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南极科考之旅

2014-05-15谢晓尧

大众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长城站雪龙海豹

身穿中国红,出发

2013年12月12日上午11点,登上由贵阳飞往北京的CZ6187航班——这,是我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项目的起点。连续一周的行囊准备,心情变得不是出征前的兴奋,而是担忧极地诸多未知因素的忐忑。

下了飞机,刚一入住中国职工之家,我就兴冲冲地步行到国家海洋总局极地办领取赴南极的生活必须品。一个红红的大帆布袋,塞得满满的。回到住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畦!东西真不少,墨镜、棉手套、防寒绒衣、防幅射面罩、防晒霜、唇膏以及足有5斤重的防寒登山鞋等。

当然,最重要、最显眼的还是那件多少人向往拥有的中国红科考服。制服的左上方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右上边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的英文缩写:CHINARE。

我急忙戴上绒帽围脖,配上大黑滑雪镜,穿上科考服。顿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终于要代表祖国去南极了!

12月13日下午1点30分,我们一行14名科考队员搭乘飞机从北京飞往巴黎,此段旅程约8800公里,到达巴黎时,已是当地时间12月13日17点45分,也就是北京时间14日清晨0点45分。12月13日23点20分(北京时间14日清晨6点20分),我们勉强睁开一夜未眠的双眼,在戴高乐机场留下第一张全体合影后,就登上了从巴黎飞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法航AF406航班(全程7292英里)。之后,再转机飞往智利最南端的小镇蓬塔阿雷纳斯(全程约3000公里)。眼看,南极越来越近了!

莲塔:人类探寻南极人陆的启航地

当地时间2013年12月15日中午,一抵达蓬塔,我们就感受到高纬度的威力。尽管正值蓬塔的盛夏,但刺骨的海风“督促”着大家赶紧又换上了冬装。

别小看蓬塔,历史上它可是大名鼎鼎。1772~1775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开始了人类寻找南极大陆的第一次尝试,他2次进入南极圈,进行环南极航行,可惜他最终与南极大陆“擦肩而过”,并得出“不可能存在一个南方未知大陆”的结论。

俄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瑞典人随后也加入了找寻南极大陆的行列。他们中大多教人,当年就是从蓬塔小镇扬帆远航的。至今,小镇上仍有许多纪念这些勇士的雕塑。

《南极条约》冻结南极领土主权问题

智利时间2013年1 2月1 6日凌晨5点,我们一行奔驰在蓬塔至机场的途中,车外下起了中雨,海风呼呼地刮个不停。天气这么差,南极乔治王岛的气象状况不是更恶劣吗?飞机能起飞吗?起飞后能降落吗?据说,曾有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因天气原因在蓬塔呆了整整一周才成行。

上午9时,我们拿到了从蓬塔飞南极乔治王岛的登机牌。登机牌很特殊,是一块长长的塑料板。我想,这算是允许踏上南极大陆的“签证”吧。

写到这里,不得不谈谈南极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1908年至1948年间,先后有英国、澳大利亚、智利、挪威、阿根廷、新西兰、法国等7个国家依据“发现论”、“占有论”、“扇面论”等理论,正式宣布对南极的部分地区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而美国和前苏联则再三申明保留对南极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依据和权利。由此,1959年签署、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暂时冻结了南极领土主权问题,强调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鼓励在南极进行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开始登机了。南极大陆的形状像人的胃,此刻我们乘坐的飞机,正向这个胃的入口飞去。蓬塔到南极乔治王岛全程1000多公里,需飞行两小时。

长城站时间2013年12月16日上午11点(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6日晚上11点),在经历了4天3夜84个小时、23466余公里的飞行后,我们一行终于踏上了南极大陆。

