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醉曲乡700年

2014-05-17Article邱莉娟Pictures刘亚辉

河南电力 2014年1期
关键词:马街溪畔三弦

文 Article_邱莉娟 图 Pictures_刘亚辉

宝丰县马街村,是豫西伏牛山脉下的一个古老村庄。每年春节一过,各地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这就是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至于为何在这荒天野地里沿袭几百年而不衰,也有许多传说,但比较多的说法是:当年有一位道行极高的高僧,一生云游四海,以说唱之术,宣扬佛法,教化众生,功德无量。有一年的正月十三日,高僧身染重病,当行游到宝丰县马街村口时,体力难支,自知时日无多,为不扰人,高僧径直来到村北麦田,打坐圆寂。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僧,在他圆寂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小庙,当地说唱艺人,每年正月十三都在此举行书会,祭奠高僧,后名声渐远。

马街虽小,却是艺人心中的圣地。不论是曲艺名家,还是乡村艺人,到马街说唱,是一种化不开的情结。艺人们说书亮艺,以书会友,切磋技艺,争当书会状元。无论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溪畔河边,沟坎连着沟坎,戏台连着戏台,书摊挨着书摊。艺人们或脸对脸、或背靠背,打起简板,拉起胡琴,顷刻便陶醉其中了。在这神奇的乡音大舞台上,你唱你的,他唱他的,有人听时神采飞扬,无人听时自得其乐。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风刮不走,雨打不散,千余台书摊汇成一个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他们说古道今,唱者如在梦里,观者如痴如醉。在千把胡琴、万双简板的颤动中,艺人们演奏着世代相传的乡音大律,尽情地释放和宣泄内心的欢悦和悲苦。

如今的马街,依然沿袭前古,每年正月里年味儿正浓时,人们就早早地拾掇客房,备好吃的用的,单等书会那天待客了。艺人们也早盼着这一天,书会前一天风尘仆仆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待落好脚喘匀气儿,十三那天起个大早来到会场,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溪畔河边,瞅好地方,桌凳一摆,打起简板,拉起胡琴,顷刻间,韵味儿十足的说唱声就飘荡在田野里。这一天,马街内外,万头攒动,千座书棚吹拉弹唱,盛况历年如此。书会现场说的、唱的、听的、看的、逛的好不热闹。

书会每年亮出的曲艺种类中,河南坠子一直是“花中夺魁”,其他还有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等。说唱内容多是劝人向善的。随着丝弦一响,艺人或目瞪手挥荡气回肠,或凄切得噎场连连,唱念做表,虽没有舞台上专业演员讲究,却也是有板有眼,恣意驰骋,本色天然。

“赛书竞拍”是书会场上最热闹的看点了。在马街说书,行话称“写书”,如果水准上乘内容好听人品又好,就会被人请去包场,即被“写走”。每年被“写走”价格最高的便是当年的书状元。每逢这时,诺大的麦田里,艺人们共同拉响二胡、弹起三弦、敲响简板,一时间旷野弦声、书嗓、人声大作,满山遍野简板颤动,丝弦声声,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形成了唱“对台戏”的局面。

马街书会世代不衰的根根梢梢、脉脉络络,书会上精彩的点点滴滴、丝丝缕缕,足以描绘出一幅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风俗画来。正如观者所评:“鼓子声声走雷喧,琴声悠悠流细涓。大调坠子传神韵,唱醉听客马街前。”

猜你喜欢

马街溪畔三弦
爷爷的三弦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溪畔望月思乡
马洋溪畔的花与琴
薛莉:因为一座城,爱上摄影
记忆深处的马街书会
泥巴地里的曲艺盛会
——马街书会
朝鲜音乐历史上的三弦与三竹
廊桥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