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层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微观层次变形机理研究

2014-05-17刘道杰高文明付小坡温玉焕冯旭光

特种油气藏 2014年3期
关键词:变形

刘道杰,高文明,付小坡,温玉焕,冯旭光

(中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 063004)

深层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微观层次变形机理研究

刘道杰,高文明,付小坡,温玉焕,冯旭光

(中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 063004)

深层低渗油藏生产过程中,近井区域储层孔隙性和渗透性急剧降低,造成油井低压低产和注水井低注入或注不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基于低渗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变形力学行为,利用微观动力学原理,综合位错运动行为、位错密度及位错增值机理,建立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微观动力学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井筒周围储层孔隙性在开发过程中大幅度下降,破坏了井筒周围原油流入井底和注入水流入地层的通道。开展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微观变形规律的研究,对编制低渗油藏开发方案及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深层低渗油藏;变形;孔隙度;微观层次;位错理论

引言

针对低渗油藏的变形力学行为[1-3],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4-7],但在微观上认识还不清楚。低渗油藏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4],在微观层次上的变形力学行为也较常规油藏更明显。以低渗油藏矿物晶体为研究对象,引入位错理论[8],建立描述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的微观动力学模型,从微观层次上揭示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的物理力学行为,为合理控制油水井工作制度及提高油藏开发效果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1 位错基础理论

矿物晶体受变化应力时,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分界线称为位错,它准确描述了晶体受不同应力作用下的运动行为。对于深层低渗油藏来说,其最大剪应力τ比较低,为方便计算,引入Perers-Nabarro临界应力,将储层介质变形的应力敏感性用位错滑移速度[8]表示为:

深层油藏通常存在高温,在此条件下,当晶体仅受某一不变方向应力时,位错会沿平行于Burgers矢量的方向移动,此时,位错滑移速度可表示为:

式中:L为障碍间距离,nm;ta为位错翻越障碍时间,s;ts为位错翻越相邻障碍的滑移时间,s;a为实验常数;γ为原子翻越障碍频率,s-1;Ua为位错吸收的活化能,kJ/mol;T为储层温度,℃;b为Burgers矢量;B为黏性系数。

油藏投入开发后,当晶体受不同方向应力作用时,位错运动方向与Burgers矢量随之变化,此时位错滑移速度可表示为:

式中:G为实验常数;λ1为位错宽度,nm。

2 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微观动力学模型

岩石微观动力学研究表明,储层岩石随着净上覆压力的增加,先是发生晶粒有利取向的位错运动(微观塑性变形),然后才是宏观变形。岩石受应力越大,位错运动速度也就越快,该运动行为称为位错增值。当位错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微观塑性变形就逐渐转化为宏观弹性变形。对于低渗油藏来说,其应力敏感性越大,就越容易产生位错增值行为。位错增值方程可写为:

用位错密度表征位错运动速度,描述油藏岩石变形与上覆压力的变化率,其表达式可写为:

著名微观力学家Egon Orowan提出了表征应力、应变率、位错密度及位错增值率的相互关系,定量描述晶体滑移系统的位错增值行为,引入ψs(τ,n),可写成:

综合位错运动行为、位错密度及位错增值机理,利用平均位错密度将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过程表示为:

式(7)即为描述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的微观动力学模型。右端第1项表征位错密度的变化量,第2项表征不同应力状态下位错增值的变化量,第3项表征位错密度和位错增值共同作用下的湮灭。模型采用应力增量的方式求解,利用数值计算程序,计算储层参数沿油藏径向距离的变化规律[8]。

3 实例分析

以南堡凹陷高尚堡深层高12断块为例。该断块油藏埋深为3 300~4 000 m,储层为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孔隙度为7.5%~16.5%,平均为14.37%,渗透率为2.6×10-3~111.4×10-3μm2,平均为22.36×10-3μm2,属低孔低渗油藏类型。该油藏2012年6月投入开发,目前油井开井9口,日产油为13.5 t/d,含水率为16.6%,注水井6口(其中5口注水井2013年10月停注,1口为2013年10月转注井),采出程度为3.23%。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注水井注不进水,油藏能量下降快致使油井低压低产。

3.1 储层孔隙性分析

应用建立的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微观动力学模型,分析高12断块油藏存在上述问题的作用机理。基于该断块油藏基本物性、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及孔渗数据(油藏原始孔隙指数取18.37%,孔隙度取15.52%),利用数值计算程序,分别计算油藏生产30、60、120、180 d储层孔隙指数和孔隙度沿径向距离的变化关系(图1、2)。