1984,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南极大陆

2013年1 2月1 7日,到达南极大陆后的第一个清晨,兴奋得一夜未眠的我,顾不上时差,穿戴好防寒服、墨镜和帽子后,急忙到中国长城站站区四处溜达。

站区内最醒目的当然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这白雪皑皑、万里冰封的南极荒原,我站在国旗下,面对长城湾大海,看着左边红色的新科研栋、生活栋、右边的食品库、贮油罐,前面的综合库,后面蓝色的综合栋和发电栋,我想,每一位科考队员和我一样,都会对“强大的祖国”一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591人乘“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船,从上海港启航赴南极洲进行考察。他们于12月30日抵达南极,登上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将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南极大陆。同一天,在乔治王岛上隆重举行了长城站奠基仪式。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个极地科考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此后,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这个长城站坐标被国人铭记。

南极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宝贵数据库和天然实验室。现已有30个国家开展了南极科考并建起80多个科考基地。我们长城站周边,就有智利、阿根廷、俄罗斯、韩国、巴西、乌拉圭6个国家的科考站。

南极最高等的3种原生态植物

稍作休整后,队员们随即着手开展科考。我也开始帮助考察队安装大气监测设备,进行植物采样。不知不觉,就忙到了凌晨1点,因为此时的长城站没有黑夜,我睡意全无,又没有电视,所以继续进行分样处理。

此次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计划中,我和乙引教授承担的是《南极乔治王岛地区植物光合适应多样性资源调查及大数据采集》的研究课题。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2350米)、气候最冷(最低气温达-89.6℃)、最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50毫米)、风力最大(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相当于12级台风风速的3倍)、冰雪最多(储存了全世界冰雪总量的95%)、冰盖最厚(最大厚度达4800米)、最长昼夜(在南极点,半年是极昼,半年是极夜)、暴风雪最多的大陆,生存环境十分严酷。

南极最高等的原生态植物只有3种:地衣、苔藓和藻类。它们长期适应极地极端寒冷、干燥和强烈辐射等特殊环境,形成了各种光合作用适应机制、物种多样性、代谢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endprint

这些生活在南极的植物,蕴涵着生命进化历程的丰富信息,代表着生命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是生物遗传和功能多样性非常丰富的资源宝藏。我们这一项目的考察目的,就是在南极进行生物遗传和功能适应性、多样性调研,并对植物资源进行采样,构建该地区植物光合作用形态和生理适应性及其基因资源数据库,为该地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抗旱抗冻植物资源开发提供基因资源。特别是贵州也有高寒山区,面临着高寒和干旱的考验,这一项目对贵州耐寒植物和抗旱植物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促进贵州师范大学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

企鹅“离婚率”只有14%

2013年12月18日,已是到达长城站的第3天,我的时差还没倒过来。总算领教了24小时都是白昼的厉害,要工作,还要写点科考日志,真急人!

上午10点,经南极极地办批准,我们一行5名科考队员在著名生物学家张正旺教授的带领下,进入保护区阿德雷岛(企鹅岛),进行企鹅现状调查。

企鹅岛面积近1平方公里,岛上约有2万只企鹅正在营巢繁殖,类型有三种:一类是帽带企鹅,体重约4公斤,颌下有一条黑色细条纹,类似“帽带”;另一类叫金图企鹅,体重约5~8公斤,头顶有一团白毛,嘴是红色的;第三类称为阿德利企鹅,其名字来自一位赴南极考察的法国船长的夫人,体重与帽带企鹅相当,头到颈部全黑。

通常上午退潮后,企鹅岛便会露出一条陆路与大陆相连,下午4时涨潮后,潮水淹没陆路,企鹅岛重新变成孤岛。所以我们必须在上午10点后步入企鹅岛,下午4时前通过陆路撤回大陆。否则,就只能在极寒的夜晚与企鹅相伴了。

进入企鹅岛后,大家开始分头统计企鹅孵化巢穴的数量。我注意到通常是企鹅爸爸在孵蛋,企鹅妈妈则守候在产床边。我好奇地请教张正旺教授:在企鹅2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通常是忠贞的“一夫一妻制”,它们有离婚的吗?张教授回答:有,离婚率约14%。“还好,比人类强。”我自语道。

