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负心汉”李益“平反”
2014-05-20王胜等
王胜等
摘要:唐代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为李益同时代人蒋防所作,其中涉及的人物、事迹不少皆能从传世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故长期以来,研究者多将其作为研究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生平事迹的重要参考资料,李益也因之成为天下闻名的“负心汉”和“所见妇人,辄加猜忌”的“变态狂”。但随着李益夫妇墓志铭的出土,《霍小玉传》所载李益事迹,诸如祖籍、中举、授官年龄、授官方式和官名及其与卢氏夫人感情等,皆被证明与史实不符。李益对卢氏有情有义,绝非小说所谓的“负心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新发现的可信史料,为“负心汉”李益平反。
关键词:李益;《霍小玉传》;《李益墓志铭》;《卢氏墓志铭》;平反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3-0151-04
《霍小玉传》是唐人传奇名篇,讲述了诗人李益与长安名妓霍小玉的爱情故事:小玉与李益相爱约婚,后李益愆期变心,小玉衔恨而亡,化为厉鬼,使李益妻妾终日不安。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诵弗衰”①。《霍小玉传》的独特之处在于:篇中不少人物、事迹皆能从传世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作者蒋防公元792年前后出生,与李益为同时代人。故长期以来,不少研究者将此传作为研究李益生平事迹的重要参考资料,如谭优学先生的《李益行年考》、卞孝萱先生的《李益年谱稿》等,唐代著名诗人李益也因之成为天下闻名的“负心汉”和“少有疑病”“所见妇人,辄加猜忌”的变态狂。但随着李益夫妇墓志铭(详见王胜明《新发现的崔郾佚文〈李益墓志铭〉及其文献价值》,《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下简称《李益墓志铭》;王胜明《新发现的李益佚文及其文献价值 》,《文献》2009年第4期,下简称《卢氏墓志铭》)的发现,一些过去不为人们所知的新材料公诸于世,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霍小玉传》所述李益事迹的真实性,以还“负心汉”李益一个清白。
《霍小玉传》云:
大历中,陇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进士擢第。其明年拔萃,俟试于天官,夏六月,至长安。……其后年春,生以书判拔萃登科,授郑县主簿。
按:此段文字涉及李益祖籍、中进士及授官时间、授官方式和官职等重要人生信息,本文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详作辨析。
1.关于祖籍
自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以来,文献多谓李益是“陇西姑臧人”或“姑臧人”。今人亦有谓其“家于郑州”②或“早年居于凉州,而广德后,吐蕃占领凉州,遂迁居洛阳”③者。佘正松、王胜明则认为:“李益祖籍应为陇西狄道,而非陇西姑臧。”④新出土的《李益墓志铭》云:“公讳益,字君虞,陇西狄道人。”可见,《霍小玉传》所谓“陇西李生名益”之说与出土文献是一致的,但此处“陇西”应指“陇西狄道”而不非“陇西姑臧”。
2.中进士及授官时间、授官方式和官职等
关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说法也颇多,因与本文关系不是非常密切,此处不进行详细论述。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唐代选人制度做一简单介绍。
唐代士人中举,不能直接授官,还须通过吏部选拔。《文献通考》云:“唐士之及第者,未能使释褐入仕,尚有吏部一关。韩愈三试于吏部无成,则十年犹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获禄者。”⑤吏部试又称“释褐试”“关试”“拔萃试”。吏部选拔的方式,据《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上》:“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凡试判等科中式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吏部拔萃,定期举行:“其应举者,乡贡进士例于十月二十五日集户部,生徒亦以十月送尚书省,正月乃就礼部试。”“通于二月放榜,四月送吏部。”“当年十月赴省,次年三月应吏部铨选(拔萃)。”⑥故称常科。吏部常科之外,还有皇帝为选拔特殊优才而不定期举行的制科。《通典·选举三》云:“其制举诏举人,不由常科,皆标其目而搜扬之。试之日,或有殿庭,天子亲临观之。”⑦制科科目繁多,《唐会要》载有“文”“武”“吏治”“长材”“不遇”“儒学”“贤良忠直”7类,“文”类又有“词殚文律”“词标文苑”“讽谏主文”等15科。考中制科者,通常授官较高,《通典·选举三》云:“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⑧
结合上述材料与《霍小玉传》的说法,我们可以归纳《霍小玉传》所谓李益中举及授官详情如次:20岁中进士,21岁到长安参加吏部拔萃试,22岁以“书法遒美”“文理优长”通过吏部选拔后,授官“郑县主簿”。
