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四大素养
2014-05-15黄献文
个人简历
黄献文,男,广州市南沙榄核第二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首批骨干教师”、“番禺区首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学生报》、《番禺日报》、番禺电视台等媒体对其事迹进行过多次的专题报道。1986年毕业分配到农村中学任教,1991年第一次任教全级五个毕业班平均分高于番禺平均分30分。1997年调入市桥中学,2001至2007年所任教学科平均分均居全番禺公办学校第一名。2009年任榄核二中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励精图治、开拓奋进,无论学校的德育管理还是教学成绩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四年多来,榄核二中在广州市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创造了农村学校发展的“奇迹”。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素养包含知识素养、信息素养、实践素养和人文素养,直面四大素养,理清四大素养之关系,有助于教师把握重点,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能。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中思想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而在素质教育成为学科教学中心任务的今天,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所以,开展初中思想品德学生学科素养探究非常必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素养之四大视点
视点一:知识素养
知识是能力和价值观的根本,是承载能力和价值观的载体,没有关键知识的支撑,能力和价值观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素养是学生思想品德课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良好的知识素养是学生形成能力素养、信息素养、实践素养、人文素养等其他一切素养的源头。
扎实的知识素养有利于学生实现与高中政治课学习的无缝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知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模块教学中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初中思品课关键知识的意义理解及融会贯通程度,以及对知识的复述、组织、精加工等有效学习策略的习得,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政治课的学习。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旨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涉及学生的知识素养进行分类,并对各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努力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达到意义理解水平,使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新情境、高频反馈以及变式训练,将部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再将部分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对内调控的策略性知识,就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活化”,能够“投入运转“,化为融入血液的技能和素养
视点二:信息素养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在所有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够像思想品德学科那样,可以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及时捕捉这个时代发展的最新信息;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够像思想品德学科那样可以去自觉地接受时代给予教育的最新内容。正因为思想品德课的时代前沿性,它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感觉和正确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强化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当务之急了。
视点三:实践素养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理念都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基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和基本理念,思想品德学科实践素养是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学科实践素养应包括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践与创新方法和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视点四:人文素养
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把“尊重、关爱、责任”作为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把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素质教育取向下的思想品德学科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爱国情怀等方面为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势。思想品德学科人文素养应包括人文政治知识、人文精神以及基于人文精神的行为表现,其中人文精神是政治学科的人文素养的核心。
二、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四大素养的关系
1. 知识素养是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课注重从健康人格的形成、道德的习得、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国情的教育等公民生活基本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学生从自身出发去思考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掌握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基本常识。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素养,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一,教师要创造学生探究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大胆探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提出问题和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讨论,并要避免知识与材料的一一对应,以避免学生简单的“对号入座”;其三,教师要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夯实全面的知识基础。
2. 信息素养是延伸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通过以下途径:其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其二,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把师生合作的成果搬上课堂,拓宽信息渠道。把校园生活当作一块实验地,做到有效利用;其三,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其四,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以上策略,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及运用的能力。
3. 实践素养是落脚点
第一,课前准备。课前根据教材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活动,激活已有的知识积累,回忆生活经验,掌握有关素材,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做时事报道或社会调查等,为学习教材内容做好铺垫,从而获得心理感受,激发起学习动机,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带着激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课内实践。让教学和评价转轨到突出价值取向、坚持能力立意的新轨道上来,转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宽厚的学科素养的新要求上来,突出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科实践素养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已有的学科素养去领悟,去体会,突出了从生活走向学科、从学科走向社会的学科素养理念。通过课内实践,内化学生实践素养。
第三,课外延伸。教师应重视课堂外的延伸教育,在课外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真实开放的世界,帮助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生活,迎接挑战,规划人生。课外延伸主要有两种方式:校内体验性实践和社会开放性实践。
第四,实践评价。要使校园内外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必须及时给予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活动成果,促使其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实践活动的评价具有灵活性,有时根据学生活动时的表现,同学、教师的一句“你真行”、“棒极了”就是给学生最好的评语。但多数情况下应对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表现作出即时的、全面评价。思想品德实践活动的教学评价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相互配合:自评、小组内互评和教师评定。
4. 人文素养是归宿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第一,发掘课本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从而推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人文素质的有机融合。对教材进行重新的处理,凸显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积极挖掘教材,寻找培养人文素养的切入点。
第二,变革教学方式,创设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人文情感。变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变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创设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人文情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第三,结合试题的特点,注意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强化试卷的教育价值,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和自我构建。
第四,革新评价机制,达到知行的有机统一,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造就学生成为认同国家、热爱学习、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满活力、能够尊重与理解、懂得沟通与合作、追求幸福的一代新人。
三、结语
学科素养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注入主体精神的合金,是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知识素养是学科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信息素养是学科素养的延伸,实践素养是学科素养的落脚点,人文素养是学生品德学科素养的归宿。各学科素养的融合,构成了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