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已经受够了阿富汗
2014-05-14周瑶
周瑶
“当我想到阿富汗的可能性时,一种悲观的情绪涌上来。
阿富汗人是聪明的,好奇的,懂情理的,他们学得很快,
可以用幽默和智谋化解各种极度危险、困难的情形。他们身体也很强壮,
他们是勤劳的工作者,但他们确实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悲惨的人群之一”
意大利人阿尔贝托·卡伊罗(Alberto Cairo)不是和战争打交道的。他和战争的结果打交道。
他的工作是为阿富汗的战争伤残者安装假肢,调整钩子,教会他们与新的肢体和谐生活。
37岁时,他应聘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下称ICRC)的这份工作,从意大利都灵来到阿富汗。此前,他是一名律师。那是1990年8月。当时,他觉得“这会是个有意思的地方”,但从没想过会在这儿待很久。
但24年过去了,他还在阿富汗。
在这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里,阿富汗发生了太多变化:苏联人走了,内战开始,圣战者、塔利班轮番上台,不同国家的军队来了又去。卡伊罗也一样。一次,他回意大利探亲,朋友问他,“你家在哪?”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在喀布尔。”母亲吃惊地看着他,没有做任何评价。
“最初,我绝没想过要永远呆在这里,”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我很难想象我的生活在别处。”
“我受够了”
但最初,卡伊罗并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
喀布尔的医院周边都是废墟,几乎看不到树木。比起意大利,这是另外一个世界。
物理治疗原本是卡伊罗的一个爱好,他常在业余时间帮助些老人和小孩,但当他要全职单一地从事这项工作时,他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完全了解其中的许多技术,“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意识到喀布尔并非是个“有意思的地方”。
内战开始了。圣战者迅速占领整个阿富汗。很多个清晨,他在凌晨4点醒来,坐在床上,谨慎地听着外面的声响。炸弹呜呜叫着从头顶飞过,之后“轰”地炸开;机关枪扫射的声音由远而近,他匆匆穿上衣服,躲进楼下的厨房。那是家里最安全的一个房间。
后来,卡伊罗又从朋友那儿第一次听说了“塔利班”。谣言传得很快——“那是一帮从坎大哈来的人,也可能是从巴基斯坦来的”;“他们把军阀撵出去了;他们沿途除掉了那些检查站和盗贼!他们不偷东西!”“不过,他们究竟是谁?”“如果他们带来和平,我们就欢迎,管他是谁呢!”
但卡伊罗发现,结果却并不是那样。“事情变得复杂得多了。”
卡伊罗也在这种复杂而不确定的生活中,变得有些消沉。1992年前后,ICRC在喀布尔的矫形中心被迫关闭,卡伊罗被分配去帮助无家可归者。
有一天,卡伊罗从发放食物的清真寺回来。那里收容的十几个人身体状况都很糟糕。他开着车,情绪同样糟糕,只想赶紧回家。战火纷飞,街道破败不堪。“当你想要忘记,或不想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你只会想回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然后说:‘我受够了。”
他正这样想着,突然一声巨响,一颗炸弹在离他不远处爆炸。他本能地停下车,蜷下身。当他向窗外张望,计算下一颗炸弹会在哪里爆炸时,仿佛预演过很多次,他看到街上的人瞬间消失了,车辆也不见了,只有一个坐着轮椅的男子留在马路中间,慌忙地想要离开。这个男子没有双腿,还缺了右臂,他身后,一个小男孩,正憋红了脸使劲儿推着他的轮椅。
这个男人叫马哈茂德,小男孩是他的儿子莱夫。虽然也很害怕,卡伊罗还是冲过去帮助了他们。
“你怎么没有义肢?”卡伊罗问马哈茂德。
“红十字会关门了。”
卡伊罗几乎本能地回答:“明天你来矫形中心,我给你一双义肢。”
父子俩离开后,卡伊罗便后悔了。他知道根本没有义肢可以送给这对可怜的父子。但第二天,他还是一早就赶往ICRC矫形中心,打算只给他一些钱。
马哈茂德和莱夫却已经等在门口了,身边还有近20个残疾人。一些工作人员也在场,其中包括他的助手纳吉木丁。纳吉木丁告诉卡伊罗,“这些人每天都来看中心是否开门。”
轰炸还在进行,爆炸声不时传来。卡伊罗很想立刻找个地方躲起来,但那20个人就那样残缺地站在他面前,看着他,等着他做决定。
矫形中心就这样重新开张了。
“尊严不能够多等一天”
那次在街道上的意外相遇,使卡伊罗和马哈茂德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卡伊罗重新回到了他曾经怀疑过的工作岗位,而马哈茂德,在几个月后,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义肢。
