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培养的家庭困境与出路

2014-05-15戴斌荣丁步洲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

戴斌荣 丁步洲

摘 要: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培养有着特殊的作用,当前的一些家庭教育给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如教育目标单一,盲目娇宠,放任自流,片面追求成绩,注重功利性目标,缺乏必要沟通等。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家长的道德文化素养、提升道德文化教育水平、建立交流沟通的渠道、制订明确的约法三章、调整道德文化教育的心态等途径,探寻走出道德文化教育困境的出路。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201000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的道德文化素养培养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大学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这个第一任老师仍然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地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

一、家庭教育给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培养带来的问题

由于受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家长自身道德文化素养的制约,使得一些家庭道德文化教育的错位或者缺失,进而对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一)目标单一:忽略道德文化地位

高考前,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家长基本上是以孩子能上优质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为主要目标,为了让子女榜上有名,家长始终把家教目标锁定在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上,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获得加分,还逼着孩子不遗余力地学艺体、奥数。高考后,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目标定位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基本上还是以孩子学好文化、本领,为考研、就业创造条件。根据陈剑在《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文中所获得的数据:有52%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做与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有56%的家长认为大学阶段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最重要。家长更重视孩子知识能力的发展,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和道德教育重视不够[2]。尽管家长对孩子进入大学后的发展目标设定各式各样,但在对于道德文化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倒是相对的一致,这对于大学生在校的成长和发展以及走出校门后适应社会是不利的。

(二)盲目娇宠:放松道德文化规范

孩子上大学对于一般家长而言,似乎完成了一项重大家庭的教育工程。在一片赞美声中,这些父母一方面美滋滋地体味这成功的喜悦,一方面对孩子不顾一切的宠爱。而当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大学生,因为父母的盲目娇宠而养成了只知道接受服务、索取,而不思感恩、回报,他们把这种惯性带进大学校园,不仅因为他们的道德文化素养水平低而影响大学生活质量,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同学、老师、领导、社会成员的交往效果:集体主义观念差,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传统道德文化素养水平低,既不懂基本的礼尚往来,也不知道与人交流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不知道在社交活动中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遵守哪些道德规范,出洋相、得罪人,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些大学生因为道德文化素养的缺失走上不归路的事实表明,是与父母的盲目娇宠有着直接的关系。盲目宠爱既不会培养出家庭、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也不会成就充满阳光的人格。

(三)放任自流:背离道德文化约束

在孩子经过寒窗苦读,圆了大学梦后,部分家长一方面认为子女在高中阶段为高考而日夜备战已十分辛苦,现已考上大学,是人生另一转折点,处于学习过程质的飞跃阶段,没有必要继续严格要求孩子,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要求,缺乏继续家庭教育[3]。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仅在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上不能有所成就,就是在学业的完成上也会出现许多与他们愿望相违背的情况。曾有一大学生以高分进入一所名校就读,当他尝到了网游的乐趣之后,一发不可收。当上课、考试、考勤、管理、批评让他感到十分烦心之后,就用他父母给他提供的资金在校外租了房子,关掉手机,玩得昏天黑地。连毕业前学校通知他八门不及格的课程补考的信息都无法送达,待其他同学领到毕业证书时,才看到学习委员贴在他寝室门上的补考通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长的放任自流对大学生的诚信、责任、义务、感恩、孝顺,等等,体现道德文化素养的品质培养的影响。

(四)偏重成绩:降低道德文化水准

让孩子在大学读书时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仍然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皇甫军伟曾对3000多个家庭的教育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在列出17项素质教育内容请家长选择认为最需要的教育内容中,结果排在前三位的是智育、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德育内容的选项率没有超过12%[4]。即使孩子进了大学就读,还有些家长租房陪读,包揽生活琐事,这些现象直接干扰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其实,一些理智的家长已经看到了孩子只有文化成绩,没有道德文化素养是难以成事的严重性。近几年在一些地方私塾复活、国学走俏,都是因为这些家长和学校领导经过对以偏重学生文化成绩的应试教育的反思的结果。道德文化素养是实现这种人生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素养,缺少了这种素养不仅不能为社会所接纳,还会使得自己美好的理想化为梦想、空想。

