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大漠胡杨
2014-05-15毕克
毕克
说起现在的日子,阿拉善右旗雅镇努日盖嘎查牧民陆永红的脸上笑开了花,两年前在当地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购买了1辆车,又接受了沙漠旅游驾驶培训,随后进入一家旅行社干起了沙漠旅游。“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放羊人能扔下鞭子,进城干起旅游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提起扶贫政策把他带上致富路,陆永红高兴地总有说不完的话。
阿拉善右旗隶属阿拉善盟,在这块内蒙古最西端的土地上,有奇异的大漠风光、秀美的贺兰山神韵、神秘的西夏古韵、雄浑的戈壁奇观、古老的居延文化、豪放的蒙古风情、悠远的丝绸文明……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成为阿拉善盟扶贫的一大特色。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阿拉善盟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自然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三大类景观组成,贺兰山宗教文化、巴丹吉林沙漠、金秋胡杨、航天基地、古代山岩画和现代化口岸等旅游景区,构成了阿拉善盟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阿拉善盟实施的“转移发展战略”,使有限的绿洲农业自然资源和城镇公共资源,难以容纳农牧区贫困劳动力转移需要。如何将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升级,为农牧民广开脱贫致富渠道,扶贫部门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有效的尝试。结合移民搬迁转移和整村推进发展规划进行开发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区,把农牧区旅游培育成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使农牧区旅游成为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扶贫部门根据各旗立地条件和资源优势,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开发扶持项目,阿左旗重点开发集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阿右旗重点建设“农家乐”旅游专业村、“沙漠人家”牧家游和开发沙漠探险旅游等休闲活动;额济纳旗打造居延文化、土尔扈特民族文化建设,重点开发“居延人家”、“土尔扈特风情园”、“胡杨村”等旅游专业村,为游客提供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通过旅游扶贫项目的定位和建设,从而实现农牧民就地转移就业,拓宽致富渠道。
开发建设 形成产业
扶贫部门采取项目补贴、政府扶持、农牧民自筹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把阿拉善独有的自然、人文、地理、民族等资源优势与扶贫开发工作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大胆探索、不断完善,组织实施旅游扶贫项目,扶持农牧民转移转产增收,形成了长效的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采取股份制形式,投资140万元,购置骆驼40峰、马20匹、电瓶车20辆、驼车20辆,扶持阿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巴音哈日嘎查退牧还草牧户114户277人从传统的畜牧业中走出来从事旅游业;投资466万元,购置139辆沙漠旅游车,建设腾格里月亮湖、天鹅湖和阿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旅游项目,年接待能力在10万人次,每辆车年均利润达到4万元以上,使贫困农牧民218户635人实现了转移就业,景区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退牧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项目区的贫困农牧民得到有效扶持,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转产致富的双赢效益。
近年来,额济纳旗广大农牧民积极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号召,放弃了传统农牧业,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转移搬迁。但是,这些农牧民搬出来后,大多数仅仅是领取草原奖补住在城镇,他们的生产性收入减少了,生活成本反而增加了。旗府达来呼布镇纳林高勒移民新村,近十年来安置了全旗各苏木镇转移搬迁的农牧民713户2246人,新区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每家每户占地1000平方米。前几年,由于搬出后放弃了畜牧业,牧民大多无所事事,纳林高勒新区曾经一度成为治安事故高发区。
为了帮助农牧民转产就业、增加收入,2011年,盟、旗扶贫部门在规划扶贫开发项目时,充分考虑纳林高勒移民新区水电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牧民相对集中、现有院落面积较大的优势,决定以扶贫项目为支撑,扶持农牧民建设具有的民族特色的餐饮、住宿项目,走发展旅游业增收致富之路。经过征求农牧民群众的意愿,最终确定了以有发展条件的农牧民作为试点,申报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集餐饮、住宿、体验民俗风情旅游产业为一体的“胡杨人家”。
“胡杨人家”民俗旅游产业项目设计投入了整村推进、产业化扶持、扶贫互助资金等三方面的扶贫资金和农牧民自筹资金共计400万元。对纳林高勒新区牧人街2公里的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装饰了沿街墙面,喷绘了民族特色的图案,对项目覆盖的67户农牧民家庭进行了室内外装修和卫生间的修缮。组织建设单位和农牧民代表分别赴阿拉善右旗、鄂尔多斯市进行了参观考察,对民俗风情项目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定购了特色蒙古包等一批民俗建筑装饰。
项目于2011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通过了上级的评定验收,正式投入运营。“胡杨人家”这种集蒙古族土尔扈特浓厚民俗特色为一体的大型餐饮住宿服务实体的建成,初步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胡杨人家”一条街。通过额济纳旅游网站的宣传和有关部门的支持,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胡杨人家”共接待游客1300余人次,住宿餐饮营业额达18.3万元,直接受益农牧民67户221人。节日期间,“胡杨人家”的农牧民身着民族服装,热情的礼仪、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游客的普遍赞誉。短短七天时间,该项目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农牧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坚定了走旅游产业发展致富之路的信心。
2012年,盟、旗两级将“胡杨人家”建设列入民生项目,扩大民俗旅游产业建设规模,总投资980.5万元,其中整合部门资金683万元,农牧民自筹297.5万元,建设了可同时供1033人住宿,1450人就餐的“胡杨人家”家庭旅店户饭店。统一院门样式,并统一编号,修建柏油街道1.5公里,全部安装路灯栽种了花草树木,直接受益转移搬迁农牧民167户521人,间接带动周边农牧民近1000人。2012年9月下旬—10 月中旬仅1个月的时间,共接待外地游客3万人次,户均增收10778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强化管理 凸显效益
在项目设计上,“胡杨人家”重点采取“公司+农户”、股份制、合同制或产权到户等多种形式,依托旅游开发公司先进的旅游开发理念及经营管理方式,让贫困农牧户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开展结对帮扶,积极扶持农牧民转产从事旅游业,带动他们增收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项目实施中,重点采取“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分步实施、逐项推进、各个突破”的方式,盟、旗和苏木镇共同筹措资金,对农牧区旅游点给予资金扶持,扶贫部门通过项目进行支持,实现了由点变到面变、由项目带动到整体推进的跨越,使有限的扶贫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让农牧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坚定了走旅游产业发展致富之路的信心。
在项目管理上,结合盟情,着力构建农牧区旅游发展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实行统一审批、统一流程、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的四统一”管理,促进农牧区旅游有序、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旅游扶贫作为多种扶贫方式之一,它的作用更直接、更到位、更能持久让贫困人口受益。阿拉善盟将坚定不移地走旅游扶贫开发之路,把旅游扶贫产业打造成集生态保护建设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朝阳产业,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