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2014-05-18谭亦斌吴云娥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水平因子差异

谭亦斌,曹 智,吴云娥

(1.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63;2.广州体育学院网络中心,广东 广州 510663;3.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 科研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7)

国内的一些学者【1-7】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部分省市、部分项目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这些省市、项目的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亟待改善。广东是我国的体育强省,在历届全运会金牌榜和积分榜上都名列前茅,对广东省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现状。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旨在让更多的研究者和专家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并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积极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省省队在役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70份,有效问卷为359份,有效回收率为97.02%。样本年龄为13-30岁,平均年龄为20.06岁;训练年限为2-17年,平均训练年限为7.09;其中男194人,女165人;运动项目包括射击、射箭、拳击、柔道、跆拳道、击剑、柔道、足球、赛艇等11个项目。

1.2 研究工具

选用SCL-90量表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该量表由90道题构成,基于因子分析划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该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从无(1)、轻度(2)、中度(3)、偏重(4)、严重(5)”进行评定,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为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除以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为因子分。本研究中SCL-90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16,分半信度为0.9315。

1.3 施测与数据处理

本次问卷调查是在运动员正常训练非赛季时进行的,由专门培训过的研究人员组织测试,在教练员或管理人员的配合协助下进行团体施测,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施测后问卷当场收回。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问题检出率

从表1可见,高水平运动员SCL-90各因子发生频率除在恐怖、精神病性2因子较低外,其他因子相对较高,在这些因子中,2≤因子分<3的频率分布范围为10.6~31.8%;3≤因子分≤4的频率分布在2.5~7.5%。数据表明有10.6~31.8%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大部分因子上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反应,有2.5~7.5%的高水平运动员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2 高水平运动员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

表2 高水平运动员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

从表2可见,高水平运动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因子上平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而在躯体化、抑郁、偏执等因子上平均值虽高于全国常模,但差异不显著;在精神病性因子上平均值低于全国常模。

2.3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性别差异

从表3可见,女运动员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男运动员,且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差异极其显著。

2.4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项目差异

表3 高水平运动员SCL-90各因子得分性别差异比较

表4 高水平运动员scl-90各因子得分项目差异

从表4可见,集体项目运动员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个人项目运动员,且除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外,其他因子差异显著。

2.5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

表5 高水平运动员scl-90各因子得分年龄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未成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成年运动员的差,且除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外,其他因子差异显著。

表6 高水平运动员scl-90各因子得分运动水平差异

2.6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运动水平差异

运动水平是按运动员测试时所获得的运动等级认证来划分的。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人数分别是:健将运动员158人,一级运动员131人,二级运动员70人。从表6可以看出:与一级运动员、健将运动员相比较,二级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水平的高水平运动员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等因子上存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因子上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见表5)。进一步的多重分析比较发现:在差异显著的三个因子上,二级运动员与一级运动员和健将运动员的差异都显著,而一级运动员与健将运动员之间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

3 分析与讨论

3.1 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现状

高水平运动员中有10.6~31.8%的运动员在大部分因子上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反应,有2.5~7.5%的高水平运动员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相比较,高水平运动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多个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广东省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对其他省市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7】。分析影响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所处环境的影响。高水平运动员是个特殊群体,更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乐观与所处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运动员所处环境由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运动队环境三方面构成。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各类科学技术的应用,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生活结构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思潮、各种观念不断的冲击甚至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运动员作为社会人其心理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同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运动员对未来更容易产生迷茫、担忧等不良心理;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人的影响截然不同。而有些家庭父母不和或离异等容易造成子女性格暴躁、心理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运动员虽然较同龄人更早离开家庭,但家庭的影响仍然非常重要;运动员长期生活在运动队环境中,与外界的人和事接触较少,与外界环境相比较,运动队环境相对简单枯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造成精神疲劳、压抑等不良心理。二是运动员自身原因。人的心理过程是伴随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发生的,受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方式的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大多数没有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受文化水平和知识面的限制,遇到问题时,很多运动员不能全面合理的解决问题,容易采取偏激或者过激的方式,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一些困扰。