(五)追求功利:取代道德文化地位

有些家长在孩子一进入大学就为孩子定下一系列的目标,如:考研、获一二等奖学金、入党、表彰、评为优秀学干、调干、考公务员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极力鼓励孩子埋头读书,至于道德文化教育及其相关的集体活动,则要求孩子少参加或不参加,能推则推。为了让孩子考上研究生,一些功利性强的家长要求孩子只注重必考的几门功课,致使一些大学生置身于道德文化教育之外。为了要孩子取得高额奖学金,一些家长要求孩子们保持和发扬迎接高考的精神,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主动放弃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为了让孩子加入中国共产党,除了要求孩子做出好的表现外,还会拿出一些钱让孩子向相关的老师、学工干部、某些学校领导送些礼物,教阿谀奉承的一套。诸如此类的带有功利性的家庭教育,不仅与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培养目标不一致,而且还会把大学生引向追求功利的歧路上去。

(六)缺乏沟通:失去有效教育机会

大学生离开父母上大学之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显得鞭长莫及,大多是以沟通、交流为主要途径。但是,从调查中发现,不少家长因为疏忽必要的沟通交流,而失去了许多的有效的教育机会。山东大学的陈剑老师通过调查发现:67%的家长大约一星期与孩子交流一次,90%的家长大约半个月与孩子交流一次,13%的家长大约一个月与孩子交流一次,11%的家长只有有事时才和孩子交流[2]。因为缺乏交流,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文化教育的责任则无法兑现。事实上,如果家长能够与孩子积极交流,像通过电话直接沟通、通过电子邮进行探讨、通过到校探视、假期开展面对面研究,等等,都有好的效果。

此外,有些家庭缺少温暖,引发了一些负面的教育现象,特别是处于离异、留守、流动状态的家庭中的大学生缺乏家庭的温暖,除了容易形成自卑、冷酷、自私、攻击的性格外,道德文化素养的形成也必然要受到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文化教育的能力不足,影响了道德文化教育的效果,像缺少先进教育理念的运用、教育方式方法设置、教育契机的把握、教育内容选择……,由于有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粗暴的采取打骂、惩罚等手段,引发了子女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造成大学生道德文化教育家庭困境的缘由

家庭是大学生一生成长的第一个教室,父母是他们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在这“第一个教室”中接受的“第一任老师”的道德文化教育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大学学习以及毕业后的社会事业产生长久的作用,有些还可能一直伴随他们的一生。

(一)家长缺乏对孩子正面形象的影响

家长是用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为自己的孩子塑造了父母的形象:有的成为孩子一生的楷模,时刻都会争取成为像他们父母那样的人;有的成为孩子成长的正确引路人,用优秀的道德文化指引孩子的努力方向。但是,也有一些家长自己本身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就不高,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市侩、庸俗,甚至充满了铜臭味;有些家长当着孩子面做着那些唯利是图的事,有的甚至让孩子过来帮助他们干反道德文化的事;有些家长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不注重自己品行修炼,这些家长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二)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忽略道德文化的教育

学习成绩是看得见的,而道德文化素养是看不见的。一般的家长只要看到自己的孩子考试成绩好,对于是不是讲礼貌、讲卫生,是不是尊敬长辈,是不是养成文明习惯,有没有社会公德等等涉及道德文化素养的方面,不大用心去关注,即使是发现了一些与道德文化不一致的方面,因为有了好的成绩,也就忽略不计。正是由于这些家长的过度宠爱和放纵,才使得一些大学生把在小学和中学没有受家长约束和教育而形成的违反道德文化的一套带到大学校园中来,在影响其他同学的同时,也在降低大学原有的道德文化水准。

