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4-05-20刘颖等
刘颖等
摘要:找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基于此,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和兴趣,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024-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各高职院校中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却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一直以来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及时的解决,将会直接而且持续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现实而严峻,需要正视和重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
1课程体系求大求全,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很多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又高又职”上,导致课程体系的设计基本上是:在理论知识讲授上,追求将实践知识与具有本科深度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实践技能培养上,追求将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与学校的实践知识有机结合,求大求全。
2在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改革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开发过度,很多课程为了参与建设而建设,并没有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证建设的课程能进入课堂。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标准执行不到位。教师根据自己“会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授课,而不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授课[1]。
4教学方法、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方式等的现状与改革工作参差不齐。在教学方式上,照本宣科的现象很普遍,教师偏重知识的直接传授和学生的直接获取,轻视对知识的再加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5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的使用不尽理想。主要问题:一是很多课都使用多媒体,不论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是否适合。二是对于同一门课来说,每章甚至每节的内容,因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是否适合使用多媒体不做认真思考,不问青红皂白一律使用多媒体授课。三是教师备课不充分,把所有上课内容都做成电子文档放在PPT上,讲课依赖PPT,照着PPT念稿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少讲解和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
(二)学生的“学”
1“以人为本”是我们积极提倡和大力推行的教学理念,但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却有较多的限制。一是选择专业受限制,很多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好,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浓,还有很多学生是按专业调剂被录取的,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喜欢,高职院校目前还做不到允许学生在校期间自由调换专业。二是选择课程受限制,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和限选课占了绝大多数,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和爱好任选的课程只有公共文化选修课程,不利于学生凭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授课教师受限制。四是教学理念陈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应考[2]。
2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本科录取后剩下的考生,他们的学习状态很不理想,主要表现:一是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不热爱学习,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也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却要接受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偏重于本科知识的较“高”的理论知识,学习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三是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为了应对考试,而不是凭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钻研;四是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自主学习观念很差,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学校的“管”
1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前身都是中专或职高层次,在国家大力兴办和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下,逐渐演变而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学校的各层管理人员、师资队伍等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建设中,各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也大多走出校门,甚至走出国门,去学习其他兄弟院校、乃至国外的各类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想,但在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学了皮毛,并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2由于在现行的对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代表学校水平和影响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并没有把学生的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而是把校企合作的成效,学校的发展、规模、业绩和成果等放在量化的指标中,为了得到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更多的分配,高职院校普遍把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校企合作、创新创收、科研成果等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自然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就相对减弱了[3]。
3由于高职院校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势在必行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已经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与教学改革配套的各项管理工作及管理制度并没有完全跟上,比如各院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就与现行的改革趋势不相吻合,评价导向决定了教师如何开展工作会更有效地获得最大利益,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并逐渐演变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教师职称评审的导向存在问题;其二,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监控系统理念落后,大多是以检查和整改为目的,督导人员以听课、抽查教学工作各环节为基本形式,并将检查结果向任课教师所在部门的主管领导进行反馈。
三、对策探析
1管理者更新管理理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卓有成效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各级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先行”的原则,坚持知行统一,坚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让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教学改革之前,不能落后于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有效的、科学的、符合高职实际及发展的管理之路。
2高职院校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应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高职院校应该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终极目标”这个原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在各类评价、考核和评估中要把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放在重要和首要位置,并作为主要的量化考核指标;在各类资源分配时,要很好地把握和制定高职院校的政策导向与评价标准,要把各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最重要的评价因素,使各院校都能从人才培养质量出发做好各项工作。
3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师教学中心地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各高职院校要关注和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处于学院工作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逐步形成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使教师发自内心地工作并且乐在其中;同时,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约束和引导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工作[4]。
4教师的“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改革又是高职院校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更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各高职院校要建立适应高职层次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满足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适应差别化竞争的需求。围绕科学、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准则,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选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遵循“教”是为了学生“学”的基本思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开展如何“教”的工作,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中,重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5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体是学生,这个主体如果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他客体和手段再好也是徒劳的。若使学生主体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这就不仅仅需要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需要学生管理人员对课程体系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并通过他们的日常工作,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明确认识,更要通过他们把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和兴趣,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建锋,吕文静.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32).
[2]贾勇宏.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学校相关因素——基于全国121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3).
[3]邓峰.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2).
[4]张德江.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2014年1月第33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an.2014Vol.33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