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 提高“研学”成效
2014-05-15麦哲毅
麦哲毅
【摘 要】明确“研学”的学习结构,开展课内外的动手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感知探索、运用迁移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研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学”;动手操作;学会学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形象思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操作”是他们的爱好,所以,在明确“研学”学习结构的基础上,实践操作活动就成了提高“研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研学”的学习结构
借鉴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理念,结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及知识结构上的特点,要让学生进行“研学”就要从教会学生怎样“学”、如何“学”开始,“研学”的课堂学习结构可确立为:
课堂上,笔者先提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通过检测,暴露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在课堂中,笔者会着重让学生做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拎一拎、答一答、练一练。
二、提高“研学”成效的途径
(一)课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感知探索能力
1. 营造学习参与的氛围
让学生参与学习氛围的营造,增强其主人翁的内在意识,无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这一单元时,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家里带一件物品回校并在课堂中介绍。在这过程中,学生有这样的发现——有一部分的东西不需要称就知道重量(如独立包装的食品、清洁用品等等),而有一部分的东西必须要称一称才能知道它的重量(如水果、书本等等),这是因为独立包装的物品上有重量的标示,而其它的没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学习的过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非常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就更扎实了。
2. 游戏内化认知的规律
游戏是低年段学生离不开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人民币”时,笔者首先与班上的家长取得联系,在开展活动的当天,笔者与家委会的几位家长一起为孩子们布置了一个超市的模拟场景,同时为班上的学生分派好任务,并要求学生们自备“人民币”(假的)。活动开始了,学生们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收银员……场面可算是热闹非凡。而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毕竟生活经验有限,不善于归纳、总结,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与家长需从旁指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这一做法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有趣。
3. 操作实践验证学习内容
操作实践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如学生在进行实际物体估测的过程中,分不清“厘米”与“米”的运用。于是,笔者组织了一个实际的测量活动:在活动的前一天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子(有规定地要求学生带尺子,例如第一组要带长卷尺、第二组带小直尺、第三组带皮尺……),然后,笔者把教室里的所有物品都标明了长度单位,即学生必须以老师规定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第二天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很快就发现问题了,有些东西(例如黑板)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的话量出来的数额就变得很大,而有一些东西(例如粉笔盒)用米来作单位测量的话根本没法量(因为学生们还没学过小数)。最后大家一致通过,量长一点的东西用“米”作单位,量小的东西用“厘米”作单位会更方便。这样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操作实践,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厘米”和“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在操作中得到了提高。
(二)课外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运用迁移能力
1. 以“书”激趣,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恒常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书是培养注意品质的重要途径,如《小故事大道理》是一本有趣又有感染力的书,它以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诠释做人处事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领悟人生道理。《马小跳玩数学》里生动有趣又富逻辑思维的故事则能把学生引进数学学习的世界,引起他们的思考。
(2)开展课前“一分钟”,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笔者以“课前一分钟”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每天轮流让一名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或介绍番禺的景点美食、或作好书的推荐。通过课前一分钟活动,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学会与好书交朋友,与智慧牵手,让书籍为学生开启一扇心灵之窗。让同学们在自己的演讲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长的乐趣,为精彩人生奠基。
2. 社会调查,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知识来源于实践,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它、发展它,这正是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的极好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过程。如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会要求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除了能让学生巩固课内的知识外,还为他们的生活积聚了丰富的素材。如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这一单元时,笔者会要求学生到超市里调查某些特定商品的价钱,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人民币是如何标示的,当学生在找出目标商品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商品的价钱,认识到生活的来之不易,养成良好的品德。
3. 劳作形式,内化学生的学习知识
在独生子女“横行”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得异常重要。这可让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在生活中找寻合适的素材,以制作展示劳作的形式内化学习知识。如在教室里预留一块墙壁作为展示板,对学生将来的劳作进行及时的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实施的过程,即“寻找模范——鼓励表扬——个别辅导——再鼓励表扬——可以自主操作”的过程,学生从开始的做不来到后来的自觉做、争着做,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让学生把数学和实践有机联系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展起来,各方面的能力也会慢慢地提高。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赵颖,高乃芳,窦桂梅,焦玫.自主·愉快·创造性地学习[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边玉芳.儿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刘娟娟.有效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