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供求将保持紧平衡状态

2014-05-15中证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耕地价格农产品

中证

2003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呈现较快上涨并且涨幅波动较大的运行态势,各种主要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将继续保持紧平衡状态,未来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平稳是政府价格监管和调控工作的重要内容。

助推农产品涨价的五大因素

2003-2013年,我国食品平均价格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的2.5倍,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和鲜菜类价格年均涨幅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的3.06倍,粮食、水产品、蛋类价格涨幅分别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的2.8、2.6和2.5倍,水果价格涨幅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的2.1倍。这些主要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均明显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一)供需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轮番上涨,累计涨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产需缺口扩大。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农产品生产的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引起的。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的基本态势都无法改变。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农产品供求是紧平衡,其实农产品供应在总量、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供不应求是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

1.需求方面因素

(1)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农产品供求变化。从城乡人口数量看,我国农村人口1995年达到顶点之后持续减少,而城镇人口和总人口都持续增加。1995年我国有农村人口85947万人,城镇人口35174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0.96%和29.04%;2012年底有农村人口64222万人,城镇人口71182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47.43%和52.57%。这期间城镇人口增加了36008万人而农村人口减少了21725万人。一方面农村人口对城镇人口的供养比例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水平是农民的2-3倍,考虑到城镇人口较高的消费水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加速上升。因此,受城乡人口比和城乡人均消费比持续上升共同影响,最近十几年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加速上升。这也是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2)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随着居民收入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蛋白质等摄入量会逐步增加。我国居民的饮食消费结构正在并还将发生改变,从过去的以满足居民直接口粮消费向满足猪牛羊等动物饲料粮消费、间接满足居民消费转变。作为蛋白质等来源的肉禽蛋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而这将消耗大量粮食生产饲料,从需求面拉动粮食价格上升。2001-2011年间,我国的人均口粮消费量基本稳定,但猪肉消费量增长了20%,禽蛋增长21%,禽肉增长37%,牛奶增长223%。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2011年,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谷物总共用于饲料生产的数量已经占产量的30%,相比2001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2011年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谷物产量51183万吨,其中用于饲料生产的数量为15518万吨,而2001年的用量仅为10372万吨。综合来看,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对于饲料粮需求的增长将显著大于对口粮需求的减弱作用,对我国粮食的总体需求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

2.供给方面因素

在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土地和劳动力供给随之增加,或者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就可以平衡农产品需求压力,缓解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但由于土地资源的制约,我国农产品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其供求的微小波动,就可能引发价格的大幅波动。

(1)农用土地短缺。国土资源部数据表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08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2172万公顷,合18.2580亿亩,离18亿亩的耕地红线很近。2009-2012年,全国累计出让土地129.4万公顷,相当于1941万亩,如果不考虑耕地的占补平衡,离18亿亩耕地红线越来越近。2012年我国进口粮食8025万吨、食用植物油845万吨、大豆5838万吨,相当于境外“影子”播种面积7亿亩以上。这说明,我国农用土地实际上处于一种相当紧张的平衡状态中。

(2)农用土地质量下降。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问题也较突出。被用于工业和房地产开发占用的土地多为城市近郊的熟地、高质量土地,而新开垦的土地多在偏远地区,地力贫瘠。而且,水资源的紧张也对农业生产形成不利影响:我国水资源人均可利用量215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8549立方米的1/4。由于水污染严重,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灌溉。另外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北方地区。

(3)农业劳动力短缺。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农村劳动力不足,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有文化、懂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力更是极端短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提高。

总体上看,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加之考虑国家粮食安全的因素,我国对于粮食产量重视较多,因此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呈现粮食种植面积比重高(2011年占68.1%)且较稳定的特点,但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少且受蛛网模型影响,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一旦产量减少,就可能引发价格大幅上涨。

(二)成本推动因素

1.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直接向农产品价格传导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加快,农业劳动力稀缺将使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由此导致的人工成本上升将使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演变已经推动中国劳动力市场进入人力成本快速提高阶段,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上涨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尤为显著。近几年价格变化呈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大于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涨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服务价格涨幅高于消费品价格涨幅、农产品价格涨幅高于工业品价格涨幅的趋势。

