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是一座关 又是一座城

2014-05-17

河南电力 2014年9期
关键词:关隘函谷关新安县

田 轲 陈 杰

提起汉函谷关,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它是我国古代两京(西安、洛阳)古道上重要的关隘之一。

汉函谷关位于新安县老城东约500米处,是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也就是说,汉函谷关其实是楼船将军杨仆移来的。杨仆是西汉名将,老家在今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当时函谷关或潼关以西被称为关中或关内,以东则被称为关东或关外。杨仆只因是“关外民”,战功再显赫也不能获得关中封地,只能当一名惹人耻笑的“关外侯”,这怎么行?于是,他向汉武帝上书提出徙关的请求,本来不太靠谱的事情竟然得到汉武帝的恩准!就这样杨朴硬是将函谷关东移150公里“复制”到了今天的新安县城附近。与原来的秦关对应,移来的这座关就叫汉关。

杨仆初建的汉函谷关是什么样子呢?南北朝时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如此描述:关楼高耸,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宜阳散关,北越丘陵,直抵滔滔黄河,宛若绵延百里的长城,规模宏大,气势甚为壮观。自此,汉函谷关作为各朝各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汉武帝初(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函谷关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历史见证。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朝廷曾置八关都尉,汉函谷关居首。南北朝时,北周武帝保定五年十月,朝廷改汉函谷关为通洛防,大将贺若敦以中州刺史镇守关防。隋炀帝时期,曾在此营造显仁宫。唐显庆五年,朝廷曾在汉关附近建合璧宫……由此可见,汉函谷关一直都是有史可载的关城,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东都洛阳的门户、控东西两京的要道、抵御异族入侵的屏障。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的作用逐渐淡去,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宋以后的800多年间,汉函谷关或毁于天灾,或毁于战乱,风雨剥蚀,屡遭破坏。据《新安县志》记载,1923年,新安人张钫任国民革命军20路总指挥,他出资重修汉函谷关,并力仿旧制,关洞下半部分尽用古关基石。修复后的关楼高83米,分上中下三层,顶层为飞檐画栋的亭阁,中层为方形阁楼,底层城楼正中有一拱形门洞,供东西交通之用。西边城门上,“汉函谷关”四个大字为康有为所题。关隘主要包括关楼、鸡鸣台、望气台、南关墙、北关墙等。

为保护这座古代关隘,近年来,上级文物保护部门对汉函谷关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截至目前共钻探面积13.9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发现,除了是关隘,汉函谷关还是一座城,城内有城墙两座,石块垒砌的坡道一条,城墙附近还有承租的房屋基址遗址,由此推断汉函谷关不仅是一座关隘,而且还是由城墙围起来的一个封闭空间,是一座城。同时考古工作者发现,除了汉代道路遗址外,还发现了一条早期道路,这条道路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周秦古道的一部分。考古发掘的重大突破还在于:在函谷关关城内发现了房屋基址遗址、排水渠以及数十枚函谷关遗址的代表性遗物——“关”字瓦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每当吟诵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时,不由让人产生一睹“汉时关”雄风的渴望。近年来,上级文管部门对函谷关积极进行开发和保护,面貌大为改观。如今,作为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汉函谷关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2007年10月,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捆绑项目预备名单,2012年又被列为“丝绸之路”项目的遗产点,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2月,汉函谷关遗址入选2013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项目。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新安县汉函谷关在历经了提名关、文本申报关和验收关后,最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关隘函谷关新安县
关隘:要道门户
从《二年律令·津关令》看汉初中央辖郡的巩固与发展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新安县
新莽时期“函谷关门”画像砖研究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新安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对策
新安县
睢宁九女墩汉墓“老子西出函谷关图”考
汉函谷关遗址考古 千年古关露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