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巩固
2014-05-15袁久红
袁久红
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专门从事知识创造、文化传播与精神生产,是专业化、职业化的脑力劳动者。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一群体在数量上已相当宏大(光是各级各类教师的人数就已突破1000万)。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更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承者、阐释者、创造者、教育者,在实现中国梦中肩负着特别重要的使命。近年来,广大知识分子队伍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特点与新动向。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与网络等新媒体的驱动下,广大知识分子思想观念日益多元,价值追求日益多样,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强化,催生出大量“意见领袖”、“媒体知识分子”(“公知”),其影响力大,号召力强,引人注目。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抬头,有些甚至丧失理想信念,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缺乏社会责任感。少数人在政治上出现了与党和政府疏远疏离的倾向,个别人甚至同党和政府离心离德。种种现象表明,重视与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积极培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精英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在团结引导中造就和培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精英
对广大知识分子,首要的是团结,同时要加强引导,特别是加强政治引导,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聪明才智。
要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尽管当前知识分子群体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甚至出现了一些思想上价值观上的混乱,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决不能动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秉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同他们交知心朋友,请他们提宝贵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最好办法就是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团结绝不意味着无原则的放任自流,针对知识分子存在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问题,要始终不懈地坚持引导。一是在思想理论上,广泛开展与有效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不少知识分子喜爱针砭时弊,挑战各种权威,遇事穷根究底,不吝不惜批判,但如果批判的立场不正确、根基不牢靠、方法不科学,则将走向思想混乱。而如果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并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行建设性批判,则是当代中国所急需的引领社会思潮与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二是在理想信念与价值认同上,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的知识分子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的信任,坚定对政府的信心,从而使广大知识分子努力立足本职岗位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将个人梦想的实现同民族复兴梦、国家富强梦、人民幸福梦紧密结合起来。三是从组织发展上,要积极培养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切实加大力度把知识分子群体中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及时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的沟通和联系,努力扩大知识分子工作的覆盖面。
我们党素有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光荣传统。历史经验表明,知识分子是建党与建国、强党与强国的关键促进因素、核心战略资源。因此,我们要积极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与各项人才政策,造就和培育一大批有广泛社会影响与社会感召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新闻出版工作者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与社会主义事业、与党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精英,这是壮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基础。
二、注重做好 “特殊”知识分子的工作
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文化的力量,自谋生路的一群文化人,其价值观与行为取向既表现出去政治化、非主流化甚至反主流化等特征,又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批判意识、参与精神,频繁现身公众视野与网络空间。当前,这一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张,社会影响十分广泛。如何团结、引导好这部分知识分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一个新课题。
总的来说,对于这部分知识分子,要着眼于在团结大多数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竞争甚至“斗争”来赢得领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不是简单地通过国家机器在思想强制中外在地实现,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对其自觉自愿认同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这个确立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话语斗争”的过程。它要求对一切新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理念保持开放的态度,并通过与其对话、交流,特别是“斗争”来实现对其的“领导”。
以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而著称的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葛兰西曾说,无产阶级为取得意识形态领导权,主要的方式应是以自身在智识、精神与道德上的优势,通过与不同的社会集团、阶级以及其价值观进行对话与斗争来有效说服与引导,从而使异己力量产生“积极的和直接同意”,进而将这些具有异质性的、多种多样的分散意志统一起来,共同“焊接”到无产阶级世界观之下。在这一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获取主导性地位,成为各种力量汇聚的核心,从而在包容中实现领导,正所谓“百川归海,有容乃大”。因此,对于正常的学术争鸣、艺术批评、社会评论,其是否正确或合理,最终要靠实践来评判,决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命令来裁决或打压。
做好“特殊”知识分子的工作,不仅要善于引导、敢于斗争,更要在建立“分众化”的引导与管理机制上下功夫,牢牢把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对于这些“特殊”知识分子,要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分析其思想言论形成的个人与社会根源,掌握他们各方面诉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分众化、具体化的引导,并针对其来源、特征、作用等,划分重点、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逐步形成有效机制。一要区别对待党内知识分子和党外知识分子。对于党内知识分子,要加强党性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精神补“钙”。对于党外知识分子,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其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循序渐进地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认识。二要区别对待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对于意识形态关联度不强的专门领域(如医疗领域等)知识分子,可进行一般的引导。对于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和其他公共领域表现活跃的知识分子,则要进行重点引导。三要区别不同影响的知识分子。对“红色地带”的专家名人,要多加鼓励,充分发挥他们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对“灰色地带”的知识分子,要充分尊重,听取其意见建议,对其模糊认识,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对其进行教育引导,防止其向异己蜕变。对于一些“黑色地带”(主要是网上和社会上的一些负面言论)集散地,我们要勇于进入,推动其发生改变。对“黑色地带”的知识分子,要依法管束,决不能放任自流。
总之,团结、引导好这些“特殊”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好这一群体的建设性作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成效将更加显著,甚至事半功倍。我们要在团结、引导的基础上,努力从其中造就一批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精英,让“草根”成为“精英”,让“边缘”走向“中心”,使其成为引领社会潮流、增进社会价值认同、激扬共同理想的正能量。
(作者: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