但《李益墓志铭》云:“大历四年,年始弱冠,进士登第。其年,联中超绝科。间岁,天子坐明庭策贤俊,临轩试问,以主文谲谏为目。公词藻清丽,入第三等,授河南府参军。”又:“转华州郑县主簿,郡守器仰,延于宾阶。”又:“以大和三年八月廿一日,全归于东都宣教里之私宅,享寿八十四。”
综合前述《李益墓志铭》相关材料,我们可作如下推断:
其一,李益卒于大和三年八月廿一日,享年84。那么,他应该生于天宝五载(746),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时应该24岁,而非20岁。同年,又中超绝科。隔一年,即大历六年(771),又中制科——主文谲谏科而非吏部书判拔萃,官授河南府参军而非郑县主簿,时年26岁而非22岁。
其二,李益转郑县主簿在其河南府参军秩满后。具体时间虽不能确认,但按照当时的选举制度,至少应该在其任河南府参军4年之后,即大历十年(775)之后。开元十八年(730),侍中裴光庭制定“循资格”,确立了以资历作为获得参加铨选资格的客观依据:“凡官罢满,以若干选而集,各有差等,卑官多选,高官少选,贤愚一贯,必合乎格者乃得铨授。自下升上,限年摄级,不得逾越。”⑨规定了不同品级官员待选的具体要求:“凡一岁为一选,自一选至十二选,视官品高下以定其数,因其功过而增损之。”⑩各级官员待选的具体年限虽不能详知,但元和八年十二月吏部奏曰:“比远州县官,请量减选。四选、五选、六选,请减一选;七选、八选,请减两选;十选、十一选、十二选,各请减三选。”可见,一般州县官待选年限当在4年以上。
综上所述,《霍小玉传》所述李益中举、授官年龄及授官方式和官名皆与出土文献不一致,应该为虚构。
《霍小玉传》云:
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佳句,时谓无双;先达丈人,翕然推服。
按:李益“门族清华”,谓其家族门第清高,祖先职位显贵。《李益墓志铭》云:
凉武昭王十二代孙,尔后龙骧列郡于荥阳,学士显名于秦府,中允翱翔于宫署,给事论駮于黄门,皆重芳累莘,迭代辉焯,焕乎史策,为时休光。给事赠兵部尚书讳亶即公曾王父也,皇朝虞部郎中讳成绩即公之大父也。烈考讳存,皇大理司直赠太子少师。皇朝户部员外郎范阳卢谕即公外王父也。蝉联配盛,中外叠暎。惣会和粹,克钟令人。地望清华,推鼎甲之族。
可见,《霍小玉传》所述李益门族事,与出土资料大体一致。《李益墓志铭》中所称诸人皆为李益先祖中杰出人物的代表,如“凉武昭王”指十二世祖李暠,《魏书》卷九十九《李暠传》云:“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人,汉前将军广之后。”“天兴中暠私署大都督、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年号庚子,居敦煌,遣使朝贡。天赐中,改年建初,迁于酒泉,岁修职贡。暠死,子歆统任。”李暠死后,谥曰武昭王,庙号高祖,唐时又追赠为“兴圣皇帝”。“龙骧列郡于荥阳”谓九世祖李承的宏大功业。《魏书》卷九十九《李暠传》云:“高宗末,以姑臧侯出为龙骧将军、荥阳太守。为政严明,甚著声称。”李承以龙骧将军出任荥阳太守后,形成了李暠后人在河南郑州和洛阳两地居住格局,大致是李承一门家于郑州,而李承之弟李冲一门则居于洛阳。其后具体情况也可能有所变化,但郑州、洛阳两地分房居住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史籍所见李益家于洛阳而其族叔肃宗朝宰相李揆家于郑州的记录当因此而来,并非一些学者所谓其族叔李揆家于郑州,李益亦应家于郑州。“学士显名于秦府”谓五世祖唐秦府学士、给事中李玄道。“给事论駮于黄门”指九世祖李承弟,内秘书令、给事中李冲,李冲创“三长制”,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人口的控制,增加了政府赋税,对国家治理影响深巨。但“三长制”的出台颇费周折,北魏朝中大臣反对者极多,据《魏书》卷五十三《李冲传》:“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宝少子也。少孤,为长兄荥阳太守承所携训。……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群议虽有乖异,然惟以变法为难,更无异义。遂立三长,公私便之。”幸得文明太后支持,李冲力争而得以实施。
关于李益的才华与诗文成就,传世文献多有记载,如《唐国史补》云:“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又有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天下亦唱为歌曲。”长李益10余岁的韦应物在《送李侍御益赴幽州节度幕》一诗中赞美李益:“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扬。”《李益墓志铭》所言更为具体:“德宗皇帝统临万方,注意六义,诏徵公制述,令词臣编录,阅览终夕,精微动天,遂以副本藏于天禄石渠之署。及制使马宇奉命东夷,又见公雅什为夷人所宝,则中华之内,断可知矣。”可见,李益诗作确为当世所重:其诗集由德宗皇帝亲自下令编纂并收藏;唐使马宇出使东夷,发现当地人亦非常喜欢李益诗歌,真所谓“丽词佳句,时谓无双;先达丈人,翕然推服”。
《霍小玉传》云:
玉曰:“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逮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到任旬日,求假往东都觐亲。至家旬日,太夫人已与商量表妹卢氏,言约已定。……生家素贫,事须求丐,便托假故,远投亲知,涉历江淮,自秋及夏。……“夫婿昨向东都,更无消息,悒怏成疾,今已二年。”时已三月,人多春游……。后月余,就礼于卢氏,伤情感物,郁郁不乐。夏五月,与卢氏偕行归于郑县。
