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原因、危害与预防研究
2014-05-15符明秋校嘉柠
符明秋 校嘉柠
摘 要:手机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旦手机成瘾,将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带来消极影响。为此,从法律保护的视角出发,我国需尽快专门立法,不断加强网络管理和社会监督,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和家庭教育,也是预防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手机成瘾;立法完善;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家庭保护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2007405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三大通信运营商发放了4G牌照,开启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时代”。随着4G的到来,无线网络(WiFi)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不断创新,手机已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亿,占网民总数的81.0%[1];2013年7月,《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78.4%)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动终端上网[2];《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首次超过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达73%[3];《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60.4%的网瘾青少年使用过手机上网。在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比例为16.2%,有关专家分析,手机成瘾可能成为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新动向[4],它不仅给未成年人身心造成危害,还会对其日常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防止未成年人手机成瘾,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刻不容缓。
一、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也称手机依赖[5](Mobile Phone Dependence)、问题性手机使用[6] (Problem Use of Mobile Phone)。手机成瘾的概念,心理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韩登亮等认为手机成瘾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7];屠斌斌等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且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8];王小运等认为手机成瘾是指由于对手机的过度使用而产生的依赖,伴随着这种依赖个体会出现强烈的心理体验(感觉时刻不能离开手机等)和某些行为的不适(幻听手机铃声、过量发送信息等)[9];刘红等认为手机成瘾是一种类似于网络、游戏成瘾的过分利用现代技术所致的行为成瘾,具体而言就是由于某种动机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痴迷状态[10]。英国心理学家Griffiths认为,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互动和非生化的行为成瘾[11]。按照Griffiths的说法,手机成瘾属于一种行为成瘾。因此,笔者认为手机成瘾是一种过度使用手机功能(特别是上网、网络游戏等)而产生心理依赖和伴随身体不适的一种行为成瘾。
手机成瘾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标准。结合刘红、韩登亮、屠斌斌等学者的已有研究,笔者认为手机成瘾可以分为两大类:手机网络成瘾,指沉迷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才能使用的手机功能(如,手机网络游戏、APP下载、微博、浏览网页、手机QQ等)和手机非网络成瘾,即沉迷于不需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就能使用的手机功能,即手机基本功能(如,收发短信、接打电话等)。目前,手机网络成瘾是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最主要类型,它是网络成瘾在手机上的延伸和扩展,本文中的手机成瘾主要指手机网络成瘾。
二、手机成瘾的成因分析
(一)便捷、隐蔽、时尚特性吸引未成年人
手机较其他终端具有便捷性,未成年人可以随身携带,手机体积小,故更具隐蔽性。因此,韩国《东亚日报》发表社论称,智能手机中毒比计算机中毒影响更为恶劣和广泛,如果说玩计算机需要在家里或网吧,那么智能手机则可以不分时间和地点随时接触网络[12];其次,国家、学校、家长及媒体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问题,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对手机成瘾的防范尚处于起步阶段。如对网络游戏设置了防沉迷系统,但是手机网游却缺少相关保护措施,这对未成年人来说也是一种吸引;手机智能化后,功能日趋丰富,手机已经成为国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因此,手机对未成年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设备,更是联系外界,了解世界,彰显个性,代表时尚的工具。因此,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手机外观和眼花缭乱的手机应用,作为充满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及社交需求的未成年人来说,手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二)社会转变带来的被动选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运营商优惠套餐的推出,人们的交往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3]。特别是手机qq、微信等新兴社交应用的流行,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未成年人适应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同时有着强烈的社交愿望,当同伴们都在使用一种交流方式时,未成年人也会由被动应用向积极适应的过程中转变,“迫于同辈的压力,他们必须拥有手机”[14]。这对自控力薄弱的未成年人来说,使用手机很容易成瘾。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易导致成瘾
家庭教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大,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人,在人格特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会存在很多问题。父母管教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可能会造成未成年人的孤独感、挫败感等。而过度保护、过分溺爱,可能会造成未成年人个性脆弱,不自信等性格;其次,现代生活压力大,未成年人的父母可能忙于生计,而疏于对未成年人的管教和关心,父母与他们的交流过少,在生活中又缺少宣泄与沟通的渠道时,他们就会把目光转向有着平等、时尚、虚拟等性质的网络,以期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慰藉、温暖。因此,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手机成瘾。
(四)青少年自身特质与手机成瘾相关
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面对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求知欲强烈,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因此,手机的时尚性、便捷性正好迎合了其心理特点。此阶段的未成年人还没有完全建立处理现实中困难、挫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调节消极情绪,及时纠正不良认知,导致他们将更多的精力转向移动互联网络,以逃避、遮掩内心的孤独感、不自信、焦虑、抑郁等情绪。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者具有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述情障碍和人际交往焦虑[15]。还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和未成年人的抑郁[16]、低自尊[17]等有一定的关系。此外,时间管理能力与手机成瘾也呈一定的负相关,时间管理能力强的未成年人,善于合理安排、高效利用时间,其沉迷网络的情况少有发生。
三、手机成瘾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一)对颈椎、视力、睡眠等造成生理损害
