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准减贫1000万
2014-05-14席志刚
席志刚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的任务。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年度减贫目标,亦被视为立下“军令状”。
如今时间过半,扶贫工作进展如何,减贫任务能否如期完成?扶贫机制应如何创新?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近期专访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
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大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的任务,围绕这个目标当前有哪些工作部署?
刘永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任重道远。根据我国的扶贫标准,全国农村仍有近1亿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滞后。部分刚刚越过温饱线的群众,因病、因灾返贫问题很突出。同时,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工作机制、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重点需要进一步突出。
去年底,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5号文件),提出了扶贫工作6项机制改革,10项重点工作。汪洋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时强调,2014年要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坚决完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的目标,任务要分解到省,责任落实到人;二是中央对地方的支持力度要与减贫效果挂钩,对扶真贫、真扶贫、真减贫的地方,要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在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和完善退出机制的同时,要研究建立约束机制,坚决制止有些县一边享受贫困县政策、一边过富裕县日子的现象。
如果到2020年还有众多的贫困县和大量的贫困人口,就没有也不能宣布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扶贫工作进入到补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短板的特殊时间段,我们必须坚决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
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再减贫1000万人,难度在哪里?
刘永富:这个任务很艰巨。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按照减贫规律,一个新的扶贫标准确定后,随后几年的年度减贫数量是递减的,越往后越难,因为剩下的都是啃硬骨头。二是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贫困农户就业、增收面临更大的挑战,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也会偏紧,对扶贫的支持力度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影响。
目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已将减贫目标分解到各省,就确保完成任务也作出了全面部署。但是最后能否完成任务,并不以县里、省里自己上报的数据为依据,而是以国家统计局通过抽样调查方法得出的数据为依据,这是我们国家农村贫困监测的权威数据。
减贫任务分解下去后,各地各部门确实是在真抓实干。最近我到几个省调研,很高兴地看到许多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在河北涞水县,县委书记把小额信贷作为推动扶贫工作的抓手,通过财政贴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等办法,把到户的扶贫小额信贷搞到四亿规模,推进了全县扶贫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如果全国都做起来就是几千亿,贫困农户发展就插上了起飞的翅膀。所以我有信心,只要措施到位,只要真干,艰巨的任务可以完成。
中国新闻周刊:25号文件提出创新扶贫机制,具体有哪些措施?
刘永富:25号文件提出从六个方面创新扶贫工作机制,这些任务要逐项落实。一是抓好建档立卡工作,主要是摸清底数,这是后续各项工作的基础,扶贫办把这项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列为今年的一号工程。二是认真落实好干部驻村帮扶制度,上半年争取派驻到位,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三是改进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完善信息披露、项目公告公示、资金竞争性分配、政府购买扶贫公共服务等相关制度,坚决把漏洞堵住堵死,严厉监管,确保扶贫资金真正惠及扶贫对象。四是丰富金融扶贫形式和产品,建立完善机制,把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贫困地区去。五是在继续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引领作用的同时,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扶贫。六是全面落实重点工作和片区规划,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大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驻村工作队这两个基础是关键,驻村工作队主要做什么?
刘永富:建档立卡事关精准扶贫大计,马虎不得。以前也搞过摸底,都是地方报上来什么就是什么,不同程度存在数字不准和扶贫对象不实的问题。
这次搞贫困户摸底,我们要求必须准确、严格履行程序,结果要经得起各方面检验,直观说就是要经得起“告状”、经得起纪检、经得起上访。贫困村的认定必须要经历村申请,乡审核,县审定这个程序,并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贫困户的认定则必须经过农户自己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评定,乡核定县审定,然后两公示一公告。
按照各地的初步认定,全国大概有12万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都要派驻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要有帮扶的责任人。12万个贫困村,假如每个工作队3人,那就接近40万人,常年驻村,和老百姓同吃同住,世界上绝无仅有,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
驻村工作队里有大学生村官,还有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扶贫协调员等人员,如何把任务规范,真正能够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搞形式,确实是个问题。我最担心的是流于形式,不仅坏了名声,影响了工作开展,而且给老百姓添了负担,给基层添了负担。
首先要把人选好。我们要求对驻村工作队人员的选调,要选有能力、有感情,懂农民的人。现在有一些机关的同志到农村去不会说话,不会和群众打交道,不会动员,不会做群众工作,久而久之和群众产生了隔阂,甚至搞瞎指挥,劳民伤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