图1 不同时间储层孔隙指数沿油藏径向距离的变化关系

图2 不同时间储层孔隙度沿油藏径向距离的变化关系

由图1、2可以看出,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油藏近井筒周围储层孔隙指数和孔隙度下降幅度越来越大,近井筒周围渗透率也大幅度下降,破坏了井筒周围原油流入井底和注入水流入地层的通道,从而导致油井低压低产、注水井注不进水等问题。

3.2 模型验证

高12-32井为高12断块2012年6月投产井,投产初期自喷,日产液为10.5 m3/d,油压和套压分别为3.4、4.4 MPa,测井解释射孔井段孔隙度平均为12.94%,渗透率平均为30.93×10-3μm2,校正后有效渗透为11.30×10-3μm2,说明投产初期井筒周围储层孔渗性良好[9]。

自喷生产第80 d,日产液为2.5 m3/d,油压和套压分别为0.3、0.8 MPa,井筒周围储层已受到破坏,油井产液量较低。根据方案部署意见,该井实施转注,注水210 d后,配注30 m3/d,实注1 m3/d,油压和套压分别为30、30 MPa,表明原本已破坏的储层无法通过增加井底压力的方式完全恢复(储层孔渗伤害实验证明,低渗油藏孔渗仅能恢复原来的10%左右),从而导致注水井注入量低甚至注不进。

为了解储层物性情况,该井注水70 d时进行压力降落测试,选择“井筒储集+表皮效应+均质储层+无限大边界”理论模型分析[10-11],解释储层有效渗透率为0.18×10-3μm2,较储层原始有效渗透率下降98.41%,再次证明井底压力下降致使井筒周围储层孔渗指标大幅下降的结论。

3.3 开发对策

上述分析表明,已经破坏的储层物性对油水井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开发该类低渗透油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控制油水井生产工作制度,保持油水井周围储层在较高的孔渗状态下工作。

(2)当井底压力降低时,应及时补充地层能量,防止井筒周围储层破坏。

(3)针对已破坏的井筒周围储层,可依据储层特性及破坏程度,采用微破裂、酸化、压裂、增注等方式沟通井底与储层深部的通道,恢复油井生产或注水井注水。

4 结论及建议

(1)基于低渗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变形力学行为,从微观层次上建立了低渗油藏储层介质变形动力学模型。

(2)实例分析表明,深层低渗油藏开发过程中,造成油井低压低产和注水井注入量低或注不进等问题的作用机理为:近井筒周围储层孔隙性和渗透性的大幅度下降,破坏了井筒周围原油流入井底和注入水流入地层的通道。

(3)深层低渗油藏开发时,应采用超前或同步注水、合理控制油井工作制度等方式,保持井筒周围储层处于良好的孔渗状态下工作,防止井筒周围储层发生破坏。

[1]滕建彬.基于低渗透成因分析的储层分类方法——以临南洼陷带沙三段下亚段碎屑岩储层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5):6-9.

[2]Sulem J,Ouffroulth H.Shear banding in drained and untrained triaxial tests on a saturated sandstone: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evolu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Mining Sciences,2006,43(2):292-310.

[3]张国辉,任晓娟.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 (2):94-99.

[4]李芳芳,高旺来,杨胜来,等.安塞油田高52区低渗油藏储层敏感性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19(4):127-129.

[5]高辉,孙卫,高静乐,等.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1,30(2):89-93.

[6]王培玺,刘仁静.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系数统一模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2):75-77.

[7]熊健,王绍平,郭平.低渗油藏水平裂缝井增产规律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19(6):101-103.

[8]戚承志,钱七虎.岩体动力变形与破坏的基本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6-132.

[9]武毅,肖红林.辽河油田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标准建立[J].特种油气藏,2012,19(6):91-94.

[10]刘文超,张世明,刘晓燕,等.变形三重介质低渗透油藏双渗流动模型[J].特种油气藏,2010,17(3):73-76.

[11]张利军,程时清,尹洪军.双渗三重介质油藏试井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8,15(5):66-69,73.

编辑姜岭

TE311

A

1006-6535(2014)03-0090-03

10.3969/j.issn.1006-6535.2014.03.021

20130816;改回日期:20140401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油气田开发动态预测预警及优化控制”(20095121110003)

刘道杰(1981-),男,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201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从事油气藏开发动态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变形
变形记
谈诗的变形
柯西不等式的变形及应用
一道高中联赛题的推广与变形
“变形记”教你变形
变形的脚丫
不会变形的云
“我”的变形计
会变形的折纸
反向变形约束在梁类件焊接变形控制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