在农产品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大,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的趋势。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会出现农产品轮番上涨,从而影响整体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不断上升。

2.流通成本增加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1)物流成本增加

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物流总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8%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同类指标是8%到10%。物流损耗太大、物流成本高直接抬高了农产品价格。运输体系不健全、市场布局不合理则是物流总成本高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缺乏统一、规范、有序、合理的农副产品流通市场,省与省之间彼此封闭、信息不畅。我们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所有的蔬菜批发市场都说,他们的菜是从山东寿光买过来的,即这些省份的菜都是从山东的寿光转过来的,而不是直接从产地进来的。部分农产品在上到老百姓餐桌之前已经在公路上运输了好几千公里。

(2)产销的中间流通环节太多导致成本增加

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是农产品价格高企的一个重要原因。以蔬菜为例,从田间到餐桌,蔬菜要经过菜农、产地收购经纪人、全国或区域流通中心、销往批发市场、超市或社区、消费者这6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污损、装卸、运输、人员成本、资金成本、利润等。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成本将增加5%—10%,加上各种税收和管理费用,流通过长、过多、成本过高。总体算下来,物流环节会将蔬菜价格提高一倍以上。

3.农资成本上涨

受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2003-2011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了1.784倍,年均涨幅为6.64%。而反应农业生产的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066倍,年均涨幅为8.4%,据调查,一亩小麦生产资料投入达450元左右:农机收种花费近100元;一季小麦浇三遍水约60元;化肥约220元;农药约60元;种子约10元。按小麦亩产400公斤和目前粮价计算,农资成本抵消了毛收入的56%左右。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领域,同样存在农资成本高涨的现象。

(三)资本对农产品的炒作影响

由于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已经成为趋势,导致金融资本纷纷进入农业领域进行炒作,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放大。过去每年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一般要到9月份才表现出来,现在很多农产品涨价都提前了,这与资本的炒作有直接的关系。

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扭曲了原有的供需关系与价格走势。虽然很难统计到底有多少“热钱”流入了农产品市场,但从电子交易和期货市场来看,热钱推高农产品价格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应该说,农产品的资本化取向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消费属性,这种资本化的取向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强烈的杠杆效应,价格上涨一点就会马上引起暴涨,从而带来市场的恐慌,使原本供求平衡的市场变得严重不平衡了。因此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资本化取向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变异的影响。

(四)国际市场价格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以及我国某些农产品进口量增加、自给率下降,国际市场价格对这些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国目前靠本国粮食生产只能满足90%至95%的需求,其余差额部分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生产食用油大豆,65%以上需要进口。近两三年的情况已经证明,国际市场大豆和油料涨价,国内的油脂也只能跟着涨价;大豆涨价,豆饼就涨价;豆饼涨价,饲料就涨价;饲料涨价,肉禽蛋奶也都得跟着涨价。

(五)政府政策引导农产品价格适度稳定性上涨

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虽然引起CPI指数走高,但有利于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市场价格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农产品供求处于紧平衡的形势下,允许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国家也在有序地引导农产品价格的适度合理上涨。这也是近几年国家继续提高小麦、水稻等主要产品最低收购价的重要原因。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可以最直接的方式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目标。实践证明,农产品价格指数每上涨1个百分点,农民年人均增收幅度增加0.6个百分点。

五方面压力不容忽视

从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将继续保持紧平衡状态,且紧的时间、地区、品种、频率、程度有增加的趋势。

一是气候变化增加农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性极端天气增多,对农产品生产威胁极大,我国亦然。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产品损失将近农产品总产的10%左右。

二是农产品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以粮食为例,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方销区粮食产需缺口扩大,资源条件较差的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也存在缺口。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偏紧,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不足的难度加大。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消费品供应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升级需要。

三是外资粮商加速渗透增加市场调控难度。如外资粮商已经或正在全面进入我国大豆、玉米、小麦、稻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加工和终端销售领域。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有利于促进行业竞争、提高加工水平和技术进步,但也在市场调控、保障供应、稳定价格及维护产业安全等方面产生影响。

