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2014-05-14张发财

读者·校园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圣旨情书皇帝

张发财

话说樱木花道君给赤木晴子写了一封情书,不慎遗失,结果全城知晓。个个围观手手相传,因樱木君发型如公鸡冠子一般红彤彤,这情书又流传甚广,所以被称为“红头文件”,若在古代,就叫“圣旨”。

凡皇上下达的命令或指示,都可叫作“圣旨”,“圣”指皇帝,“旨”即旨意,“圣旨”就是皇帝的指示。它的宽度一般是一尺,长度则不限,明朝的圣旨一般长一两米,一米长的圣旨展开来读双臂还能承受,两米长的话必须拉面师傅才能胜任。到清朝,因为是汉满双文,从最右端往左写的是汉文,从最左端往右写的是满文,中间盖一红印。汉满双文内容一致,像中英文练习本一样一件事说两遍。所以,清朝圣旨的长度是明朝的两倍,最长到六七米。广播体操伸展运动做到极致也拿不到两端,怎么读?找两个拉面师傅。

明清圣旨一般是卷轴形式,从轴的材质能看出级别:有玉、动物角、镀金……至于页面材料,清朝是用江宁织造出品的绫锦,背景图案多为祥云瑞鹤,页面两端有银龙做防伪。深度防伪的做法是:圣旨开头第一个字要压在银龙上。从它的颜色也能区分级别。根据定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有三、五、七色区别,官阶越高颜色越多——黄、红、紫、青、蓝、赭石……远远望去,仿佛法德两国的国旗缝在一起了,欧洲人民大团结。圣旨颜色不是染上去的,也不是布料拼接,是一气呵成直接织造出来的。颜色的选择也许与“五德终始说”有关,它的黄、红、白……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有可能。而五品以下的一般就是用纯白绫。电视上一面金黄的圣旨那是扯淡。

圣旨的第一行顶格写,以示皇上至高无上,行文中若有提到“先帝”或“圣”“神”字样也要顶着格写,这是尊重。书写结束后盖章、签署日期。明清时代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断句是六二不是四四,这句话乃朱元璋专利,意思是:天派下来的皇上在发言。在这之前并不固定,汉代开头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唐朝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元朝则跟海归说话掺杂英语一个德行,用混合语:“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在措辞方面会因内容不同而不同,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有一说圣旨开头是“诏曰”,表示是皇帝口述、旁人代写;开头为“制曰”,是皇帝亲手所写。这是扯淡。诏、制等的区分是所下命令的内容,与书写者没太大关系。它分制、诏、敕、谕、诰命、敕命……用时有严格区别。“制”主要用于国家大政——科举殿试、封官加爵等这类文书。诏就是“告”的意思,是颁布全国使之家喻户晓,它主要用于朝廷大典——皇帝登基或亲政等。敕、谕,可合称“敕谕”,或各加一“上”字,称作“上敕”“上谕”,用于训诫百官以申明职守。

圣旨一般由翰林院庶吉士来书写,这是不成文的规定,而宣读圣旨没那么严格的规定,只要是皇上派的人就行。太监读圣旨并不是普遍现象,这群人大多数素质不高没啥文化,圣旨内容又艰涩难懂,念起来难免磕磕巴巴:“奉……天承……运……皇……皇……”结巴也就算了,遇见不认识的字就跳过,有太多不认识的字,也许就罢工不读了。

并不是所有圣旨的内容都那么严肃。史上最匪夷所思的圣旨是关于剩饭的,雍正在二年(1724年)、五年(1727年)各发过一次,规定人剩下的饭不能扔,留给猫狗吃,猫狗吃剩下的也不能扔,晒干喂鸟吃:“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最搞笑的圣旨则是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通篇大白话:“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丘道长自作多情以为这是情书,回了一句:“米兔。”囧得成吉思汗满脸大汗道:“汗。”

猜你喜欢

圣旨情书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古代为什么不假造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皇帝的圣旨
6万字的情书
暖暖的等
写给电影人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