(三)家长放任自流使学生失去控制

有些家长不仅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规范的权力,还鼓励他们的孩子为所欲为,有时明知那样做是有问题的,也不加制止。这些反道德文化的行为、习惯随着大学生一起进入了校园,不仅让大学生与大学的管理制度产生矛盾,还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大学生还专门与大学学工人员、学生干部,以及一些对他们看不惯的同学对着干,这些道德文化素养低下的大学生在言语或行为上常常会引发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有些还会导致一些激烈的冲突。因为这些家长的放纵而使一些大学生不仅不愿接受法律、纪律、制度的制约,也不愿受到道德文化标准的约束。

(四)孩子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孩子在读中小学时,家长会常跟他们说应该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讲究公德,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可当这些大学生离开家乡到就读的大学去求学后,一方面认为孩子上大学了,已经从实质意义上长大了,不需要父母再在耳边唠叨了;另一方面认为有大学里的领导和老师管着,也不需要家长再多去费心了。即使是规定孩子每周要打一次电话,有时也就三言两语打发了。还有的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控了,家长打电话找他们,有时不耐烦,有时直接把电话掐断。其原因是有些家长为了维持孩子的学业,出外打工挣钱,没有时间、机会与孩子交流;有些孩子长大了,感到已经上了大学,就以为成了人上人了,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的话已经听不进去了,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了。

(五)家长过分相信孩子,缺乏辨别能力

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需要编造谎言,变着法向家长要钱;有些家长面对父母的教诲,听上去不顺耳,编着瞎话进行搪塞。面对这些类似的谎言,不少的家长容易轻信他们,以为这些了上了大学,受了高等教育的孩子是不可能骗他们的,于是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以满足他们的物质和金钱的需求。由于溺爱的心理作怪,宁可相信孩子说的话是真的,也从不考虑多反问一些“为什么”,他们的善良,在一定程度放松了对子女道德文化标准的约束起到了一种助长的作用。其实,当这些谎言被揭穿本身,就是对其道德文化教育的极好契机,也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文化教育的活教材。

(六)家长自身缺少教育的素养

家长对大学生放弃道德文化教育,放松道德文化要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的缺失,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与大学生的落差比较大,自己感到没有实力去教育他们,大学生也感到他们已经不能教育他们了。有些家长缺乏对子女开展道德文化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中小学时代恐吓加棍棒式的教育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一方面是孩子不在自己身边,不可能实施面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因为缺乏遥控教育的策略和能力,有时眼看着子女走向自己不愿看到的、与传统道德文化相悖的方向而无能为力。

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还有来自国外的,国内的一些特殊因素,还有的还可能是因为政府政策的原因,同时,这些原因也不是单一地对大学生的道德文化建设进行作用,而是有时会形成合力进行进攻。

三、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培养走出家庭困境的出路

虽然孩子已经上了大学,离开了家长庇护,但是,家长关于道德文化教育方面的意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家长只有改变主动放弃对子女开展道德文化教育的行为,积极参与和配合大学开展大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才是上策。

(一)提高家长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

家长对于孩子进行道德文化教育需要自身具有一定的道德文化素养,既要有一定的道德文化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也要在语言和行动上能够为大学生进行示范,在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样子,虽然这时家长不在口头上表述什么,学生也会在心里学习和模仿。如果家长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就应该注意补上这一课,虽然,一些家长因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远离城市文明,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也要重视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层次,不说与道德文化相违背的话,不做违反道德文化规范的事。

如果家长不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水平,当着自己已经上了大学的孩子的面说粗话、脏话;做什么事情不依靠自己实力去努力工作,而是靠走后门、请客送礼、搞歪门邪道;对于社会上的那些违背道德文化的现象没有正确的态度,甚至还效法那些不法行为牟利。类似的家长的背离道德文化的行为也必然要从反面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二)提高家长的道德文化教育水平