四是耕地减少、水源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1997年至2009年,全国耕地减少和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水利部称,我国每年农业缺水仍达300亿立方米以上;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严重,目前,434个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不足50%,高标准的旱涝保收田比重偏低。

五是城镇化发展将继续对农产品供给增加压力。从发展来看,新一届政府多次强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解决城乡统筹问题。为此,必须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2013年以来,国务院已要求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部分省市也已宣布放开中小城市户口迁移限制。这将进一步加速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如果2013-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仍然按照2001-2010年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会达到63.55%。我国因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化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增加更大,必将导致农产品供求矛盾的加剧,进而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形成更大的压力。

保持必要耕地数量完善流通交易体系

综上所述,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平稳是政府价格监管和调控工作的重要内容,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保持必要的耕地数量。耕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节约、集约用地得到大力推进,补充耕地力度逐年加大,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保障,但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扭转。减少的耕地主要在4个方面: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和灾毁耕地。其中生态退耕占了大头。长期来看,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减少耕地不可避免,关键是只有实现减少耕地可控,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要实现减少耕地可控,就必须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始终坚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并积极拓宽农民增产、增收渠道。

第二,减少流通环节。目前的“农超”对接难解此问题,因为超市周转周期长、距离远、不新鲜、费用高,难与居民小区的农贸市场竞争,以后应该主推“农农对接”,搞产地品牌,实行每天配送。实行“农农对接”就是让农民专业协会把整个产业链组织起来,也就是说那些产菜大县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不但要把农民组织起来生产蔬菜,更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到城市的农贸市场去租柜台销售,或者直接配送,实行“农农对接”,让产地的农民专业协会与销地的农贸市场直接对接,既减少了流通环节,又能保证食品安全。产地的农民也因此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消费者需求信息,按单生产,防止盲目生产、减少无效流通,自然就稳定供求关系、稳定了农产品价格。

第三,地方政府的公益性支撑农产品流通体系。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入股、财政贴息、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减免和补贴费用以及土地支持等方式加强公益性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还应该放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多方面限制。当然如果农产品市场的全部建设均由政府来投资也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政府应该在关键点上做投资,比如公共信息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等。

同时,还可以依托“南菜北运”和“西果东送”等流通链条加强产销对接,鼓励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推动各地开辟早市和车载菜市场,扩大本地蔬菜进城直销直供,同时组织跨区调运。这些手段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四,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无论是刻意炒作推高菜价,还是物流环节的层层加码,都不能构成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最根本原因。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民盲目跟风种植,所引起的供需关系失衡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长期来看,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指导,引导农民合理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要避免盲目跟风种植,由于产需关系不平衡引发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加强市场监测,传导市场信息,增加有效供给来解决供求矛盾。

目前,农业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都有供求信息发布网站,但作用仍然有限。因为我国农业仍然是千家万户小生产,官方的信息发布渠道还没有普及到各个种植点。而且农民对信息也缺乏认知和判断能力,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第五,库存储备和进出口贸易调节。首先要稳定粮食储备规模,加强粮食储备监督管理,确保储备规模达到国务院提出的“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标准。其次是优化储备粮结构。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以小麦、稻谷、玉米为主,油料作物以及其他品种储备偏少,同时,优质粮食储备偏少,当发生价格波动时,调节能力不足,此外,粮食储备主要是原粮,成品粮储备较少,当成品粮供应出现紧张时,难以及时调控市场,因此,要适当增加油料以及小农产品,优质粮食品种,以及成品粮储备。再次,要优化粮食储备地区布局,完善储备轮换机制,建立健全粮食储备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探索制定粮食价格短期波动的合理区间以及中长期上涨目标,保持粮食价格短期基本平稳和长期温和上涨,稳定社会预期。

第六,进一步强化“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切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推动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产品生产、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实施有自己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促进农产品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农民工产品价格的政策措施。

猜你喜欢

耕地价格农产品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