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的启示
2014-05-14颜强
颜强
她是一个典型的双鱼座,自己也承认有着强烈双重性格。她的成绩和才华,与她在媒体面前多次表现出来的冷面和蛮横,是双鱼的两面。她内心非常细密,对于身边亲近之人,十分关注,这一面的她,敏感而多情;而她的直言不讳,乃至横冲直撞的为人为语,是被放大的另一面。
24年的网球生涯,并没有带给李娜稳定的平衡期,她甚至一直在挣扎,竖起的每一根刺针,看似强悍张扬,实际却是在保护着内心的柔弱敏感。
退出舞台的巨星,铅华洗尽,真正能归于平淡,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然而李娜或许能够做到,和同时代的巨星对比,她并没有将道与义作为自己的束缚,她不止一次道出自己内心真言,即回归平淡,相夫教子,做一个朴实的人。
“如果在退役那两年就生孩子,该多好,现在孩子都该七岁了……”这是李娜一次采访当中,自然流露出的话语。那是她真实的生活规划。退役的她,不会放下球拍,会开设网球学校,继续做她感兴趣的事。不论作为一个转型期的运动偶像,还是推动网球运动在中国取得历史突破的体育明星,她之后在国内都尚看不到有后来者。
在两个大满贯的网球成就、无数逸闻和争议中,李娜的职业生涯还给我们及中国体育留下了什么?
李娜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一度消失过,消失的原因,和她此前跟体制的各种冲突有关,例如训练过程中的恋爱问题,超大训练量导致生理紊乱,教练“从来只有批评、没有鼓励”等等。重出江湖的李娜,还没打出名头,就以自己的体验来指斥体制的弊端,她触及一种约定俗成、口授心传的集体语境,甚至触犯到很多体制中人的利益。
这样的人,体制不会喜欢。她更不会拥抱体制。性格矛盾,一早就有,此后的摩擦和润滑,只是周而复始。
她的幸运在中国网球人才匮乏,和她在网球之道的矢志追求,李娜的韧劲和坚持,这点没有双面性。她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升,一年打进WTA前50位,这样的人才,无法被忽视。ATP和WTA在国际竞技舞台上的统治位置,让成绩的话语权无比强大。
她出版的自传,都取名叫《独自上场》。可李娜和同时代的姚明刘翔林丹,乃至更年少的孙杨一样,都受益于体制。没有体制的呵护,她不可能被公派去美国尼克·波利泰尼网球学校训练。事实上,从年幼时拿起网球拍,直到十余年后真正单飞,这之间她都不是独自上场。只是体制关心的,是成绩;而李娜需要的,还有人性化的关怀。
要在公共场合激怒李娜,对于一些资深媒体人来说,不是难事。几年前网球同行间,出现过一个恶作剧的“激怒李娜十大提问”,问题都是关于她的“心理”、年龄、退役、技术转型等等。李娜性格中有着过于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这种性格,在她早期的网球风格中,都能找到清晰痕迹。
2008年奥运会前,《泰晤士报》的西蒙·巴恩斯说起李娜,“我感觉李娜的打法,有着极强的侵略性和杀伤力,但就像那种重型大炮轰击一样,这样的力量和侵略性,后坐力只怕也会很大……”
输球之后的李娜,碰上各种“心态”“责任”乃至举国大义的提问,恼羞成怒是常事。媒体也更容易把握住她的情绪曲线。这屡试不爽。李娜哪怕知道有圈套,还是次次一头扎了进去。从小的模式化训练,骨子里她的思维还在那个被禁锢的模式里,如何应对媒体、应对复杂的公共关系,她接受的网球培训和大学学习,没有让她做好准备。
少了后天通过教育积累而形成的智慧,她就只会按照本能进行应答。一如网球场上,打到最艰难的时候,李娜肯定还会选择进攻。遭遇问题陷阱,她本能地以攻代守。
她严重缺乏媒体和公关培训。接受政府重奖时的冷面,暴露了李娜受情绪影响的愚蠢。天赋和勤奋,使她成为一个伟大的冠军,一个真正开启中国网球大门的先行者。但她远不是一个完美的运动偶像。她没有学会分场合分时机、进行合理表述的技巧。
她不是独自上场而来,如今,她却是独自下场而去。
下场的方式与时机,有着浓厚的“娜姐风格”。严重的膝伤,手术之后只能行走,不可能进行训练,陈年顽疾,让她已经没办法在运动高龄承担WTA年复一年全球飞行的竞技挑战。发表退役声明的时间,就选在她家乡武汉公开赛和中国公开赛之前,北京的中网宣传画上,还有着李娜的形象,这说明李娜决定退役,没有太多和各方各面的商讨。
这是一个独自决定的结果。在温网之后,李娜和教练卡洛斯分手,从公众视线消失,就是在做这个艰苦决定。退役发布会上,她自己调笑为“李校长”,网球学校是她和这项运动的关联,但她可能会退得更深。
而她留下的空白,恐怕永远不可能被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