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迁移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2014-05-19沈宋彬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2期
关键词:运用方法

沈宋彬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帮助学生把握和应用迁移能力是当前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本文从“立足于基础的陈述性知识迁移”和“基于能力和智慧的程序性知识迁移”两大方面阐述了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知识的迁移。提出了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去引导学生把习得的知识加以迁移和融会贯通,应该更突出重点、难点,讲关键、讲主干、讲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机会。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 知识迁移理论 运用方法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怎样,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准确把握和应用迁移能力还是当前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知识的迁移,又称为学习的迁移,在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对历史知识的迁移。下面笔者就知识迁移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些知识的应用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知识的迁移,也是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就能更好地去认字;擅长跳舞的学生学习体操项目会比其他学生更快等。学生学会和掌握了知识的迁移,不仅有利于增加和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关于所要迁移的知识,张大均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中,根据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功能不同,把知识分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见下表:

从上表内容可知,就历史学科而言,陈述性知识就是指基础的历史概念,而程序性知识就是辨别和比较历史现象和原理的智慧技能。接下来就根据教学实例从这两个角度探讨一下知识迁移的具体应用措施。

二、如何运用知识的迁移

1.立足于基础的陈述性知识迁移

关于陈述性知识迁移的理论,主要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和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陈述性知识迁移,教师应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编排和呈现教材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能够简化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教材的呈现顺序要合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体现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3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教材进行再编排后呈现给学生,再编排后的目录如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七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发展阶段一步步地加以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教材知识的逻辑结构清晰,学生的知识迁移也更为方便和迅速。

(2)教师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根据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学生一旦掌握了有关的知识原理并加以概括化,就很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因此,教师要重视历史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并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水平。与此同时,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

(3)教师应该注意学习材料的共通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根据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共通性或相似性。这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机会,使学生形成归纳思维,从而善于发现历史事件的共通性,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时候,教师会讲到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的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原因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联想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过程中的相似事件——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它们确实有很多共同之处,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比较,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就会掌握得更透彻、更明白。

2.基于能力和智慧的程序性知识迁移

(1)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从而掌握产生式规则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条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进行产生式样例学习,即建立一套通向问题解决的解题程序。学生通过学习或阅读样例,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并且根据条件采取行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比如,在学习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的时候,学生要分析这一局面产生的背景,在这里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以提示和点拨,得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的结论,这就是样例。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触类旁通,如后面分析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中国维新变法思想发展的背景等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把一些无关的信息排除在知觉范围之外,从而减轻认知的负担,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和概括能力,最终掌握分析和解题的规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从而能够熟练地解决问题

在学生学会和掌握条件化知识后,我们还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实现他们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从而让知识变成一种心智技能。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使学生对已形成的规则异常的熟悉,可以看到题目即不假思索,立即做出相应的操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

(3)教师应该加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的智慧内化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语言活动能体现人们的内在思维水平,可以减少思维的盲目性,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知识迁移水平。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如可以让学生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争论、辩论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智慧活动得以内化,促进其提高思维水平。

三、结语

虽然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我们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还是学生“习得了知识,没有习得技能”,学生只能背诵一些概念,却不会使用。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习得的知识加以迁移和融会贯通,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突出重点、难点,讲关键、讲主干、讲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岳淑泉.谈知识迁移与教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2]郭福华.历史比较教学论略[J].历史教学,2000(8).

猜你喜欢

运用方法
现代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积极心理学,构建积极的音乐课堂
小图标,大用途
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研究
发声练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浅析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
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学案导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