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介入治疗中临床路径的临床应用探析

2014-05-18刘凤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4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方案

刘凤敏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脑梗死介入治疗中临床路径的临床应用探析

刘凤敏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对应用临床路径模式对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脑梗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采用常规干预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干预;采用临床路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脑梗死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神经功能指标复常时间、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路径模式对患有脑梗死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临床路径;脑梗死;介入治疗

患有脑梗死疾病的患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使社会及患者家庭必须承受沉重负担,是目前公认的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1]。本次研究对接受介入治疗的脑梗死疾病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脑梗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1.3±0.9)岁;脑梗死发病时间1~6 h,平均发病时间(2.1±0.5)h;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1.5±0.8)岁;脑梗死发病时间1~7 h,平均发病时间(2.3±0.4) h。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患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年龄在40~85岁;② 病情确诊为脑梗死;③发病时间在10 h以内;④确定没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出血情况存在;⑤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可能;⑥患者或其家属同意接受介入治疗;⑦治疗期间能够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医嘱;⑧患者同意参与到本次研究中。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年龄<40岁,或>85岁;②病情没有确诊为脑梗死;③发病时间超过10 h;④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出血情况存在;⑤合并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⑥患者或家属选择接受非介入治疗;⑦治疗期间不能够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医嘱;⑧患者不愿意加入到本次研究中。

1.4 干预方式

采用常规干预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干预;采用临床路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建立临床路径干预小组,由护士长副总责;②入院当天:专人负责接待患者,帮助其办理住院事宜,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注意事项等;③入院第二天:根据患者实施病情制定介入治疗计划,并完善各项常规检查;④ 介入治疗前一天:将治疗方案、注意事项、所要达到的效果等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⑤ 介入治疗当天: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工作;⑥介入治疗后:对症术后治疗,随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干预方案,并监督实施;⑦出院前一天:将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进行介绍,并帮助其办理出院相关手续;⑧出院当天:嘱咐患者按期来院复常,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随访[2]。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脑梗死疾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指标复常时间、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满意度、不良反应人数等指标进行对比。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治疗改善幅度超过85%;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治疗改善幅度超过45%,但没有达到85%;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治疗改善幅度超过18%,但没有达到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治疗改善幅度没有达到18%,或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3]。

1.7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所得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值比较结果P<0.05,则数据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脑梗死疾病治疗效果,见表1。

2.2 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神经功能指标复常时间、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经常规干预后(8.26±1.63)d脑梗死症状彻底消失,干预后(10.65±1.97)d神经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治疗方案共计实施(13.44±2.08)d;观察组经临床路径干预后(5.39±1.08)d脑梗死症状彻底消失,干预后(7.35±1.77)d神经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治疗方案共计实施(9.41±1.80)d。三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 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案满意度和不良反应人数

对照组干预期间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干预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31例对干预方案感到满意,满意度77.5%;观察组患者39例对干预方案感到满意,满意度97.5%。两项观察指标各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临床路径模式指的是由医院内不同的专家,根据某一种特定疾病或某种手术操作的实际干预需求,制定出来的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患者从住院当天到出院当天都依这一模式接受相应的治疗,并依据治疗的实际结果对每位患者之间的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出经验教训,避免下一位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时出现同样失误,并通过此种方式对医疗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使医疗质量得以维护并提高[4]。

表1 两组患者脑梗死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对接受介入治疗的脑梗死疾病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可以广大脑梗死疾病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期间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整个健康护理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来,广大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对反复指导、评估、评价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护患关系能够更加的融洽,保证临床路径和治疗计划实施的全面性和连贯性,使广大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的期间均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热情服务及耐心细致的指导,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健康和疾病知识的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相关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质量进行全程控制,对医疗质量提高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 2010,29(6):379.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杂志,2010,29(6):38l-383

[3] 朱绷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J].中华护理杂志,2011,31 (14):194-195.

[4] 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97-498.

[5] 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34(7):392-393.

R743.3

B

1671-8194(2014)24-0078-02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