企鹅的主食是南极丰富的磷虾,巢穴的周围遍地都是企鹅的粪便,到处散发着刺鼻的虾臭味。我暗暗发誓:回到贵阳后再不吃虾类食品了。

南极野外考察是件极苦的差事,脚下的每一步都是陷到膝盖的积雪,刺骨的海风吹个不停。我们每人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只露出双手便于操作。照像、计数,测海拔、经度、纬度并记录,刚开始我一见到企鹅还兴奋拍照,一连工作5个小时下来,看见企鹅都烦了。

还剩1个小时就涨潮了,我们必须返回。精疲力尽的我,已远远掉在队伍的后面,但一想到晚上孤单一人与岛上2万只企鹅共眠的恐惧,便拼命追赶,终于在陆路被淹没前回到了长城站。

企鹅怎样“成家立业”?

2013年1 2月21日,一早拉开窗帘,窗外又开始刮风下雪,南极的天气真是瞬息万变。

在张正旺教授的指挥下,我们继续到企鹅岛统计企鹅孵化巢穴的数量。我们一行7人顶着风雪,10点半就赶到了与企鹅岛相连的陆路口。可今天是小潮,海水还未退尽,见不到陆路。大家只好躲进避风口,嚼着饼干,一边补充体力,一边等候退潮。11点半,陆路已依稀可见,我们顾不上漫过脚背的海水,就淌过通道抵达企鹅岛。

企鹅筑巢繁殖的第一步,是由雄企鹅开始的。它建起一个简单巢穴领地后,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求偶活动吸引异性结成配偶。就像时下的男青年,先要购房,然后才谈婚论嫁一样。

企鹅“成家”后,孵化的蛋一般是两枚,通常由企鹅爸爸妈妈轮流孵化。雄企鹅孵化时,雌企鹅就到海里觅食,反之亦然。这就产生了一种可能性:如果夫妻一方在海里觅食时被虎鲸、海豹吃掉遇难,另一方不可能坚持一个多月的孵化期。当它无奈地离开巢穴去觅食时,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孵化卵或刚孵化出的小企鹅,就有可能被贼鸥或巨海燕等捕食性鸟类伤害或吃掉。

张正旺教授告诉我:因此,企鹅的孵化成功率只有40%左右。

企鹅数量正缓慢增加

下午3时,企鹅岛的统计任务终于全部完成。尽管全身被刺骨的海风吹得如冰浸一般,但大家依然精神饱满。

经过准确统计,目前企鹅岛共有约5800个企鹅巢穴。如果按一个巢穴两只雌雄企鹅、两枚孵化卵或两只已孵出的幼崽计算,全岛就有企鹅近3万只。

“看来,企鹅岛上的企鹅数量在缓慢增加。”张正旺教授说。

早在1993年,张正旺教授就作为中国第10次南极科考队队员,首次踏上南极企鹅岛对企鹅生存状况进行科考。据他介绍,当时岛上的企鹅巢穴总数大约有4900个。如今,20年过去了,可爱的企鹅数量正在逐渐增加,这说明南极的这些“土著居民”得到了人类的保护,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

实际上,这要归功于《南极条约》。从19世纪20年代人类发现南极大陆,到20世纪60年代《南极条约》的缔结,再到1998年《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的生效,南极经历了一个从被破坏到被保护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将人类在南极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以保护南极固有的荒野、美学、环境及其科学研究价值。

南极科考可促进环保

2013年1 2月25日,屋外正下着大雪,长城站全体科考队员坐在站内南极大学的教室里,聆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庆华教授的精彩讲座“极地地区环境研究”。

张教授介绍说,按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走过的历程:上世纪60~70年代是常规大气污染物控制,70~80年代是水体常规污染物控制,70~90年代是重金属污染控制,90年代以后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削减的问题。

此次科考,张正旺教授的课题是《极地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效应研究》。通常该类污染物(如DDT、灭蚊灵、二恶英等)的特征是难降解、生物富集、毒性、并向南北极长距离迁移;途径是通过大气、海洋洋流、迁徙动物、人类活动到达极地。

