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为参照系的中国和印度

2014-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0期
关键词:许诺贫民窟印度人

封面反馈

@扬石帆:人口多,发展中,地域大,印度和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发展转型的思考决策,可以相互借鉴。

@yzj121:我们对印度确实知之甚少,很多人可能只限瑜伽、电影、咖喱,和爬满人的火车。那么,印度了解我们吗?

@千层椒盐馍:原来真的有这么多贫民窟。文章里说,孟买有2000多个,2500万人过半住在贫民窟。这是印度的难题,如果解决不好,快速发展无从谈起。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这几年因征地引起纠纷不少,甚至发生冲突。但像昆明晋宁这样的惨剧还是少见。产业转型后,农民在土地创造的经济效益,早已高出单一征地赔偿许多,这是政府应该考虑到的,而不能再用粗暴的方式对待问题,这样下去,只能摊薄官民间的信任。 (曾利)

记者手记

互为参照系的中国和印度

在印度的最后一天,我走出新德里机场附近的宾馆去找晚饭吃。刚走出巷口,就感觉陷入一种“万劫不复”的境地。

耳朵被各种声音灌满:老旧发动机的轰鸣、车辆急刹时的摩擦声,所有的车辆都在卖力地发出长短不一的喇叭声,混合着周遭商店招揽客人的大功率音响扩散出的欢快音乐

即使有严重的鼻炎,我也能感受到种种强烈的嗅觉刺激:大街上新鲜牛粪的腥臊、破烂起伏的路面下涌上来的下水管道的恶臭、不知从哪飘过来的咖喱味

我无法在这样的环境里多待一分钟,只想赶紧逃离,回到中国。

走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看到一切秩序井然,突然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这是一种巨大反差带来的幻灭感,究竟哪边是现实,哪边才是梦境。

直到有一天,我回归熟悉的人群和生活节奏,在地铁里,看到身边一个个忙碌穿梭的身影、一张张冰冷疲惫的表情,又开始想念那个神奇的国度。

究竟做印度人好,还是做中国人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同样让《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女记者帕拉维·艾亚尔花了5年时间在中国寻找答案。

“如果出身貧寒,我就愿意在中国碰碰运气中国给我向上跨越社会经济阶层的机会相对要大。换句话说,如果出身贫困,我悲惨死去的可能性在印度比在中国要大得多。”

但她坚称自己宁愿做一个印度人,也不愿意忍受中国精神生活的单调。“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拥有异乎寻常的狡黠、市侩和聪明”

而在印度,存在更多真正的精神乐趣和自由,“在印度你可以随意享受讨论‘印度理想的本质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快乐,或者享受赢得一场精彩的辩论后,肾上腺素上升所带来的兴奋感。”

也许这正是两个转型期人口大国所面临的困境的不同侧面。在印度,所有的许诺看上去都很美好,但对政客而言,实现这些许诺往往不如赢得选举来得重要。而在中国,尽管矛盾错综复杂,但政府总在尝试各种创新和实验,始终把压力保持在文火炖而非翻滚沸腾的状态。

中国和印度,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彼此的得与失。

详见本刊2014年10月27日出版总第681期

猜你喜欢

许诺贫民窟印度人
开心果——朱小柯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来自贫民窟的科学家
情 话
许诺
经验
以退为进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肯尼亚推出贫民窟一日游
从不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