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革难点探析

2014-05-14鞠立新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北京

鞠立新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新部署,这意味着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一利好机遇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如何突破难点的探析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加快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阶段,改革难点凸显,尤其是存在着依靠投资拉动的数量扩张和外延发展,内容创新力不足所导致的文化消费增长乏力和结构不合理,缺乏精品节目和世界品牌以致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本研究认为,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溢出效应,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北京 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方式转变 难点探析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新部署,其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即部署方案在改革思路上,注重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统筹协同,这意味着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这一利好机遇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如何突破难点的探析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该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居全国第一。然而,就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而言,依然存在着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数量扩张和外延发展,内容创新不足而导致文化消费增长乏力的结构不合理,缺乏精品节目和世界品牌以致国际竞争力不强,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影响力、辐射力尚未充分发挥等一系列难点问题。本研究认为,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溢出效应,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

如何处理体制机制障碍

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可以预见,我们要处理好体制机制障碍,就需要充分掌握文化体制改革的特点。文化体制与其他领域改革相比,需充分思考文化领域的自身特点、特殊要求。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还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同时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创新,使中华文化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

“文化创意产业”一词在我国不同层面、不同地方使用名称不一,在国家层面,统称为“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有的用“文化创意产业”,如在北京地区,其他各省市多用“文化产业”。因本研究报告的主题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研究,故本文中的一律用“文化创意产业”一词来指代“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被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政策性建议,2000年也被学术界认为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元年”(张晓明,2013)。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以此为标志,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实质性的拐点(张晓明,2013)。如今,新兴的数字内容产业更是突飞猛进,新技术和新业态层出不穷。在市场开放度高、居民消费活跃、技术进步快的领域,短缺甚至已被过剩所取代(张晓明,2013)。因此,正确面对机制体制障碍问题,需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革。

目前,北京市处于文化体制改革成长期,体制机制方面面临的难点是:改革遗留问题依然存在;创新动力不强;文化政策相对滞后。要破解制约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难题,最基本的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重点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文化体制改革应加强与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协同性。北京市应以发展为前提,大刀阔斧地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并参与国际竞争;第二,文化体制改革应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内容质量,打造国际化品牌。创新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最大原动力,其在市场竞争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应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内容质量,打造出能够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国际化品牌;第三,加大文化体制政策推进力度,适时填补滞后的文化政策空白。把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促进整体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应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根据社会职能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同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创新,适时填补滞后的文化政策空白,配套改革。并充分调动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创意人才成长。

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是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中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主题,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扩大我国文化国际影响,要注重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国际传播力,展示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文化创意城市是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创意城市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它强调消费引导经济、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构建创意城市,激发文化生产力的活力,必须依托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总结世界各国成功的创意城市建设经验,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政府政策支持、产业聚集、城市有包容度,重视人才建设、城市基础建设等。

按照国际大都市标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主体创新能力较弱,各集聚区普遍缺少创新企业和品牌,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难点。为此,北京市应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把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和外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人的创意、内容和品牌建设、市场环境培育的内涵发展轨道上来。

要实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化发展,就要以人为本、发展内需,发挥社会创新活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靠人的活力和创意激情,其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作用。目前,北京市是打造“三网融合”的全国示范城市,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促进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同时,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的管理建设工作,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endprint

如何拉动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水平

如何有效拉动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水平?党中央在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中指出,文化事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重视文化创作生产的内容质量和文化内涵,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央始终强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强调继承性借鉴创新,强调文化企事业的社会责任。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就是创意不足,继而导致产品劣势,制约了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的扩大,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创意绝大多数还都是在简单地复制、模仿,真正原创性的创意产品甚少。北京市创意产业发展不足,缺乏精品文化产品与项目,存在结构性的错位(金宗云,2013)。

北京正处于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文化创意产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北京市应根据消费结构引导产业的有效供给,引领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北京市应以文化创意产业消费需求结构来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扩大首都文化消费,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满足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北京市应勇于开拓,放眼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消费市场,尽快适应其竞争环境。通过精细化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快培育一批外向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中介机构,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开拓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渠道,加快北京市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发展北京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如何突破中小民企融资难困境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初步完成了外延发展和规模扩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小民企融资难困境问题凸显。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2013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7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为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和软实力,以及探索新的城市发展路径增添了新的动力。2012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突破9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2%,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支柱产业。不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融资现实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资金充盈、融资容易,而中小民企却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

中小民企的融资难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其严重束缚了中小民企的发展壮大,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的瓶颈(王世崇,2012)。在充分发展的金融资本市场助推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应着力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用社会组织激活金融资本。继续加大政策扶持民间投资力度,有效提振民间投资意愿。还应推动多元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出台政策规范文化创意产业的民间借贷和企业间信用贷款行为。同时,北京市政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打破行业垄断,简化审批手续,逐步实现由政府单一投资、银行发放贷款向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转变,改变过去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的发展方式。

市场主体如何配套相关政策

要想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效益,就需要构建文化市场体系,同时配套相关政策。只有如此,才能鼓励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北京市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政策出台周期比较长,致使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体系中的相关配套政策存在欠缺,引发很多新的特点和问题,亟待规范和解决。

针对此难点,北京市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链,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与嫁接,积极辐射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领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北京市应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和溢出效应,促进服务业发展。北京市制定政策文件,还应包括制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建议,出台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制定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改革政策,扶持地方戏曲传承政策等。

另外,北京市还应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娱乐化和大众化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最灵活的生产力形态,可以通过创意和文化生产性要素“越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是大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北京市提出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法规,加快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产业融合,以此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推动全社会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迎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周期[J].中国国情国力,2013(5)

2.王世崇.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J].经济纵横理论月刊,2012(3)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4.齐勇锋.文化产业的诱导作用和溢出效应.北京日报,2011-03-07

5.张实恒.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探析—基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预测[J].现代交际,2011-05

6.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http://www.sina.com.cn,2010-11-3

7.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四题—关于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求是,2012(8)

8.金宗云.文创产业进入成长阶段 文化消费推动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网,2013-9-30

9.金宗云.北京市出台16条政策 鼓励民资支持文创产业发展.中国经济网,2013-10-24

10.2013年北京政策扶持民间投资文创产业.中国文化产业,2013-10-15

11.齐勇峰.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论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12.贾旭东.文化体制下一步工作展望.前线,2013(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的河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