按:综合上述信息,可知《霍小玉传》谓李益22岁授官郑县主簿时,应母亲之命与卢氏表妹订婚,两年后,即李益24岁时与卢氏成婚。
而据《李益墓志铭》,李益有两位卢氏夫人:“前夫人范阳卢氏祔焉,常州江阴县主簿集之息女。门风光大,坤仪弘播,音徽早谢,而懿范犹传,有子二人。今夫人陇西县君范阳卢氏,太子校书舒之女也。”李益为其卢氏夫人所纂《卢氏墓志铭》又云:“夫人讳婣字文嫄。其先涿人也,常州江阴主簿讳集之长女。”则《霍小玉传》所云李益所娶之卢氏女当为常州江阴县主簿集之女卢婣,这一点所言不差。但李益与卢婣结婚时间却与《霍小玉传》相去甚远,《卢氏墓志铭》云:“江阴早世,誓不违亲,故既筓十四年而归于我。……劳忧成疾,殁于泽州旅馆,享年三十七。”“自结褵暨贞元十九年七月一日长逝,殆十年矣!”这说明李益与卢婣结婚应在贞元九年(794),当时李益49岁而非24岁。
《霍小玉传》云:
而后,往往暴加捶楚,备诸毒虐,竟讼于公堂而遣之。
按:据《霍小玉传》的说法,因为小玉鬼魂作祟缘故,李益与卢氏夫人感情不好,夫妻关系紧张,卢氏经常遭受家暴,最终被“讼于公堂而遣之”。但新出土的李益夫妇墓志铭很清楚地记载了卢氏婚前及与李益共同生活的基本状况。《卢氏墓志铭》云:“江阴早世,誓不违亲,故既筓十四年而归于我。痛不逮事先舅姑,故尽力于启护,劳忧成疾,殁于泽州旅馆,享年三十七,有子五人。”这里对卢氏评价很高。卢氏事亲至孝,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决心奉养母亲而不出嫁,以至于28岁才与李益成婚。婚后她尽力操持家务,照顾子女,因此,李益以“容为德之表,孝为行之首”来评价她。卢氏也非不守妇道而被遣,而是因为忙于操持家务而积劳成疾,英年病逝于驿馆。《李益墓志铭》认为她“门风光大,坤仪弘播,音徽早谢,而懿范犹传”。两人共同生活了将近十年,生育了几个子女。可见《霍小玉传》所言卢氏夫人诸事,应出于杜撰而无实据。卢氏病逝,李益亲自撰写墓志铭记叙其生平大略,并高度称赞其德行,可见他非常喜欢并敬重卢氏。这也说明他并非《霍小玉传》中所称的负心汉,而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霍小玉传》云:
大凡生所见妇人,辄加猜忌,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
按:李益的婚姻状况,据《李益墓志铭》所载只有二娶:“前夫人范阳卢氏……今夫人陇西县君范阳卢氏,太子校书舒之女也。”三娶之说并无实据,《霍小玉传》杜撰的可能性更大。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李益夫妇墓志铭来考察唐传奇《霍小玉传》,可知《霍小玉传》所述李益之事多数为虚构,除其籍贯等家族信息比较可靠之外,其他诸如李益中进士、授官时间、授官方式和官职及其与卢氏夫人感情相关信息等,皆与出土文献不符,可能是蒋防为了传奇写作的需要,也可能是出于丑化李益的目的而做的艺术虚构。但问题是,两《唐书》李益本传的主要材料来源正是这类唐人笔记和传奇,如《旧唐书》李益本传中,对李益诗歌成就的叙述采用了《唐国史补》的材料,现对比如下:
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又有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天下亦唱为歌曲。(《唐国史补》)
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为歌词。(《旧唐书·李益传》)
对其个人生活的叙述则采信了《霍小玉传》的一些材料,现对比如下:
生自此心怀疑恶,猜忌万端,夫妻之间,无聊生矣。……卢氏既出,生或侍婢媵妾之属,暂同枕席,便加妒忌。……出则以浴斛复营于床,周回封署,归必详视,然后乃开。……大凡生所见妇人,辄加猜忌,至于三娶,率皆加初焉。(《霍小玉传》)
然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而有散灰扃户之谭闻于时,故时谓妒痴为“李益疾”。(《旧唐书·李益传》)
以两《唐书》庞大的读者群和巨大的影响力,千百年来,人们在称颂诗人李益杰出诗歌成就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负心汉”的形象和“所见妇人,辄加猜忌”的变态行径,这对他是不公平的。李益夫妇墓志铭的出土和公布应该是难得的契机,我们可以考虑给“负心汉”李益“平反”了。
注释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89页。②卞孝萱:《李益年谱稿》,《中华文史论丛》1978年第8辑。③谭优学:《李益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④佘正松、王胜明:《李益生平及诗歌研究辨正》,《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⑤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二》,中华书局,1986年,考二〇八中至下。⑥徐松:《登科记考·凡例》,中华书局,1984年,第3页。⑦⑧⑨杜佑:《通典·选举三》,中华书局,1984年,典八十四上。⑩宋祁、欧阳修:《新唐书·选举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174页。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四《论选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