下一步,张教授将利用我国极地科考基地长城站这个平台,对南极大气、地衣、苔藓、土壤、沉积物和食物链样品进行采集研究,这必将促进全球的环境保护和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这是代表国家的研究水平,可见,中国南极科考有多重要endprint

测最电离层或能预测地震

和张正旺教授一样,我的队友、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年青英俊的陈奇东硕士,此次将进行另一项重要的科考项目:《南极长城站三频信标——GPS电离层联合监测及电磁环境监测研究》。

电离层是距离地球表面60~1000公里的被电离的大气层,含有大量受太阳、地磁等活动影响的带电粒子。当导航、通信、雷达等信号通过电离层传播时,必然受到这些带电粒子的影响,产生误差而影响精度。为此,人类通过对电离层连续的测量来建立模型、修正误差。

地球的南北极受太阳和磁场影响明显,所以对极地的电离层测量意义重大。我国自从建立南极长城站后,就开始对南极电离层进行连续测量。目前已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研究成果,用于建立和完善全球的电离层模型,估计将来还可以作为预测地震的手段。

坐拥“三千粉黛”的象海豹

2013年12月29日清晨,刮了24小时大风后的菲尔德斯半岛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是南极乔治王岛难得的好天气。上午8时,我们一行8人在长城站第29次南极科考队越冬队员妙星的带领下,到菲尔德斯半岛的西海岸,调查生物多样性并统计海狮、海豹的数量。

妙星是研究鳍脚类动物的专家,为了持续地观察动物,已在长城站呆了1年多。据他介绍,鳍脚类是足如鳍状的水陆两栖哺乳动物总称,在南极大陆主要有海狮和海豹。

今天的运气真好在西海岸的幸福湾,我们见到了一对南极毛皮海狮母子。我趴在沙滩上足足一刻钟,用镜头记录下这母子俩一幕幕精彩的互动瞬间。

一般来说,雌性南极毛皮海狮体长约1.2~1.4米,重20~50公斤;幼崽长58~66厘米,重约5~6.6公斤。但雄性海狮就要大许多,体长可达2米,重约80~200公斤。毛皮海狮生性活跃,好奇心强,不惧怕人。但别看它们样子可爱,除了以磷虾为食外,他们也吃企鹅。目前,南极毛皮海狮的种群数量已达到500万只。

在考察中,经妙星现场指导,我总算见到并学会区分岛上的几种海豹。与海狮不同,海豹的身体呈纺锤型,头圆,前肢短,后肢像美人鱼的尾巴,没有外耳壳。

我见到的第一种海豹是象海豹。雄性体长4~6米,重达4吨;雌性3~4米,重1吨;刚出身的幼仔长1.3米,重约50公斤。象海豹不仅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鳍足动物,也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目动物。雄性象海豹之间通常到9岁以后,便要开始进行残酷激烈的交配权争斗,唯有胜者才能坐拥“三千粉黛”。所以,海豹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

第二种海豹叫豹形海豹。因体型修长柔软、颈部有黑色豹纹斑点而得名。与象海豹相反,雌性豹形海豹比雄性大,长约4米,重550公斤;雄性体长仅3.5米,重300公斤。名如其兽,豹形海豹捕到企鹅后,用力前后摇晃,将猎物毛皮剥落,最快10分钟可吃掉一只企鹅。难怪我在海豹湾的沙滩上,发现了许多被潮汐带上岸的企鹅皮毛,它们极有可能是惨落海豹之口。

第三种海豹是威德尔海豹,由19世纪英国航海探险家杰姆·威德尔命名。威德尔海豹头小、眼大、口鼻短,脸上总带着微笑。它们性情温顺,容易接近,不吃企鹅,寿命比象海豹和豹形海豹都长,可达30年。

9天后,当我和其他5名科考队员再一次来到海豹湾时,刚一进海湾,我们非常幸运地遇到了第四种海豹——食蟹海豹。食蟹海豹嘴脸很长,拱嘴颇像猪,喜欢独居。虽然叫食蟹海豹,但它们只以磷虾为主食,并不吃螃蟹。成年的食蟹海豹长约2~2.4米,重达200~300公斤。它们性格暴躁,喜欢争斗,因此身上总是伤痕累累。