3.2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性别差异

女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性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差,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1,4]。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女性在生理、心理承受力方面都比男性要低。由于性别差异,女性在社会期望和自我要求上也都与男性存在极大差异,一般而言,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女性对自我的要求都比男性要低。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对生理和心理极限进行挑战,要求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奋进,性别角色的差异和竞技体育的高要求是导致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3.3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项目差异

根据参加比赛人数的多少,以及参赛运动员在比赛之中的相互关系将项目划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9】。本研究将广东省高水平运动员按此标准分类,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集体项目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个人项目运动员差。造成不同项目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材要求。研究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个性特点要求不同,根据科学选材要求,使不同个性特征的运动员从事不同的运动项目,而不同个性的运动员应对刺激时,心理应激反应不同,从而引起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二是项目特点。研究表明,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存在极大的项目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人际关系、角色地位、责任分担、战术安排、教练员影响等多个方面。另外,从往年的年度锦标赛和历届全运会的比赛成绩来看,在广东省竞技体育格局中,个人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集体项目的成绩,运动成绩的差异也是影响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运动员心理健康差异的原因之一。

3.4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成年的标准,将广东省高水平运动员从年龄上分为成年运动员和未成年运动员两组,并进行差异性分析比较,发现:未成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成年运动员差,且在多个因子上差异显著。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除了年龄上的区别外,更重要的是经验、知识、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未成年人在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都比成年人差,在心理上对家人、长辈存在明显的依赖,这可能是造成未成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3.5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运动水平差异

运动水平是按运动员所取得的“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划分的,对不同等级的运动员进行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出:二级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且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等因子上与其他两个等级的运动员差异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与运动等级密切相关。研究证明: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在比赛情景中思维表征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专家型运动员具有更有效的条件概念和行动概念【10】。这表明,在同样的问题情景下,高水平的运动员比低水平的运动员更能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水平运动员能更多体会到成功体验,心理健康状况也相对好些。

另外,本文将训练年限按5年以下、5-10年、10年以上进行分类并分析比较,发现对于不同训练年限的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训练年限从接受专业训练开始计算,不同项目运动员成材的时间周期不同,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运动员按运动年限进行比较时最好能按项目展开。

4 结论与建议

(1)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是在运动员非赛期正常训练期间进行问卷的收集,反映的是运动员日常训练和生活的心理健康水平。竞技体育是由训练和比赛组成,比赛相对训练来说,环境更复杂,运动员所面临的应激刺激更多,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更大,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更差。在此,呼吁体育相关部门重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

(2)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通过分类比较发现: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差异、项目差异、年龄差异、运动水平差异,且女性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比男性差、集体项目运动员比个人项目运动员差、未成年运动员比成年运动员差、二级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比一级、健将级运动员差。同时也发现:这些差异集中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等因子上。因而,在对高水平运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运动员性别、运动项目、年龄、运动水平等的差异。针对不同项目、不同运动水平、不同年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是笔者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之一。

[1]谭亦斌,季健民,李吉如,等.广东省部分水上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相关关系的研究[J].军事体育干部进修学院学报,2011(1):121-124.

[2]周毅刚,房淑珍,刘杰,等.女运动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134-137.

[3]周全.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7):36-38.

[4]陈永珍.游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护理研究,2001(3):52.

[5]胡桂英,叶春芳,胡来明.优秀射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6):51-54.

[6]陶英朴.对运动员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0(3):44-46.

[7]夏娇阳.对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4(5):60-61.

[8]陈倩,陈金华,黄君遥,等.广州市医学生scl-90量表测试与全 国 诸 常 模 对 比 分 析[J].医 学 教 育 探 索 ,2007(6):1086-1088.

[9]李安民,张春华,袁东.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自信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133-136.

[10]郭爱英,宫梅玲,张洪涛,等.“四法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23-24.

[11]阙墨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145-147.

[12]张廷建.人格结构理论对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159-160.

猜你喜欢

高水平因子差异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