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2014-05-18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人口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小康社会,是由我国国家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状态。从本世纪初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起步,到十八大肯定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结,这标志着我国国家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并不是某些人或者是某些部门主观臆断,这是由一定的社会建设评判标准的。这一评价标准体系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城镇化建设水平、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普及率等十个评价指标,只有这十个评价指标均达到评价标准,才能称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社会现存问题

1.二元制户籍制度的问题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基于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国家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继续加大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从当下我国社会建设的现状来看,影响到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二元制户籍制度。当下我国城镇中存在着约1.3亿的农民工流动人口,这些农民工流动人口的存在,直接决定着所在城镇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在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下,这些农民工很难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等,二元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建设步伐。

2.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

社会保障覆盖率,同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直接关乎到城乡居民生活的根本民生问题,也是制约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当下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建设的发展。比如,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社会统筹管理与个人账户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居民就业与失业保险问题、贫困地区贫困农民问题、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城镇居民,同时也涉及到农村人口,可以说当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方方面面都不尽完善。

3.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就是针对当时城镇建设与农村建设的不平衡性而提出的,经过了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农村地区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得到一定的转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农村地区依然是我国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需求与供给的悬殊问题。比如,在农村地区建设过程中没有健身设施的建设,农村地区校园紧缺,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室紧缺、山区地区缺少外通公路等等。只有解决了农村地区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才能够保证民生,才能够为农村地区的社会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4.国民教育的问题

2013年,我国劳动人口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达到了我国劳动人口所达到的顶峰,并在2013年下半年出现了第一次劳动人口下降趋势。然而,伴随着劳动人口到达顶峰,劳动人口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那么我们该如何挖掘劳动人口的潜力,促进社会发展呢?显然,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在国民教育之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下我国的劳动人口中,初中级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人口已占到全部劳动人口的80%以上,但这些与当下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受教育水平的现实需求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偏差。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很低,依然存在着一些上学不如早打工的想法。国民教育决定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决定国家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国民教育环节的薄弱,依然制约着我国国家的社会建设的步伐。

5.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目标的实现,随着人们自我权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社会组织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国家建设过程中所突出出来的重大特征现象。社会组织的发展已经参与到了一定的国家管理工作中,社会组织已经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但从当下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建设发展现状来看,社会组织建设胡乱、责任冲突,社会组织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建设相背离等问题层出不穷,甚至一些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还成为了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在社会组织建设发展进入活跃期的形势下,社会组织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国家社会建设中的巨大难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社会建设着力点

1.改革户籍制度

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是横搁在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之间的一条沟壑,同时也是横搁在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心中的一条沟壑,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着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也阻碍着城镇地区的建设城镇质量。改革户籍制度,应该在维护城市人口比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在保证不发生人口户籍大量流动的情况下,逐步放宽一些中小城市的户籍准入制度,让那些在城镇生活的农民工流动人口能够转化为城镇人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而对于国际化一流城市,则应该提高户籍准入标准,在保持这些城市人口稳定的情况下,对那些对城市建设发展起到突出作用的人以一定的户籍准入机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积,增加受惠人群;协调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之间的资金关系,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平衡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对于城、乡居民的专业技能教育力度,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鼓励社会福利组织的兴建,为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社会救助;建立属于农村地区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等。

3.拓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当前,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归根到底在于能够支撑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资源有限。我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50%左右,这些广博的农村地区建设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这些人才物流归根到底还要归属于对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撑上。面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匮乏的问题,我们必须拓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把目光从依赖政府逐渐地转移到市场当中。可以以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等诸多方面的政策优惠来招商引资,从这些招商引资的企业当中获取赞助。比如,我们可以把农村地区垃圾桶承包给某些公司,这些公司负责为农村地区安置垃圾桶,但他们同时享有这些垃圾桶的广告投放权等等。

4.努力实现中等教育的普及化

九年衣服教育的普及化,把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从小学水平提高到了初中水平之上,这一巨大变化为我国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加大对于国民教育的投入力度和关注力度,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逐步的实现中等教育的普及化,扩大义务教育的范畴,让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接受中等教育。

5.引导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社会建设过程来看,社会组织在现代国家建设发展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近年来,国内社会组织建设方兴未艾,并且涉及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和民生等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视社会组织的巨大作用,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大对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力度。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同时也是国家管理的主要工具。我们在面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时,一定要进行科学引导,把社会组织的建设目标同我国国家社会的建设目标统一起来,把社会组织的利益的实现同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实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全民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吴华燕.中国社会管理科学化的理论阐述[J].青春岁月.2013(24)

[2]徐延辉,兰林火.社会建设研究:回顾与展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3]马良灿.迈向“能动型社会管理”[J].中州学刊.2013(08)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10(06)

[5]陆学艺.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J].探索.2010(05)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