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新课程下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4-05-20卢致达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人文精神

卢致达

摘要:音乐课程作为一种人文课程,对学生的音乐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教育部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和人文精神的实质,对比以往的音乐教育经验,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文化背景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出发,阐述音乐教育可以并且应当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人文精神;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067-02

一、审美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本质与意义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的本体即是人文,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要求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这是当今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关键。“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人们价值观、人性关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人之为人,在于人文。人文精神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包括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理想人格的肯定。从广义上来说,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自古人们就开始关注人性、理性和对自然的超越。对人性的关注表现为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理性的关注则表现为广义的科学精神,而超越自然的追求则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简言之,就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追求天人合一,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事实上,“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1]

人文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它既强调自我的完善,又倡导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趋于专门化和职业化,人类生活日趋程序化;人的理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感性却受到压抑。另外,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对工作高效率的追求让人们长期处在精神高压之下,致使人情冷漠,人心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艺术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化的实在,而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是人文发展的抽象的鲜明的表现。例如中国革命时期“红歌”所表现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标举的人的再生,实际上是对人的才情气质等本性的肯定,所以,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极具才情的科学家和艺术家[2]。

音乐是人文精神的艺术表现,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人在本质上包含了真善美,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最典型的形式,应该通过高水平的教育实现其对人格培养的特殊作用。人类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自然的就是音乐,这是每个人潜在的一种本能。因此,音乐是一种最基础的艺术,音乐教育应当惠及的不仅仅是梦想成为音乐家的人,而应当是所有人;音乐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艺术家,更应该是鼓励、帮助所有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与和谐,使他们从音乐艺术中享受到喜悦与乐趣。总而言之,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当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因此,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应当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音乐学习更加轻松活泼;并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文化环境、情感生活和学生的音乐经验。另一方面,在音乐课程中,应当以人文主题为主,以知识技能为辅,即以人文精神统领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育的价值,使音乐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精神和提高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音乐新课程之“新”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情感意向、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音乐新课程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基本理念是: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为了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标准》不仅提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而且强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一方面,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强调兴趣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3]。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作为人文精神培养的艺术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专才,而在于培养情操,因此它面向的也应该是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但同时又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能用固化的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和享受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既要做到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又要注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应当将二者有机结合,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三)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首先,音乐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其核心思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它注重人对音乐学习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人们的亲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

其次,音乐教学所鼓励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因此,《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重视音乐实践”与“鼓励音乐创造”就是为了尽可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从而全面而深刻地获得审美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就无从谈起。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可见,《标准》比原教学大纲更加周密,更加科学全面地确定了教学内容,它更加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发展特点。

(四)提倡学科综合

《标准》认为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提倡学科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音乐教学的综合不仅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还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不仅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力的支撑,其他学科的学习融入音乐活动也将更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提倡学科综合”既可以使学生有更多地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的机会,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对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能力,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

当然,对于音乐课程来说,这种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形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这就要求音乐要能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让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音乐新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审美素质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主要指标,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当今社会,“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的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因为艺术审美素质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音乐课程所培养的正是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音乐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音乐教育可以并且应当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薛晖,肖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