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的“独角戏”到师生“共唱一台戏”
2014-05-15陈学芬
陈学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而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等。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素质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为根本目标。提倡素质教育,要先从课堂教学着手,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重视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什么是教学模式呢?“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2]教学模式有很多种,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两种,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教为导向”;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为导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唱“独角戏”与师生“共唱一台戏”。
一教师的“独角戏”与师生“共唱一台戏”
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很多年,国内的一些大学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学生静听,偶尔回答问题,师生间缺乏深层次的互动,学生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很少在课堂上主动发言。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获得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利于学生思索。久而久之,学生们形成惰性,不愿意主动学习知识,不利于发明、创造。我们的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创造型老师。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创造型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型老师采用富有创造性的方法教学,以身作则,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此外,传统教学模式还对广大学生的发言能力,尤其是那些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来说,非常不利。师范类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就学会如何讲课,而不是在日后的实践中摸索。师范类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应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教学模式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记忆为主变为思索探究为主的知识的汲取者。学生由教学活动的客体变成了主体,注重参与,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老师注重双向沟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参与意识与实践能力。冲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形式,创造重在参与、灵活生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这样才能由单一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情景式教学,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佑清,“强调以学为本,先学后教,以学论教”[3]。“先学后教是就教学关系和教学顺序而言的,其基本意蕴是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转变为指导者和辅助者,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顺序改变为学生‘先学而教师‘后教,以保证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4]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师生互动的频繁有利于师生间相互了解,改善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模式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可以促进学生人际交往、与人合作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5]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首先,教师主宰课堂的结果往往是教师们滔滔不绝地演说,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很多学生似听非听,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很明显,为什么一直持续下去了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传统教学观念所致。因此,推行新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师生角色。“主体性是现代人的最主要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发展人的主体性,提高教育效率和育人质量,这不仅仅是出于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学习的主体。”[6]因此,要“转变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树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7]
其次,积极借鉴欧美教学体制的优点,让我们的大学教育迅速与国际接轨。国外教育界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生往往被要求在课堂上发言,他们为此要精心准备发言内容,而老师针对学生们的发言情况重点讲授。“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注意启发式教学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许多课堂都以学生讨论为主,所以研讨会(Seminar)较多,并且老师多以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提纲及小论文(Paper)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中国在美留学生往往比美国学生会考试,但中国留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方面总体上讲则不及美国学生。总体说来,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多为‘应试教学,而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多为‘素质教学。”[8]
国际一流大学在课堂形式方面主要采用交流、讨论和研讨的形式,如斯坦福大学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式;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授式;问答式课堂教学模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教学。日本东京大学的课堂教学形式为:交流式(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大量交流谈论);专题报告和研讨式(专业学科采用专题报告和研讨式教学);讲授式(主要在前两年的通识教育期间采用);可变能力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媒介与学生学习活动有机结合)。endprint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扮演观察员、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各式各样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能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9]
第三,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探索新方法,进行教学实验,逐步进行模式改革。“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认为,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做中学”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观。“遵循‘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参与课堂技巧的设计与训练将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参与课堂的行动力,有助于增强师范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其创造力和在未来教育实践中的行动力。”[10]。教学模式改革也要在“做中学”,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
由于国内的高校常常是大班教学,要在一次课上让人人发言是不现实的,可以轮流发言。一班根据人数分成若干组,每组每次课推选一个代表发言,下次换另一个同学,每一个同学都要有发言、提问的机会。这样既能促进同学主动地学习、思考问题,也能保证老师的讲课时间。老师和同学可以平分秋色,如两个课时,一个课时由同学代表发言,第二个课时由老师补充发言,纠正错误,回答疑问,布置下次讨论的课题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这样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增进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友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注重配套机制的建立。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教学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机制。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的支持,教师、学生的配合,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家访认为:“影响学校教学改革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学校改革管理系统、学校改革人的系统、学校改革文化系统以及学校改革评价系统。”[11]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讲授式的局限性在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如果课下没有很好的准备而进行的一些探讨可能是无价值、无意义的,纯粹是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要把讲授式和研讨式结合起来,有些学科,有些内容适合讲授的就采取讲授式,适合研讨的就采取研讨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模式也会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化、科学化,以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013-10-09.
[2]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陈佑清.教学过程的本土化探索———基于国内著名教学改革经验的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
[4]刘家访.先学后教运行机制的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11(11).
[5]陈旭远.建构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1).
[6]华炜,刘九林.师范生“参与课堂”的技巧及训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7]赵曼初,彭介华.开放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考试尺度[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8]袁银传.中美高等学校教学体制之比较分析[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9]李贵安,赵志鹏,郑海荣,宋永成.国际一流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国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启示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10]华炜,刘九林.师范生“参与课堂”的技巧及训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11]刘家访.先学后教运行机制的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