手机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电磁波就是手机辐射,这些无线电波或多或少会被人体吸收,身体长时间暴露在辐射下,可能出现疲劳感[18];有关研究表明,大脑胶质瘤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有关[19],未成年人头皮与颅骨较薄,对辐射更敏感,因此伤害更大;还有专家称,未成年人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影响身高[20];另外,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使颈椎的生理弯曲消失,变成僵直状态,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对未成年人的肩部、颈椎造成损伤,甚至有患上颈椎病的可能;此外,手机屏幕小,长时间看手机屏幕会对视力造成损害,易使眼睛干涩、模糊,特别是有些未成年人喜欢睡前躺在床上使用手机,更容易导致散光和近视;手机屏幕发出的光线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合成,使人的睡眠处于浅睡状态[20],睡眠质量降低,易产生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对未成年人学习生活会带来严重影响。
(二)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展带来了大数据时代,人的大脑需加快筛选信息的速度以适应这种新需要,而加速的过程是通过改变某些神经回路而实现的。未成年人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手机成瘾致使他们长时间应对如此大的信息流,从而导致大脑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影响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神经回路功能的正常发展。因此,手机上网过度,有可能永久性改变大脑结构,对未成年人大脑的学习、记忆和情绪方面的功能损害是不可逆转的[21];同时,还有研究证明,高频度使用手机是抑郁症这种心理病产生的危险因素[22]。
(三)对学习、人际交往有消极影响
手机成瘾会对未成年人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功课,上课精神不集中,无法控制玩手机的冲动,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则荒废学业;其次,移动互联网上有着海量的信息,未成年人接收到的信息大多是不完整、浅层次的,在较长时期内接触碎片化的信息并逐渐形成习惯,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学习呈现零碎状态,难以集中精力思考、心态浮躁、缺乏整体意识和思考;另外,手机成瘾将使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减少,进而也使社会交往技能学习的机会减少,这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带来极大的影响;再次,未成年人手机成瘾还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内心充满敌意、不合群、冷漠、缺乏爱心等人格障碍,使他们的社交行为产生问题,例如不善于与人沟通,遇到事情会更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四、预防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法律保护思考
2013年,我国15个部门联合出台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旨在努力减少网瘾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可见,国家对网瘾已经有了高度的重视,手机成瘾作为网络成瘾的扩展和延伸,必然也包括在此次防治行动内容中。未成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预防手机成瘾势在必行。法律是规范不同主体权利义务的最有力的手段,因此,通过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预防手机成瘾无疑是最有力且最有效的方法。为此,我们从国家、学校、家庭多角度出发,为防止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给予以下几点思考:
(一)国家保护
1.预防手机成瘾的立法必要性
未成年人作为弱势群体,为了保护其健康成长,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成年公民都有义务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防止手机成瘾带来的伤害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手机成瘾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当未成年人面对移动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不雅图片及个人信息泄露等危险时,一切不具有强制性的保护措施都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规范的实施,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有效预防手机成瘾就显得非常必要。
2.应专门立法、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加强网络管理力度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且实施效果明显,使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了切实保护。美国在2000年通过的《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德国在1997年通过的《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即《多媒体法》)等。因此,我国在已有的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基础上,应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保护做出具体规制。明确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平等权等基本权利,对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安全进行有效防护,对有可能形成的手机成瘾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应明确移动互联网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强化对未成年人手机接入内容的过滤,明确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通信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监管部门等各自承担的法律责任。另外,加强对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内容的审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国家安全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督管理”。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内容审查监管工作。
(二)社会保护
1.加强移动互联网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单纯依靠政府介入会产生监控困难,因此,世界上网络业发达国家都在政府立法监督的同时,赋予网络业者一定的民主管理职能[23]。”英国、韩国等国家都已采取了一定的行业自律措施,在国家立法的同时结合行业自律,既保证了网络的自由发展,又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进行了保护。因此,可以充分发挥通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及相关移动互联网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增强服务机构的自律意识,端正经营宗旨,健全行业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杜绝不良信息的制作、上传、复制,鼓励制定网络服务业的自律准则,开设举报热线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投诉,加强对保护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意识。
2.加大技术开发力度
加强技术干预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止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关键保护措施。我国应尽快制定移动互联网的分级制度,当未成年人通过手机上网时,运营商需要验证信息后向未成年人提供适合其年龄的服务,当接入非法网站时,运营商应给予限制;尽快研发移动互联网过滤技术,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干净纯洁的移动互联网环境;尽快研发手机网络防沉迷系统,同时要注意其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加大力度研制专门用于手机的监控软件,如,日本已研发的FILTERING,IFILTER等,为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护。
(三)学校保护