如何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文化教育,有一个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当孩子上了大学之后,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不能再像孩子在中小学那样可以当着面进行教育,有的还不分场合对孩子进行训斥。一方面要注意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在心理上的变化,注意保护孩子的脸面,尤其要让他们在其他人面前有颜面;另一方面注意教育的场合,尽量创造一些与孩子单独相处的空间,在这种状态下对他们进行道德文化教育的效果不仅好,而且可以两代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家长还要注意提高道德文化教育的艺术。曾经有一位家长在孩子上了大学之后,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因为不重视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出现问题的案例,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儿子,内容涉及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被学校劝退;上了大学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家里的经济不能满足,就萌发偷窃的念头,铤而走险,走进了监狱;不把心思放在课程的学习上,而与一女生在外租房,最后连毕业证书都拿不到……虽然家长在些邮件后面没有具体的解说什么,也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但是,儿子读了这些邮件之后,对父亲的一番苦心还是能够心领神会的。研究这个教育案例,对于家长在道德文化教育时讲究教育方式方法还是有些启发性的。

(三)与大学生建立交流沟通的渠道

家长能够与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是开展道德文化教育的基本前提。因为如果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渠道不畅通,道德文化教育的信息就会传递不到对方。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应该首先调整相互关系,建立两代人互信的机制,然后才能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开展道德文化教育。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制订交流的规则,规定固定的时间区间,像每周必须一次电话,或视频聊天,或发邮件等,尤其是孩子离开家或上大学的第一个星期就必须把这种规则定下来,这是开展道德文化教育的第一步。其次是讲究在沟通交流中渗透道德文化教育的信息,在不经意间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第三是要分析研究教育的契机,特别是要考虑对方在交流时的心情,心情好,道德文化方面的内容说得多些,也能听进去;如果话已经不投机了,还在喋喋不休,其效果必然不理想。第四是父母对于不同的教育话题进行分工,因为男生女生性别的不同、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差异,与父母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必须要遵守对应性原则,尽量不要让不该说话的人去说对方听不进去的话。

(四)对大学生制订明确的约法三章

大学生对于他们的行为可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规范他们的道德文化行为,可以尝试通过约法三章的方式,通过双方所商定的“游戏规则”对大学生的道德文化行为进行调控。只不过这约法三章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还要适可而止,超过了度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了。仔细阅读和研究下面这则道德文化教育案例是颇耐人寻味的。父亲和儿子签协议:上学期间甲方(父亲)无条件支付乙方(上大学的儿子)每月生活费人民币5000元,乙方在校期间不可无故旷课,不能进入迪厅、舞厅、酒吧、网吧、台球室、KTV、电玩城、溜冰场。乙方被甲方发现一次,即从下个月生活费中扣除人民币1000元。该协议让上大学的孩子有了一种压力,使得有违道德文化的欲望受到约束。

(五)调整家长对待道德文化教育的心态

儿子上了大学,已经实现了家长预定的“成龙”“成凤”的初步目标,有了这种成就感之后,他们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转移到孩子身上,使他们心安理得地放松对于道德文化的要求。要调整家长对上了大学的孩子的道德文化教育心态,一是要理性地思考,孩子上大学只是漫长人生路的一次转折,向着什么方向转,以什么样的方式转,道德文化的因素都在起作用。二是要克服孩子一上大学就大功告成的想法,要看到忽略了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光有文化成绩的过关,到社会上去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三是要克服虚荣心,实实在在地为孩子发展着想,引导孩子自觉地培养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基。四是要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分析孩子的道德文化素养实际,同孩子研究道德文化素养培养的计划,并为孩子创造必要的条件。家长只有把孩子的道德文化素养培养放在心上,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展教育,还要与大学的管理和学工人员密切配合,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不至于因为家长或大学生的因素,在他们毕业之际与其他健康发展、有好的前景的大学生相比留下多少的缺憾。

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除了大学生家庭的因素外,还应考虑大学领导、教师、学校文化、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等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实现综合整治,才能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3-11-16(3).

[2]陈剑.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2010(上旬刊),(9):160-161.

[3]王春梅.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32-34.

[4]荞麦.中国式家教缺失在哪里?[J].妇女生活,2009,(9):35-38.

编辑:韩冬苗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