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全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014-05-19通辽市委统战部
◇ 文/通辽市委统战部
内蒙古通辽市有蒙汉回满等4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3万,占总人口的52.6%,属多民族聚集区。近年来,通辽市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市上下呈现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谐的可喜局面。
重领导、抓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通辽市成立了以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杜梓为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全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各旗县市区也都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活动。二是宣传教育到位。各旗县市区高度重视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将其纳入到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党校各班次均设置民族政策法规课程,做到了党员干部全覆盖。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在做好常规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周密细致安排部署每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活动,在全市营造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督促检查到位。为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得到有效落实,市委杜梓书记、各常委都亲自下基层调研,指导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解决阻碍发展的各项难点问题,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抓重点、树标杆,培育先进模范典型。
一是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嘎查、村、社区、机关、家庭创建活动。2012年有3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嘎查村(社区)受到市政府命名表彰和奖励,在全市进一步树立了团结、进步、文明、和谐的新风尚。二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带动示范作用。统战部门充分发挥人才荟萃优势,与科协、农牧等部门联合,引领各行业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专家们“以渊博的知识感染人、以执着的精神打动人、以成倍的效益吸引人”,年培训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如今,帮扶的少数民族地区户均有1人掌握1至2门农牧业实用技术,年收益实现翻番。科左中旗农牧业专家梅园雪主持实施的“农业增效工程”,把全旗玉米单产提高了300斤,创造了亩产2300斤的全区玉米高产纪录,为农民人均增收287元,使科左中旗连续8年粮食总产量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名。2012年梅园雪当选为全国“十八大”代表。三是“名誉村主任”牵动,实现“少数民族村企共赢”。在市统战部门协调下,通辽市共安排575名民营企业家到村担任“名誉村主任”,形成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2012年,名誉村主任投入各类项目开发资金累计达2亿余元,开发各类项目百余个;扶持贫困户1768户,带动任职村增收3000余万元。
谋发展、增实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一是集中力量实施扶贫攻坚。通辽市以实施自治区“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为契机,先后实施了600名县处级干部及后备干部包扶600个贫困嘎查村、“万户扶贫攻坚工程”、“千名干部下基层扶贫增收”、 2000名机关干部开展“下基层、促增收、办实事、转作风”等活动,共为贫困嘎查村争取项目1730个,争取资金达3.5亿元,使全市30万人口脱贫致富。二是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通辽市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大户带动、能人启动、有关部门协办、联合合作等形式,发展矿产开发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注重搞好工业小区工业园区建设,使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注重搞好小城镇规划,坚持产业兴镇的发展思路,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搞好有地方民族特色、自然特点和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大沁他拉、舍伯吐、宝龙山、金宝屯等一大批城镇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信息、医疗、教育中心。三是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通辽市农牧部门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农牧民,因地制宜调整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畜牧业。鼓励发展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做大产业化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带动农畜产品转化增值,使农牧民合理分享产业化经营利益。现全市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0户,流通企业30户,农牧民全部参加到产业化之中,依托谷道粮原、清谷新禾、绿太阳、科牛等品牌,农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同时,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使农牧民劳务收入稳步增长。
多举措、惠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通辽市2012年投入资金52亿元,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932套,完成农村牧区危土房改造53375户;以迎接自治区第八次精神文明现场会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实施主城区“拉大、补欠、提质”工程,全面启动了“一环、两带、四纵、六横、十七园、五百景点”绿化景观工程,实施43项绿化景观工程,种植大树20万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9%;大力推进路桥建设,新增改造城市道路130万平方米;建设了辽河公园、胜利河景观带、机场航站楼、民大图书馆广场等138个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项目。二是教育卫生事业显著增强。通辽市坚持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严格落实“三免一补”的民族学生助学金政策,不断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目前少数民族小学、初中生每月分别给予120元和150元的生活补助。蒙语授课学生227926万人,全市173所民族小学和初中已基本完成“两基”达标任务,并鼓励和提倡“双语”、“三语”教改,民族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先后有20多所民族学校跨入自治区民族教育先进示范学校行列;加快发展卫生服务事业。以苏木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基本建成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切实加强了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建立了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少数民族群众的医疗卫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依托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蒙药学院、通辽蒙医研究所和通辽蒙医医院,开展蒙医学研究和蒙药开发,形成了蒙医医疗、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专业体系。蒙医研究所作为全区最大的蒙医科研机构,承担和完成国家、自治区、市级科研课题10项。三是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通辽市积极推进科尔沁文化大市建设。全市苏木镇综合文化站和草原书屋实现全覆盖。定期举办各种文体会演,大力开展乌力格尔民歌、好来宝说唱、农牧民艺术节、那达慕大会等群众性文娱活动。认真贯彻落实《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大力开展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工作的治理整顿,全市蒙汉文社会市面用文并用率、准确率、合格率都达到90%以上。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了一批民族历史文化书籍,出版发行了《科尔沁民间好来宝》、《科尔沁民俗》、《科尔沁民歌》等反映科尔沁历史文化的古籍图书,创作了《蒙古风》、《诺恩吉雅》、《吉祥草原》、《蓝色安代》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影响力的民族文化产品;重视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安代舞”、“乌力格尔艺术”、“蒙古族四胡”,“雅布根乌力格尔”等10个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名胜古迹建设,“孝庄园”旅游区建设完工,科左后旗“马王之乡”休闲娱乐产业基地、特金罕山森林公园等20个旅游区正在改扩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