实际上,南极大陆上还有一种罗斯海豹,它们生活在人类难以到达的浮冰区,我们无法见到。

迟到12小时的新年

今天是2014年元旦,由于时差,我们在南极长城站比祖国晚了整整12个小时迎接新年的到来。这里没有电视,没有新年钟声,更没有维也那新年音乐会,感觉似乎少了许多喜庆。还好能用微信与网友们在一起,让我挥去了一缕思乡的惆怅。

许多网友问我:你们在长城站过新年吗?当然过今天,我们还邀请了韩国站的科考队员共进午餐、庆祝新年。中午的菜谱可丰富了,有猪腿、烧鸡翅、粉蒸排骨、现磨现做的煎豆腐、蛋花芥菜、八宝饭、汤圆等。这些美味佳肴,是武汉商学院的方元法教授、窦军香女士以及考察队的胡馨小厨师一直忙活到凌晨3点,才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豪华大餐”。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菜色太油腻了,应该来点新鲜蔬菜。没错,我们也希望这样,但“雪龙”号每两年才到长城站一次,运来所需的给养。所以,我们每天的食材都是冷冻的。虽然蔬菜很少,但午餐时我们喝的酒却非常不错,有石库门、糯米老酒和法国站长送的干红,称得上是中西混搭。

这两天,大家都关心“雪龙”号营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一事。其实,在南极大陆,各国科考队之间就像一个国际大家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紧急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一方有难,八方都会援助。例如,长城站区的通讯设备VHF电台和手持对讲机就有一个16频道供各国站、船之间通信,便于大家互相勾通,相互支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我在长城站最大的感受。

企鹅的双巢、单巢和空巢

元旦过后的第二天,张正旺教授、张庆华教授和我再一次进入企鹅岛,目的是完成张正旺教授对企鹅的双巢、单巢和空巢数的抽样统计。10多天未见,岛上的企鹅卵几乎孵化完毕,原先孵化的小企鹅,也成长得快有爸爸妈妈一样高大了。

何谓双巢、单巢、空巢?通常一个企鹅巢孵化的卵是两枚。如果现在巢中有两只雏企鹅,说明两枚卵全部孵化成功,这叫双巢;如果巢中只有一只小企鹅,说明在孵化过程中,贼鸥叼走了一枚卵,这叫单巢;如果巢中什么也没有,则说明两枚卵都被贼鸥或巨海燕吃掉了,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只好放弃这个家,所以叫空巢。

岛上有许多企鹅孵化聚集群,我们抽样统计发现,企鹅聚集群越大,双巢率越高,反之亦然。这说明聚集战胜邪恶,团结就是力量,南极世界也同样如此。endprint

目前,企鹅岛上共有3类企鹅:帽带、金图、阿德利。最近,长城站附近的智利空军基地碰巧闯进了一只帝企鹅。帝企鹅是企鹅中体型最大的一类,颈部有黄斑,体重达40公斤,体长超过1米,喜悦极寒。所以,帝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极点附近区域,在乔治王岛上极为罕见。

长城站里他乡似故乡

2014年元月9日,我和正旺教授到长城站的西湖山区采集地衣标本。长城站周边的陆地和岛屿上,生长着各种不同的地衣。据统计,南极大陆有各类地衣100多种。

地衣有什么作用?我请教了科考队的相关科学家,才知道地衣能加速岩石风化和成土作用,增加土壤稳定性和肥力,同时南极的鸟类也用它来筑巢。转眼之间,我们进站已近1个月,周边已考察得差不多了。而每到一处,我们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长城站的水源地被命名为西湖,站区背靠山海关峰,面对长城湾(海湾),右边是望龙岩,左边是玉泉河,对面企鹅岛上还有月牙湖和七星岩。感谢30年前建站前辈的命名!虽然长城站内的路标柱显示到贵阳的直线距离为15450公里,我却总感觉自己是置身祖国母亲的怀抱。全球1/5的鸟类在南极离开贵阳已整整1个月,告别城市的喧嚣,置身于广袤的南极大陆,我已逐渐适应了菲尔德斯半岛变化无常的天气和寂静的时空。唯一打破这宁静的,就只有南极鸟类的叫声了。

