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8337”发展草原旅游
2014-05-15毕·格日勒图乌日娜
毕·格日勒图+乌日娜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发展新定位。锡林郭勒盟委、行署将旅游业纳入全盟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把旅游业确定为全盟富民增收产业来大力扶持。2013年,实现旅游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23%。
规划先行 打造精品
早在2008年,锡林郭勒盟委、行署就制定了旅游强盟的两个五年规划,2012年,借元上都遗址申请成功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提出了“重点打造一个核心线路,四个精品线路”的近期旅游线路策划,邀请专家设计了从“中国马都”锡林浩特市至“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正蓝旗的具有蒙元文化色彩的驿站式核心线路;从京津冀、呼包鄂、东北旅游大区、蒙古、俄罗斯进出的四条精品线路规划,浓缩了全盟旅游资源的精华。
但是旅游方式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又给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自治区提出“8337”发展思路后,为全盟旅游发展明确了新的定位。锡林郭勒盟邀请中国社科院的专家组,对全盟旅游资源做了全方位考察梳理,修订了“锡林郭勒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全盟的旅游业发展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确定了重点项目、重点景区、重点线路。2013年,全盟启动和续建的旅游项目达66项,其中新建项目11个,完成旅游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6.55亿元,同比增加30%。其中,投资过亿的项目11项。
底蕴深厚 亮点纷呈
如何挖掘和利用独具锡林郭勒盟旅游资源特色、优势和潜力已成为我盟发展旅游业的当务之急。我盟在加强“吉祥草原锡林郭勒”对外形象宣传的同时,从文化内涵、节庆庆典,民俗民风等方面挖掘特有的优势,打造草原文化、蒙元文化、马文化、那达慕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组织开展体育竞技与民族特色娱乐活动于一体的参与性节庆、祭祀庆典与游牧民族习俗展示于一体的90多项旅游节庆活动,统一冠名为“吉祥草原锡林郭勒·那达慕”,根据市场需求整合资源,专项推介。
文化底蕴造就了我盟驰名中外的景点,元上都遗址——浑善达克沙地、中国马都——草原明珠锡林浩特、游牧文化圣地——乌珠穆沁草原、草原水乡——多伦淖尔等复合型旅游线路,赢得了游客的美誉。2013年,锡林郭勒盟获得“中国最美观光旅游目的地”称号。品牌效应吸引了很多大型体育娱乐项目涌入,我盟先后举办“中国·锡林郭勒马术耐力赛”四次,填补了中国境内没有举办过国际FEI认证标准的马术耐力赛空白,锡林郭勒蒙古马得到了其耐力性能的国际认证书;国际自行车越野赛、环湖越野赛入驻西乌珠穆沁旗和多伦县,并成为常态化赛事;中国马术大会首次花落锡林浩特,彰显了中国马都核心区的魅力;牧民的孩子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首届全区汽车自驾游那达慕、首届全国摩托车自助游那达慕、中蒙俄汽车拉力赛等现代激情运动也落户锡林郭勒草原;冬季那达慕、冰雪博览会、国际滑雪西乌旗站比赛、冬季沙地穿越挑战等极限运动使冬季的草原跃动着勃勃生机,带动了骆驼文化节、盛大祭火仪式等特色民俗旅游文化活动。
休闲度假 魅力无限
“找一座僻静悠闲的蒙古包,在牧人之家生活两天,品尝蒙古族传统美食,当一天牧人或徒步沙丘、河畔、草地,倾听鸟鸣,欣赏花草,沐浴在阳光下,自由地支配时间……这真是我想要的度假!”这是新加坡旅游报记者张文彬的感受。
为贯彻“8337”发展思路,我盟决定在有限的财政资金里划出500万元,作为全盟旅游业发展资金,扶持重点景区建设、对外宣传促销、扶持牧人之家和家庭旅馆的发展壮大。目前,全盟国家A级景区22处、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7家,高A级景区建设数量排在全区前列;全盟从事民族商品及手工艺品加工的企业发展到820家,其中评定“旅游商品示范企业”100家;挂牌“旅游特色餐饮店”达103家。目前,全盟“牧人之家”总数已达到349户,人均收入达1万元,成为牧民转产增收的捷径,双产双赢的富民产业。
如今,牧民投身旅游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全盟有1700户正在申报建设“家庭旅馆”,一些旅游重点旗县还建设了家庭旅馆服务中心。
(作者单位: 锡林郭勒盟旅游局)
(本栏编辑/周居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