1.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与自身人格、性格相关,同时,手机成瘾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状态的良好与积极调试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学校应配备心理健康老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置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加强心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学校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定期为师生普及心理知识及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未成年人的品行、智力、体质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
2.推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素养主要指对网络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对网络积极作用的开发、利用能力,对相关法律和行为规范的了解,对网络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网络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辨别抵制能力以及使用网络的能力[24]。国外很多国家都已开展了网络素养教育,如,韩国在小学、初中的德育教科书和高中的市民伦理、电脑等教科书中增添了有关网络伦理的内容[25]。我国应逐步推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这对提高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的甄别、辨识能力十分重要。教育部门尤其是各中小学,应将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作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体系。
(四)家庭保护
家庭氛围指父母文化、道德素质水平、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准则的体现[26]。家庭氛围的好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必须重视正确的家庭教育,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不仅要关心未成年人的学习,更应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动态,上网内容及接触的信息等。此外,还应鼓励家长普及、熟悉网络知识,为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做好引导;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将使用网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告知未成年人;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不随意向外界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适当控制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时间;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3-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40116509848228756.pdf
[2]中国未成年人网络工程.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EB/OL].(2013-07-22)[2014-3-3]http://www.wm360.cn/news.asp?id=372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1-12-31)[2014-3-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P020120816403477216094.pdf
[4]杨虞波罗.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发布[EB/OL].(2012-02-02)[2014-3-3]http://game.people.com.cn/GB/48644/48662/10909514.html
[5] Toda M, Ezoe S, Nishi A, et al.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female students and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 36,(6): 765-770.
[6] Bianchi A, Phillips J 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5, 8,(1): 39-51.
[7]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8]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报,2010,(4):34-38.
[9] 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40-44.
[10]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6):1453-1457.
[11]Griffiths, M.“Internet addiction :Dose it really exist?”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M].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1988.
[12]王刚. 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机成韩国新社会问题[N].2012-10-30(12).
[13]王欢,祝阳.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7-31.
[14]王毅俊.手机带来的是否都是正能量[N]. 上海科技报,2013-08-02(05).
[15] Ha J H, Chin B, Park D H,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8, 11(6): 783-784.
[16] Yen C F, Tang T C, Yen J Y, et al. 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9, 32(4):863-873.
[17] Zulkefly S N, Baharudin R. Mobile phone use amongst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in Malaysia: its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health[J].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2009, 37(2): 206-218.
[18]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19]周莹.小孩要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防胶质瘤高发[EB/OL].(2012-12-14)[2014-3-3]
http://jiankang.cntv.cn/2012/12/14/ARTI1355449940760248.shtml .
[20]姜春媛.专家称玩手机上瘾本质等同网瘾,极端或致抑郁[EB/OL].(2012-09-15)[2014-3-3]http://health.sina.com.cn/news/2012-09-05/105347919.shtml
[21]崔丽霞,叶明泽.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A].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7)[C].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2010:5.
[22] THOMéE S,HARENSTAM A,HAGBERG M. Mobile phone use and stress, sleep disturbance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young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1( 6): 66.
[23]李忠诚.移动互联网中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策略分析[J].电信技术,2010,(2):138-139.
[24]吴庆.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世界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6,(8):5-9.
[25]洪明.中国急需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访著名儿童研究专家孙云晓研究员[J].少年儿童研究,2009,(16):23-25.
[2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09.
编辑:鲁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