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方法分析
2014-05-18胡玲
胡 玲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综合服务站,山东 东营 257500)
妇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方法分析
胡 玲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综合服务站,山东 东营 257500)
目的分析妇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3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出血性休克患者32例,分析临床资料,研究引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对临床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2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2例进行子宫切除术,1例患者出血过多死亡,29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为90.6%;失血量增加,出血性休克率增加。结论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较为复杂,对于不同的原因,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措施,及时的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确保产妇及胎儿的安全。
妇产科;出血性休克;原因;治疗方法
在妇产科,出血性休克是危重症,主要是患者失血量较多,致使血容量以及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外周组织血液循环以及组织灌流量明显的缺乏,组织缺氧,导致患者出现酸中毒[1]。有研究表示,出血性休克和产前出血、分娩出血以及产后出血具有一定的关系,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显著,本次研究选择30例出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至2013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出血性休克患者32例,其中产前出血为9例,产后出血为15例,异位妊娠为8例。轻度休克患者为18例,中度失血患者为9例,重度失血患者为5例。临床的主要症状为:①面色苍白;②四肢冰凉;③患者的血压降低;④脉搏变快、细弱或者是消失;⑤呼吸变快;⑥意识模糊、昏迷。32例患者失血量:12例患者失血量为740~1150 mL,11例患者为1150~1750 mL,9例患者失血量为1750~3500 mL。
1.2 方法
首先是一般治疗。观察患者的呼吸、血液等生命体征;患者取平卧位,抬高下肢,进行吸氧;建立静脉通路2条。
其次是进行纠正治疗。为保持正常血容量,使血流灌注量保持正常,主要脏器的功能得以恢复,补充血容量是关键。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需要快速的建立静脉通道,迅速的补充血容量以及血液,根据由快到慢、由晶体到胶体的原则,补充患者的血容量。若患者失血量不多,可以输入晶体平衡容易1000~2000 mL,血压能够恢复正常。进行晶体溶液的及时补充,对纠正休克起到暂时性的作用,血压能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但是维持的时间是4~6 h。若患者失血量较大,需要及时的补充新鲜的血液或者是血浆,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对出血性休克进行纠正。
再次是药物治疗。在进行血容量补充时,可以适当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兴奋α、β受体药物,改善冠脉供血缺乏的问题,完善心脏的功能。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增加,促进细胞吸收氧气、营养物质,稳定细胞膜系统,对休克患者进行地塞米松静脉滴注10~20 mg,改善微循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酸中毒,应用碱性溶液进行纠正。20 mg多巴胺,加入到200~300 mL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滴注。当需要改善心休克的功能时,可以适量的采用强心药,如稀释0.4 mg去乙酰毛花苷,进行静脉滴注。对于严重休克,通常应用皮质类固醇,1~3 mg地塞米松,加入5%的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24 h内不得>2次。
最后是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类型,进行对症治疗。若患者是异位妊娠,需要进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对于胎盘粘连,进行抗休克,与此同时,进行人工剥离胎盘术。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32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2例进行子宫切除术,1例患者出血过多死亡,29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为90.6%。
2.2 出血性休克的原因
对不同的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进行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分析
2.3 失血量和出血性休克的关系
失血量增加,出血性休克率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失血量和出血性休克的关系
3 讨 论
产科出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休克,在短时间内,会失去大量的血液,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休克,患者的主要表现是静脉压降低,外周的阻力变大,心动过速,当情况较为严重时,患者的血压降低,心率有所下降,丧失意识,导致酸中毒。出血性休克的治疗重点在于及时的进行止血,进行血容量补充,对患者的体征进行有效的控制。
导致妇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①产妇的生育年龄不在最佳状态,年龄太大或者是太小;②产妇多是经产妇,宫缩力降低,产妇具有障碍性凝血;③胎盘因素,多次刮宫致使子宫内膜的生长不完全或者是子宫腔内感染,导致产后出血。④软产道损伤,胎儿过大、生产过程较快、助产操作不合理会对软产道造成损伤,进而导致产后出血。⑤凝血功能障碍,多是患者自自身的凝血系统存在问题,出血后,凝血不容易,导致阴道持续的流出不凝血。
对出血性休克进行治疗,关键是补充血量,并及时的修复心功能,对出血进行早期的控制。在休克的早期,需要尽快的建立静脉通道,与此同时,考虑液体输入的种类、速度等。出血性休克在最初治疗时,主要是进行电解质溶液的补充。对于出血性休克的抢救,输血是重要的手段,在输血时,若一次出血<500mL或者是小于总血量的10%,在进行生理盐水或者是平衡液输入时,需要备血或者是输胶体液;当出血量>1000 mL,多是重度休克,需要进行及时的输血。全血最为有效,在控制输血量时,原则是和失血量相等,对于重度出血性休克,补液量应当是失血量的2倍,在失血时,细胞液也会有所减少,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先进行平衡液的输入,等待配血也会节约用血量[3]。
当失血时,电解质也会相应的减少,在休克初期,机体的代谢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如果可以及时的将电解质溶液补足,维持机体的血容量,确保进行组织灌注,可能会防止出血性休克的发生。电解质溶液可以增加血容量,血液稀释,加速微循环,进行钠离子补充,有助于增加肾小管渗透压,增大尿量。电解质在穿过毛细血管时较为容易,血压以及渗透压得以维持的能力比胶体液低,需要增加电解质的补充量。
医护人员需要严密的观察产妇的情况,提高手术的水平,降低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发生率,确保产妇以及胎儿的安全。
[1] 张俊.妇产科产后出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4):157-157.
[2] 郭晓俭.成分输血在妇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8,23(4):486-487.
[3] 王彩.产后出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 10(5):135-135.
R711
B
1671-8194(2014)21-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