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打造高效课堂
2014-05-15王晓宏
王晓宏,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张掖市英语教育学会理事,甘州区英语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张掖市骨干教师、优秀外语教师、学术带头人。近5年来,主持研究的课题《中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于2010年荣获甘肃省第8届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中学生校园伤害现状调查与分析》于2010年获甘肃省课题研究阶段性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学生校园伤害成因分析及有效干预策略研究》于2013年荣获张掖市第10届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近5年来,撰写并发表了论文《初高中教育教学有效衔接的调查研究》、《中学生校园伤害成因及有效干预策略》、《中小学生校园隐性伤害成因及干预对策》、《中学生校园伤害现状调查与分析》、《新课标下义务教育阶段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等。
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高效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产生的高效能。高效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和理解,取决于教师在立足有效的基础上,在理性、有效的目标指引下,不偏不激,把握适度,从真正意义上研究高效,践行高效,实现高效。
高效课堂是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剂,是解决目前课堂教学现实问题、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当下,高效课堂建设轰轰烈烈,课堂由“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由“纹丝不动”变成了“自主活动”,由“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理性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放任、浮躁和形式化。不少教师对高效课堂的内涵理解不深,扭曲了高效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过度行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出现了新的低效现象。
1.过度的课堂提问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于提问,把“满堂灌”变成了频繁而随意、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满堂问”,整个课堂用一个个低效或无效、平淡或肤浅、缺乏思维动力的提问串联起来,教学过程看似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学生是被提问“牵着鼻子走”,既没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又没有思维的欲望和探究的热情,“启而不发”变成了“启而难发”,“热闹”使得课堂教学有“温度”而没有“深度”。针对以上现象,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研究提问的价值。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想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首先要研究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动机、调动兴趣、引导思维、培养能力、巩固知识等),要依据学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和构建问题链,让问题驱动教学,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启发性(利于思考,富于启迪)、导向性(强化“双基”,突出重难点)、层次性(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创新性(强化思维,求异创新)。
二是研究提问的学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滥用或运用不当,则会阻碍学生思维发展,影响教学效率。要潜心研究提问的学问,关注提问的质与量,把握提问的度,讲求提问的价值和策略,把握提问时机,提高提问效率,让有效的提问问出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问出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创造。
2.过度地让学生“作为”
放手“自主”。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过度的“还权与生”使得自主学习变成了漫无目标的自己学习、自由学习,课堂活而无序、活而无度、活而无效,教师主导作用丧失,学生主体作用被异化;有的教师不敢轻易抹杀课堂的每一“生成”,课堂教学被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的生成拽着走,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走一步看一步”,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可是基本的课堂学习规则没有了。
放手“合作”。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过多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频繁的合作与讨论、热闹的“多言堂”使得课堂有形无神;有的教师狭隘地认为小组合作就是分组讨论,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合作讨论,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讨论的场面虽然热烈却华而不实;有的教师游离于学生的讨论之外,学生讨论时,或洗耳恭听、袖手旁观,或忙于板书,或准备实验,或准备课件,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小组学习盲目随意,合作交流缺乏实效。
放手“探究”。许多教师片面地把探究当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一味追求学生探究学习,过分地拉长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将“教师传授”完全让位于“学生发现”,该讲的不敢讲,不该探究也探究,学生探究到哪里就到哪里,甚至认为学生想说什么就一定应该让他们说什么。“只要过程,不在乎结果”使得探究浅层化、庸俗化,导致课堂教学指向凌乱,学习内容分散,学生没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更谈不上能力培养。针对以上现象,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领会自主学习的实质。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高效课堂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和探究知识。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指导学生的自学,辅导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的思考,诱导学生的质疑,督导学生的合作;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痛苦与愉悦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收获知识产生过程中的非知识元素,从而培养兴趣,锻炼思维,提升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
二是把握合作交流的内涵。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高效课堂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多方交流。互动合作是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方交流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明确合作的目的性、科学性和必要性,教师要做一个倾听者、点拨者、激发者和决断者,要把握好教师讲和学生讲、学生动与静、师生参与的权重、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度,做到“合作学习该放手时就放手”;要把握合作交流的时机,以学生个体需要为前提,当学生出现思考困难、方法多样、新旧知识比较时,选择和设计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做到“合作交流该放手时才放手”。
三是把握探究学习的度。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现探究问题的源头活水,是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不必要和不恰当的探究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既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又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把握好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适当的探究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中要予以适时的点拨、帮助和指导,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是正确面对课堂生成。教师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寄托于课堂的良好生成。对课堂生成要有前瞻性、预见性,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及时、正确的价值引导,审时度势地安排好每一个环节,使探究动而不乱,乱而有序,有目标、有方法、有方向地深入进行。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生成应对生成,使生成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3.过高的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把应该在理念、方法上把握的东西异化为每一堂课必须达到的硬性目标,许多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目标在课堂上被泛化、扩大化、显性化,课堂在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不少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过于求新求全,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解析和分课时安排,往往是一节课就想急于呈现并完成全部的多维目标;有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空泛、虚化,知识、技能目标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游离”,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贴标签”( 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况,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的知识目标内容过多,学生很难在一节课上学会很多具体的技能与方法,很难经历习得、感受、认同、反应、内化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以上现象,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教学目标到位而不越位。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是一个具有形象生动度、选择灵活度、深刻的广博度、明确的严格度的问题,无一而不足,并行才可前进。高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设定科学、合理、适合学生需求的学习目标,按照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分析教材,准确把握知识深度与广度,不随意扩展内容,将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思考等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依附在明确、实在的双基目标落实的过程之中去体现、影响和实施。教学目标只有到位而不越位,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方向正确,才能使课堂教学在一个理性、有效的目标指引下得以高效实现。
4.过度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不求甚解地追求新潮,盲目、过度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把一些名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当作标志,刻意模仿,矫揉造作,以求标新立异;有的教师机械地套用名校的典型模式,致使模式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被动、僵化局面。针对以上现象,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有定则,但无定法。课堂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今天,努力建构多样化、最优化体系的教学方法是重要趋势。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而灵活地运用,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是不把“模式”模式化。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模式。名校的典型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然而典型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教学模式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教学中,要把教学模式作为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以模式为载体,把模式作为改变传统课堂、落实高效教学理念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入“模”须出“模”,不脱离实际地用一种教学模式指导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更不把“模式”模式化。要在遵循学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具有自身风格与特色的、适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
5.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
有些教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了整个教学手段,把知识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课堂容量大了,节奏快了,效率高了,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被忽视了。学生走马观花,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思维的投入,整个课堂教学只是过程的展示,“人灌”变成了“机灌”;有的教师甚至把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也用多媒体替代,实验被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使得实验既失去了实验的功能,又扼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学生赖于生存的创新能力。针对以上现象,我提出如下建议。
把握时机,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中,要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内容,适时、适当、适度地制作和使用课件,不喧宾夺主,不用课件的展示掩盖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把握时机,用所当用,把使用多媒体技术当作是服务并服从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凡事须有度,过犹则不及。高效课堂建设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不仅需要宣传,更需要判别;不仅需要模仿,更需要因地制宜。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理性思考,决不打着高效的旗号异化高效的内涵,要遵循教育规律,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不偏不激,把握适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到位但不越位;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及时矫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过度行为,立足有效,放眼高效,教学加研究、科学加创造、理性加智慧,不盲目、不盲从,不追风,不人云亦云,不照搬套用,从真正意义上研究高效,践行高效,追求高效。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在一个更理性、更有效的目标指引下得以高效。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