凑巧,张正旺教授给我们科考队员作了一个“南极长城站附近地区的鸟类”的讲座,结合我这段时间对鸟的观察,总算对乔治王岛主要的4种鸟有了初步认识。

在南极大陆及其周边岛屿生活的鸟类大约有1 00多种,数量为2亿只,占全球鸟类的1/5。

长城站周边海域最常见的是黑背鸥,因双翼和背为黑色而得名。它们喜欢群居,体长可达54~65厘米,展开双翅可达128~142厘米。黑背鸥对温度的适应性非常高,所以菲尔德斯半岛处处可见,我还有幸见到了它们的雏鸟。

贼鸥也是我们科考时常见的一类鸟,它呈褐色,体态粗重,体长约60厘米。它常常偷吃企鹅蛋,并不招人喜欢。可它们也有爱心的一面,当你靠近它们巢穴里的孵化卯时,贼鸥夫妻决不会离开鸟巢一步,一定与你拼个你死我活,是责任心非常强的鸟爸爸和鸟妈妈

南极燕鸥头为黑色,嘴是橙红色,长约40厘米,展开双翼可达80厘米,重量却只有100~180克。在蓝天下翱翔时,浑身洁白通透的它仿若天使。可你别靠近它的巢穴,否则它会像歼敌机一样对你进行轮番攻击,这时你就得小心自己的头了。

巨海燕是南极鸟类中个体最大的之一,体重近5公斤,双翅展开可达2 2米,头部呈白色,全身灰褐色,起飞时就像飞机一样需要滑行。但由于生态的恶化,岛上这种巨无霸已不多见。

长城站里的“贵州骄傲”

从到长城站开始,许多关心科考队的同事和同学经常通过微信问我:南极如此寒冷,你们怎样取暖?

作为在南极这样寒冷地区建立的常年科考站,长城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用电和取暖问题。发电机是整个考察站的心脏,机组每天24小时不间断供电,保障全站设备的运转和取暖。一旦停电,整个心脏就停止了跳动,后果不堪设想。

长城站的发电机组由三台柴油发电机组成,一台发电,两台备用。如果一台出问题,另一台立马顶上,还有一台备用,保证了万无一失。发电机运行产生的冷却水还能为全站提供生活用热水。每两年“雪龙”号到长城站一次的目的之一,就是从国内运来400吨低温柴油。

说到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小故事。从1984年中国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以来,每年长城站和中山站的柴油发电机组,都是由贵州柴油机厂派遣人员负责运行维护。3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停电事故,为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

今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员中又有3位来自贵州柴油机厂的技术工人,他们将作为长城站越冬成员,在整整1年的时间里,在地球最底部,忍受世界上最为肆虐的风雪严寒以及白昼、极夜的孤独和寂寞,共同维护站内心脏的正常运转。他们是贵州的骄傲,你们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徐文强、余贵强、严安刚。

让“雪龙”号不再受困于冰封大海

2014年1月16日,曹建军站长终于批准我们去科林斯冰盖采样。上冰盖的目的,是为钱作勤教授的科考项目“极地冰架热结构强度数值模拟仿真研究”采集科林斯冰盖多年未化的坚冰。

乔治王岛内,除了各国建站的菲尔德斯半岛外,科林斯冰盖就像一顶大帽子扣在乔治大陆上,高程达700米。年复一年降雪形成的积雪层在相互作用下,经过挤压排气,重结晶作用,形成坚硬而终年不化的冰,厚度高达300~400米以上。

吃过早饭,我和王项南教授、妙星、麻常雷一行在钱作勤教授的率领下,全副武装、迫不及待地出发了。友好的乌拉圭科考站科考队员用他们的雪地车把我们一直送到了冰盖脚下。尽管天公不作美,又是雨雪又是风,但我们一行在从未登过冰盖的激动心情以及小心翼翼地避开冰裂缝的忐忑中,亢奋地向科林斯冰盖高处攀登。