那是个4月,是喀布尔最美的季节,群山环绕,山脚的树木开始有了一点新绿,康复中心的院子里玫瑰花盛开。卡伊罗在花园里找到一小块地方,帮助马哈茂德装上义肢,开始做康复前的最后一次练习。
突然,外面开始交火了,卡伊罗几乎听到子弹从耳边飞过的声音。所有的人都迅速向室内冲去,卡伊罗拉着另一个人,马哈茂德拉着他的儿子,每个人都拉着另一个人。找到了藏身地后,大家都害怕得发抖。这时,卡伊罗听见莱夫小声说:“爸爸,你跑得比我快。”马哈茂德高兴地回答:“当然啦。我现在能跑了,你可以去上学了,不用再为我整天推轮椅了。”
卡伊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马哈茂德和儿子走在一起,推着那辆空轮椅走出去的情景。“那时我明白了,肢体复健是重中之重,因为尊严不能够多等一天。”
一年之后,卡伊罗再次见到了马哈茂德。他来换一副新的义肢。他站在卡伊罗面前,低着头,冒着汗,窘迫地说,他想请卡伊罗帮忙为他找一份工作。“我是个身体残缺的人,但如果你肯帮我,我什么活都能干,就算是在地上爬也可以。”
“总体的经济仍然没有增长。很多人仍然找不到工作,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太大了,几乎没有中间阶层。”卡伊罗说。
然而更令卡伊罗担忧的是,阿富汗人对战后生活的恐慌。
“你能很清晰地感觉到,阿富汗人害怕被遗忘。而且这似乎在与日俱增。”卡伊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周边的阿富汗朋友都紧张地注视着外国人渐渐从这里撤离。“在过去十年,阿富汗人虽然在战争中,但他们觉得自己也获得了强劲的机会,国外势力的帮助,以及财富。但即便如此,阿富汗也只有很少的进步。如今,他们觉得世界要放弃这里了,他们担心:世界已经受够了阿富汗。”
卡伊罗的阿富汗朋友、残疾儿童学校校长卡比尔就曾多次对他说起,“如果我们被遗忘了,我们就永远是第三世界国家。人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新的冲突上,许诺提供的援助物资不能到位,无法恢复重建,地方势力手中握有越来越多的权力。人们的处境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卡伊罗不得不承认,卡比尔说得对。对于阿富汗而言,唯一重要的是它连接东西方的地理位置。这里没有石油,也几乎没有其他财富。想要尽快摆脱战争的阴影,它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
就在两个月前,阿富汗举行了总统换届选举。但由于反对派候选人阿卜杜拉认为投票有舞弊行为,不予接受,数以千计的阿卜杜拉支持者走上喀布尔街头,声讨选举不端行为,而选票核查工作,也因两位总统候选人阵营的核查工作观察员对票箱的核查工作持不同意见,而陷入停滞。最终,还是在美国国务卿克里的斡旋下,核查工作重新启动。
不过,卡伊罗说他不会离开阿富汗。他已经学会了过斋月,习惯了每天一早就赶到矫形中心,即使在休息日上午也连续工作5个小时。他养了一只猫,两只乌龟,房间里到处是病人们送来的颜色鲜艳的塑料花和装饰品。这些礼物还在不断增加。
但是,在同阿富汗人民一起经历了24年的动荡生活后,卡伊罗有些不敢再去设想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的未来。“当想到阿富汗的未来可能性时,一种悲观的情绪涌上来。”他在极不稳定的电话信号中低沉地说,“阿富汗人是聪明的,好奇的,懂情理的,他们学得很快,可以用幽默和足智多谋来化解各种极度危险、困难的情形。他们身体也很强壮,他们是勤劳的工作者。但是,”卡伊罗顿了顿,接着说,“他们确实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悲惨的人群之一。”
目前世界上仍有冲突的地区
非洲:
纳米比亚 种族冲突 1966年至今
中非共和国 内战 1980年至今
苏丹 种族冲突 1983年至今
索马里 内战 1991年至今
阿尔及利亚 内战 1991年至今
刚果(金) 内战 1998年至今
埃及 内战 2010年至今
南苏丹 部落战争 2011年至今
马里 内战 2012年至今
亚洲(除中东地区):
缅甸 反政府叛乱 1945年至今
菲律宾 马来族起义 1970年至今
阿富汗 1979年至今
土耳其 库尔德反政府游击队 1984年至今
巴基斯坦 多支武装力量 2001年至今
泰国 南部伊斯兰叛乱 2004年至今
乌兹别克斯坦 内乱 2005年至今
中东:
巴以冲突 1948年至今
伊拉克 2003年至今
也门 部落叛乱 2004年至今
叙利亚 内战 2011年至今
美洲:
哥伦比亚 内战 1964年至今 秘鲁 光辉道路恐怖活动 1970年至今
欧洲:
车臣 1994年至今
乌克兰 2014年至今
(图表/田克 资讯整理/实习生 李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