垫、吊花盆的篮;再往下发散,除了家庭方便的装饰,绳结还有类似功能的运用:服饰、首饰、礼品包装……绳结如此变化繁多而雅致,漫长的历史演变,竟积淀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小小绳结也因此烙上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台湾,就有以玩绳结过生活的人,传承绳结的技艺、绳结的文化。
联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将许多表面看似意义无关或相距甚远的事物,通过想象产生相互联系,产生更多的疑问,提出更多可探究的问题,并迸发为较为强烈的探究愿望,想要刨根问底。在联想中拓展,思维将更为灵活,我们关注问题的视点将更多。
(三)在逆向中思考,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方式不同,它是反其道而“思”之,让思考的方向与焦点朝着大多数人在常规情况下没有想到的对立面发展,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由于年龄与阅历的限制,逆向思维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多加引导,勤加指导,亦可以在此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孩子会受益匪浅。
在《我爱我的学校——我为学校出点子》中,其中一个组的孩子经过实地考查,发现学校存在很多尖锐的“角”,崇本园中绿化带的瓷砖角、走廊阅读交流的园地角、班级电视柜的不锈钢角……当孩子们把所有的焦点都指向后勤部门如何改造、消除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边角”时,我们就可引导孩子转换关注的方向,反问自己,这些问题只有后勤的教师能处理吗?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孩子,一下子豁然开朗,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提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并付诸行动。反其道而“思”之,让孩子在类似的主题中,思考问题不再只是停留在找出问题,而是进一步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
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重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这需要靠我们在日常中点点滴滴地积累。在逆向中思考,思路会更加宽阔,思维的视角会更加独特。
质疑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心脏。有了质疑,探究活动才有方向;有了质疑,探究活动才有动力;有了质疑,探究活动才能创新。《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需要我们给予持之以恒的关注与指导。
参考文献:
[1][美]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创造性能不能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23.
[2]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郭元祥,沈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4]郭亚维,江兴乐.哈佛校训的24个启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