越往上走,下降风越大,我们仿佛像钻进了牛奶瓶,大家相互搀扶着攀爬了近4个小时,终于到达冰盖海拔175米处,成功采集到多年未化的坚冰。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我们不爬到海拔700米的冰盖顶峰?当然可以,但那要爬3天呢返回途中,我请教钱作勤教授:为什么要进行坚冰分析?“当然是研究出新的钢材料,使我们的‘雪龙号破冰船再不用担心被困在南极的冰封大海中。”钱教授豪迈地回答。

如何保护脆弱的南极净土?

近期的研究表明:旅游对南极造成了最大的环境破坏,南极旅游带来大量污染,如垃圾、噪声、痕迹污染(指人类踩踏造成的破坏)。美丽的南极世界,我们该如何保护这片地球上的脆弱净土?

1985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臭氧层空洞。通过持续观测,到1997年空洞已达2000万平方公里以上。这一发现,真正促进了全世界环保意识的大觉醒。endprint

截至2008年,共有2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个考察站和50多个常年科考站。按规定,南纬60。以上的区域由《南极条约》缔约国和协商国管理,而非联合国。《南极条约》明文禁止在南极从事军事活动,冻结任何形式的领土要求,保护南极生态环境,成员国之间有权相互进入考察站视察监督。中国是《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处理好科考站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建筑材料,恢复南极地貌,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名声和形象的大问题。

第30次科考队队员们一进入长城站,就在老队员的言传身教下很快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垃圾按类收集,能烧的焚烧掉,不能烧的装入集装箱由“雪龙”号运回国内处理;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一切按国际条约办理。为了尽可能少排放污水,我们很少洗澡和洗衣服。还好,南极没有PM2.5,衬衣穿了两周都不见脏。到野外工作,见到垃圾,哪怕是指头大小的塑料泡沫,我们都会拾起带回站内处理。

45天建成长城站

在长城站外出考察时,为保证安全,必须先查看当天的潮汐表和天气预报。2014年元月20日,天气预报有7级大风,不能外出。我独自一人走进站内陈列室,长城站30年的发展历程在眼前一幕幕重现,带给我强烈的心灵震憾。

上世纪80年代初,全球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科考基地,而作为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却在南极问题上没有发言权。1983年,中国政府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递交了加入书,之后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但在国际南极俱乐部里,有缔约国和协商国之分,只有后者才有南极事务的决策权,可当时的中国在南极还没设立考察站。1984年1 2月30日,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支考察队成功登陆南极洲,目的就是在乔治王岛上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常年科考站。考察队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仅用短短45天,终于在1985年2月20日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邓小平同志为此专门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长城站建成8个月后,1985年10月7日,第13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正式接纳中国成为协商国。从此,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有了表决权和管理责任。

此次南极之行,我有幸与当年的考察队员、现任长城站第30次南极科考队站长曹建军和前水手长傅炳伟成为队友。每天的朝夕相处,我总爱请教他们中国南极科考事业30年来的变迁。每次曹建军站长和傅炳伟都淡定地讲述他们3次在长城站和中山站越冬、10次在“雪龙”号上奔赴南极的动人故事。我仔细一算,30年来他们竟然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远离祖国的南极和茫茫大海上度过的。望着他们长年被强紫外线晒得黝黑的脸庞,我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就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

默默奉献的积淀吗

迎接“雪龙”号 提前过除夕

2014年元月25日,离返回祖国的日子只有一周了。昨晚接到“雪龙”号王建忠船长的通知:“雪龙”号破冰船将于元月26日中午抵达长城站。救援俄罗斯科考船、受困冰雪南大洋之后,不但没有延误,还比原计划提前3天到达长城湾。好样的,“雪龙”号!

但这下却把长城站的工作部署全部打乱了。曹建军站长果断决定:将除夕年夜饭提前到今晚过,从后天也就是27日开始直至31日,连续5天,全体人员分两班24小时作业,确保卸装完“雪龙”号运来的1000吨货物(包括长城站的建筑材料、两年的生活必须品及400吨柴油),使“雪龙”号能在2月1日准时离开长城站,奔赴阿根廷乌斯怀亚港。

通常,在南极长城站过除夕,是所有科考队员心里的企盼。届时,站内会贴春联、挂灯饰,张灯结彩迎接各国科考站的同行共庆,尽显中国新年的隆重和国际化。韩国人一般会开小艇来,乌拉圭人乘雪地车来,俄罗斯人驾驶皮卡来,智利人则骑雪地摩托来,智利空军和海军站的尉级以上军官甚至会带上全家来。大家在尽情享受中国美食的同时,相互传递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这,也凸显了南极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今年“雪龙”号提前到达,我们只好提早过一个简单的大年夜。我带来的几瓶家乡茅台酒,在方元法教杯,在向全国人民拜年、共祝祖国好的欢呼声中,把国酒茅台一干而尽。

中国南极科考的里程碑

“‘雪龙号到了!”2014年元月28日上午11时,看到“雪龙”号巨大的身躯徐徐驶进长城湾外的海面,长城站的每一位队员都激动得奔走相告、登高拍照、上网发图。

晚6点,我有幸参观了“雪龙”号。“雪龙”号的王硕仁政委热情地带我从12层控制台一直参观到底层动力机仓。据他介绍,1991年,中国南极事业出现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一中国有了第一艘大吨位(21025吨)、高抗冰能力的远洋极地船“雪龙”号,这大大提高了中国南极科考的运输补给能力,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南极考察的困难与瓶颈。

“雪龙”号使中国人在南极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扩展,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船上设施非常齐全:有巨大的仓储、各类学科实验室、直升机机坪机库、酒吧、游泳池、篮球场,甚至还有中国唯一的移动邮局,简直就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小城市。那么,“雪龙”号在各国极地科考船中处于何种档次?“当然是最先进的”王硕仁政委自豪地回答。

现在,南极科考任务已基本完成,我也该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回家的遥远路途了。但在南极度过的近50天辛苦并快乐着的科考日子,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责任编辑/任玉梅)

编后记

在谢晓尧教授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南极。那些可爱的企鹅、海狮和海豹,那些习性各异的海鸟,那些人类探索南极的故事与过往,让我们沉醉其中,久久回味。然而,真实的科考之旅却充满艰辛。

在南极之行中,61岁的谢晓尧吃过发黄的苹果、脱水的蔬菜,走过随时可能掉入万丈深渊的雪地和冰盖,有过10秒钟双手被瞬间冻僵的经历;他曾对着饿死的小海狮,慨叹大自然竞争的残酷:出现在死亡贼鸥胃里的塑料泡沫,让他在哀伤之余痛感南极环保的迫切性。此次科考,他在南极呆了近50天,其中2/3的时间在野外。每次外出,他都会带上饼干、矿泉水和10多个用于采样的空瓶子,去时轻松,回程则负重近20斤。就这样,他采集到藻类样品130余份、苔藓70余份、地衣80余份,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回到贵州后,他正着手建立这些植物的基因信息大数据库,以便进行进一步研究。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大事记

1984年1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乘“向阳红10号”船首赴南极。从这一年起,中国每年派出考察队前往南极进行科考。

1985年2月,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南极乔治王岛落成,结束了中国在南极没有考察站的历史。

1989年2月,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

1997年,中国开启前往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序幕。

1998年,中国首次开展对南极格罗夫山的考察,第一次从这一地区带回陨石样品。

2005年1月,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2009年1月,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昆仑站。

2014年2月,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完成建设。(来源:本刊资料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城站雪龙海豹
“雪龙2”号出征南极
“雪龙2”出征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纪行(三)
雪龙2号首航南极
南极不再“难及”,长城站旅游申请开放
我们的南极长城站
可爱的海豹
南极洲的中国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